香港有一个商人,他为中国慈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捐赠大陆捐赠的教学楼、医院、剧场等建筑金额高达五百亿,平日里为在美国求学的贫困学子定向捐款一个亿。
他是全中国最长寿的企业家,是中国影视行业的领军人物,所赚取的财富是李嘉诚看了都会眼红的程度。
他一手将中国影视行业带入有声时代,创办TVB,捧红胡蝶、阮玲玉、林黛等一众女星。
还亲手操刀香港无线电训练班的学习培训计划。
但就是这样一个善人,却遭到李嘉诚的“威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邵氏家族的商业天赋这个富豪就是邵逸夫。
邵逸夫的父亲邵玉轩在旧上海经营着一家颜料公司,是清王朝末期涌现出的新一批民族企业家。
这类民族企业家,除了本身商业信用非常过硬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十分看重家国大义,把实业救国当做自己行事的标准。
邵玉轩也不例外,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一出世,就让邵玉轩大感震撼,多次为孙中山提供资金援助。
可惜好景不长,随后连年的战争彻底击垮了邵玉轩开办的颜料公司,他去世后,全部身家只剩下“笑舞台”剧场,维持着八个兄弟的日常生活开支。
邵逸夫能够创立如此家业,和父亲出色的教育模式有着非常深刻的关系。
邵逸夫在家乡浙江宁波镇海中学读完了自己的初中,这所中学非常了不得,先后出了四名民族企业家,每一个都干得风生水起。
先是邵逸夫,创办了邵氏兄弟公司,在其巅峰时期,影视行业无人能与之匹敌。
包玉刚和邵逸夫是同级毕业生,也是浙江宁波人,被誉为华人世界船王,在香港建立了自己的海上王国。
包从兴是非洲纺织大王,还曾受到过周总理的接待。
赵安中中国纺织行业著名企业家。
昔日孟母择邻而栖,只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如今邵玉轩为了自己的几个孩子能有更好的发展,将其送入名校。
邵逸夫本人有著名的三不原则,“不抽烟”“不喝酒”“不干不好的事”。
在他看来这些不良的习惯本身就会造成堕落,人只有学会自我克制才能获得更加健康长寿,积德行善是行事的标准。
邵逸夫对待自己的婚恋也是同样的态度,在他看来,两个人结婚的理由一定是爱情,而不能是冷冰冰的合作。
邵逸夫和第一任妻子黄美珍一见钟情,没多久两个人就走上了结婚生子这条路,50年后,黄美珍去世,享年85岁。
发妻的离世带给邵逸夫巨大的痛苦,为了表示对发妻的悼念,邵逸夫让当时已经发展的如火如荼的邵氏停产一年纪念发妻。
过了十年后,邵逸夫90岁,和自己的第二任妻子方逸华结婚。
为了表示自己的抗议,四个子女更是先后搬离香港邵氏集团总部,去了新加坡打理那里的房产和影视公司。
外界对邵逸夫年近九十还要娶妻的事情议论纷纷,好奇为什么要为了这件事和自己的子女闹掰。
这里就显示出邵逸夫性格里的另一面特质,领导者本身很容易有独断专行的毛病,让身边人倍感束缚。
对于自己认定的事情,八匹马都拉不回来,哪怕和自己的孩子闹掰,差点连脱离关系的协议都登报展出也绝不收手。
商业帝国发展路径八个兄弟经营一家剧场,所得收入完全不足以让几个人都吃饱饭,所以邵氏四兄弟跳出来,到香港寻求生机。
几年的剧场经营经验,让四兄弟来到香港后,不约而同选择在影视行业深耕发展。
大哥是制片人兼导演、二哥是编剧、三哥是发行。
最小的邵逸夫则选择在剧组当个伙计,到处打杂。
打杂期间,邵逸夫将剧组拍摄、剪辑、妆造等摸得一清二,为他后来打造自己的商业帝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邵氏四兄弟刚开始并没有选择全员抱团开创一个家族公司,事实上他们四人之间分歧还是挺大的,大家目标也不太一样。
邵逸夫作为最小的兄弟,本身的资金实力和眼界、积累都不够,经常帮着哥哥们做一些辅助性质的工作。
1924年大哥邵醉翁在上海创办了天一影片公司,当时的中国对于电影都还一无所知,谁都不知道影片公司应该经营些什么。
那个时候邵逸夫才16岁,正在上海读高中,平日里会帮助哥哥们打理公司的各种业务。
两年后,邵逸夫抛下学业和三哥去了南洋开拓业务,主要是在各大城市创建游乐场和电影院,让当地百姓逐渐熟悉这种娱乐方式。
南洋业务发展不太顺利,当地的影视行业联合起来将其绞杀。
但奈何不了邵氏兄弟惊人的商业头脑,当时的电影全部都是默片,还未有新鲜的有声电影出现过。
邵逸夫大胆出击,听闻在美国,有个名叫好莱坞的地方,这个有着全世界最先进彻底电影设备。
刚好邵逸夫在上海英文中学求学时,早已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对话。
他带着自己家的护送团队,大老远坐船去好莱坞,购买了当时的有声设备。
回家的时候,他们乘坐的船突然触礁,邵逸夫慌乱之下抱住了一块木板,再加上生活在浙江宁波,从小接触水,水性极好。
这趟旅程有惊无险的完成后,邵逸夫和美国好莱坞用来制作有声电影的发声机器也彻底到位。
这次旅行业带给邵逸夫很大启发,原本他以为影视公司就是搞几块幕布,在弄个发声机器,问客户收取电影票的钱。
来了好莱坞才发现,真正挣钱的是拍摄电影,搞影视娱乐才是挣钱的大头。
之后邵逸夫不断地在南洋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建立了从新加坡到婆罗洲的电影发行网。
好景不长,1937年抗日战争引起上海剧烈动荡,1938年南洋也被二战严重波及。
1948年等到战争结束,邵氏四兄弟重新调整了公司发展的方向,先是派邵逸夫和三哥邵仁枚在南洋继续稳固公司事业。
大哥和二哥前往香港开拓新业务,当时的香港是全中国最繁华的地方,也是地头蛇最嚣张的地方。
邵氏兄弟一来香港,就收到严重排挤,无法正常进行公司业务。
当时的影视行业已经逐渐进展到自己开始拍摄电影的程度,邵氏兄弟来香港后,想要借别人的场地和演员拍摄电影,均遭到拒绝。
两兄弟苦苦支撑了11年后,邵逸夫前往香港接下了这个发展重任。
他将未来邵氏公司发展的定位放在邵氏影城上,先是斥巨资花了32万,买下清水湾附近的地皮,还买了摄像机之类的专业设备。
又开出高价招聘电影导演、编剧、演员、幕后工作者,将这一系列人全部都备齐后,就开始紧锣密鼓的拍摄自己的新电影。
至此开始,先是创办了邵氏影城、又创办了TVB。
成了香港影视行业龙头公司,与此同时邵逸夫对金钱斤斤计较的特质也展现出来。
在他看来电影拍出来就是要赚钱的,不赚钱的电影他绝对不会投资。
想赚钱就要从场地到人员,再到观众三方挤压成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特别那些正当红的明星是非常穷困潦倒的。
和我们现在一样,每周都要固定坐在那里上班。
一面是当红影星,一面是刚够生活的柴米油盐,身份上的割裂感,让影星们牢骚满腹。
但效果也是非常喜人的。
慈善事业再发展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的上文中提到的邵逸夫初中校友,他们三个和邵逸夫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晚年醉心慈善事业。
四个人都出生于中国大陆,经历过这么多年的社会动荡,非常希望国家能够自立自强起来。
从1973年开始,邵逸夫夫妇就开始不断地向中国内地捐款。
据统计每年捐款数额最少有1亿元,他努力扶持着内地的各行各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逸夫楼”。
邵逸夫为国内中小学、大学无偿捐献过很多栋教学楼和高级研究设备,直至今天,他旗下的邵逸夫基金会还在不断地为慈善事业做出贡献。
邵逸夫晚年时,已经逐渐开始放权,将自己在邵氏兄弟公司里担任的职位一步步卸下来,过自己美好的退休生活。
2011年,邵逸夫通过李嘉诚联系到其密友陈国强,想将自己邵氏集团的股份全部出售给他。
期间竟遭到李嘉诚“威胁”,他和邵逸夫开玩笑,说你把股份一卖,我这首富的名号就得让给你了。
邵逸夫本人一直保持着每天看一部电影的习惯,目的是为了保持自己对影片的敏感度,时刻分辨好坏。
所以邵逸夫在艺术上的慈善捐款也非常多,先后给敦煌艺术、香港艺术中心捐赠过很多钱。
有心人统计,邵逸夫在年迈退休后,源源不断的向内地捐款已经超过五百亿元。
他对老家浙江宁波怀有深厚的友谊,花钱捐学校、医院、剧院、图书馆等等。
全国各地发生天灾后,更是毫不吝啬,捐款超过亿元已经是平平常常。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