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个20岁女孩的一句质问 “你们敢看我吗?”仿佛点燃了一个隐秘的火药桶。
她全裸坐在镜头前,不卑不亢地面对着几乎慌乱的记者。
这一天,苏紫紫,这个名字,迅速进入公众的记忆。
然而,关于她的争议,远不只是表演那么浅薄。
苏紫紫原名王嫣芸,一个1991年出生于湖北宜昌的普通女孩,如果非要贴标签,那她是一众灰色家境故事里最容易被忽略的那一类,没人会自愿选一个父亲家暴、母亲离弃的悲情剧本,但不可思议的是,这成了她的生活主线,仅三岁时父母就将她留在了命运的废品堆里。
奶奶因疾病常年卧床,亲情背弃了她,她在人生最需要温暖的阶段,意识到世界对她的只有冷漠,她懂了:想活就要独立,生活的压力让她提前进入了社会,你问她还记得童年的美好吗?她或许只会笑笑:那段时间,她只能在课余时间狂奔兼职。
递传单、端盘子,每分钱,都要花尽了力气去赚,然而这并不简单是绝境抗争,她早早有了精神的避风港,那就是艺术,对绘画的爱,对于未来自我价值的期望,成为了她穿越灰色生活的那缕倔强阳光。
说到这一段你可能心酸,但真正的低谷还没开始,2009年,她迎来了人生的第一场翻身战 ,高考,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的招考名额全国仅一个,没有侥幸,没有平庸,准备阶段,她像是在与体制和运气搏斗,疯到一天两小时睡觉的地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成功考进了这座学术殿堂,然而,毫无意外,这只是她从一个战场踏入另一个战场的序曲,大学的学费像一只永不消失的巨兽紧抓不放,更别提奶奶的医药费,她需要钱,还得很多。
而机会总是在最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冒出来,一个摄影师告诉她,人体模特高薪,一天500块,现金结账,这对她来说似乎是个捷径,但当她出现在拍摄场地,才意识到所谓人体模特是全裸,这碎掉了她的心理防线,她有过挣扎,她害怕,但现实的扼杀让她别无选择。
第一次拍摄,她站在门后的一瞬间患上恐惧症,门外五个摄影师在等她,而她的脑袋嗡嗡作响,羞耻感像刀片割过身体,可最终,她还是打开门走了出去,这一天,她迈出了争议的第一步,也狠狠地将自己暴露在可能毁掉生活的闪光灯下。
无穷无尽的讽刺和唾弃从那时起跟上了她,临时取了艺名“苏紫紫”的她,多次拍摄后被同学发现,这是学校八卦史上从未有的猛料,有人窃窃私语,有人肆意抨击,说她是“丢学校面子”“为了钱不要脸”,人的嘴巴很毒,可小小校园能压垮人,她举步维艰。
而比同学更刺痛人的是家人的从未变化的苛刻,母亲提出冷嘲:她是社会败类,父亲嚷嚷:“丢尽脸!”多么讽刺,家庭本可以给她更多怜悯,但现实似乎总在教她人性的凉薄,可她骨子里的不妥协,或者说反叛,叫她一直在思考:“脱不只是肉体上的暴露,有没有可能是更深的艺术表达?”
于是,她选择主动出击,接受媒体采访,办展,展览的名字叫《WHO AM I》,展出的全部是她自己的赤裸人体照片,她用自己的裸体照片提问:“当你剥除伪装时,你怎么看自己?”这个行为艺术不仅没有减少舆论攻击,还被放大到了公共议论的狂潮里,展览的震撼效果超出想象。
有人拍下作品上传到网络,直接闹翻了社交平台,她的裸体成为互联时代的猎奇商品,“苏紫紫裸照套图”成了人们贪婪的猎物,你可以想象,她在众人的残忍注视下毫无遮拦,让自己变成了透明的人,最终,她以更大胆的回应震住媒体,她召集采访,再次全裸出席。
用坚定的目光,对记者喊出那句让人心颤的话:“我敢看着你们,你们敢正视我吗?”她的行为在批评家眼中,是无厘头的炒作,在部分媒体口中是“道德低下”,可她要表达的,远不止这些肤浅标签,她发现人们总是习惯于遮掩,习惯把自己包裹在层层伪装之下,按部就班地生活。
而她想打破这一切,她要直面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透过外在的皮囊,去了解自己最本真的样子,压力、批判,最终让她决定退学,她告别了徐悲鸿艺术学院学生的身份,但她没有放弃在艺术领域发声。
之后,她出版了《我是苏紫紫》《苏紫紫日记》等书,通过文字作战,用自我书写重塑她被污名化的名字,在行为艺术上,她成功举办了个人展览,用继续在798、亚洲艺术中心等地办展的壮举击碎了所有认为她是“情色表演”的质疑。
她不仅在艺术里找到了自己,也在逆境之中活出了曾被反对的倔强和坚定,这是一次人类灵魂的出击,一种无法回避的命题:“我们如何定义赤裸?如何面对真实?”到今天,苏紫紫已渐渐褪去热潮,但她的故事并不是终结,而是一个正在回响的问号。
故事就此告一段落,但问题依旧悬而未决:当我们面对真实的自己时,是否敢直视?当苏紫紫问世人:“你们敢看我吗?”或许真正需要回应的是:我们真的敢看清自己的生命吗?
信息来源:法治周末 2011-5-9 艺术少女苏紫紫:在我的身上写下你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