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很多人会把女儿养成墨兰,看似富养、娇养,结果不仅没有养出大格局,反而养出了一大堆的问题,以至于将来的婚姻生活一团糟。她之所以成为笑柄,源于林噙霜失败的育儿观念。
1、过于争强好胜《知否》第一集,小墨兰看到哥哥长枫投壶失败,她羞愧地跑回林栖阁哭诉,说哥哥太丢人了,她不要再去宴席上了。后面,她去给盛老太太读《春江花月夜》,老太太打断了她,说她还没吃早饭,让她去吃点酥饼,她回家发了好大一顿脾气,抱怨母亲让她去盛老太太那里,结果遭到了拒绝。
从这两件事就能看出,墨兰的问题是从小就有的。她太过争强好胜,害怕面对失败,心思敏感,安全感缺乏,患得患失。
林噙霜也曾说过,她只想着让墨兰争强好胜,却忘记了韬晦,以至于她总是掐尖要强,锋芒毕露,所以才会被罚。
究其根本,林噙霜对墨兰的教育,是建立在了“比”上的。从吃穿用度到读书习字,林噙霜一边极力地给墨兰提供优渥的生活,一边又让墨兰树立竞争意识,一定要超越嫡女如兰。她的富养,只是物质上的富养,而非精神上的富养。
墨兰动不动就哭,把“庶出”“嫡出”挂在嘴边,就是因为她物质生活与实际人生不匹配的后果。就像现实生活中,家里只是一般家庭,父母在养女儿的时候却比照超越自己能力好几倍的富裕家庭的生活。长期以往,孩子的内心就会失衡。
所以,很多时候墨兰哭,不仅仅是装可怜,更是对自己人生无力掌控的自怨自艾,更是对自己出身的一种无奈。
2、缺乏自知之明争强好胜的结果,就是缺乏自知之明。
剧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墨兰拿到小公爷送给明兰的笔,与林噙霜在灯下聊天。可以看出,母女二人此时在脑补墨兰嫁给小公爷的美好生活。墨兰一脸自信地说自己文采多么好,哪是明兰比得上的。那语气,真的好像小公爷明天就要娶她一样。
后来,吴大娘子来家,墨兰还不愿意装扮,笃定小公爷会喜欢她。让观众看得是目瞪口呆,真不知道她的自信从何而来。
观剧,我们都开了上帝视角,可现实中呢?多少人也是如此缺乏自知之明呢。
盛老太太教导明兰,正确看待小公爷的感情。她说,小公爷很好,家世也好,就因为太好了,一来,明兰嫁过去未必能当正室。即便当了正室,将来也很难。明兰也清楚知道小公爷的母亲心高气傲,估计是看不上自己的。
很多被富养的女儿,往往都会有一种错觉,那就是过于自信,因此自我评价就会偏高。就像墨兰,因为被盛紘偏爱,待遇超过嫡女如兰,所以总觉得所有好的都应该是自己的,所有人都该围着自己转,所有男人都会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
培养自信是好事,但是过于自信就会让人产生错误的自我认知,因此人生就会遇见一个又一个失望。墨兰自认为自己很优秀,从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听不进去别人的忠言逆耳,所以才会把日子过得一团糟。
如果她能像明兰,虚心向身边人多看、多学,才不至于在自己成为梁家六郎的大娘子之后无法胜任。
3、学习的目的性太强要说墨兰,也是非常优秀的。剧里侧面也提到过,她从小爱读诗词,字写得也很漂亮,可以说是满腹才华。孔嬷嬷教授时,品香、弄茶、插花……她学得最快。可见墨兰在盛家这几个姑娘里确实是拔尖的。
按理说,她也饱读诗书,为什么却把人生道路走歪了呢?明兰一句话点名了要害:墨兰学习的目的性太强,她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嫁入豪门,而非增长自我本领。所以她学到的东西,都是皮毛,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
其实,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犯了这个错误。比如在选择课外兴趣班时,总是以“有用”和“无用”来论处。比如有些家长会说:孩子学这个有什么用呢?对学习毫无帮助。
如果我们把它代入剧中。以明兰的身份和祖母对她的规划,她应该是不会嫁入豪门的,那么她学习品香插花有用吗?还不如学学针线,或者管家呢。
剧中有一个细节,盛老太太在一个人无聊时会做香。盛紘来找盛老太太说墨兰的事情时,盛老太太在做香。古代不像当今,有太多娱乐消遣的方式。所以这些品香、插花就成了他们消磨时间的一些乐趣。而且这些娱乐活动高雅又能陶冶情绪,对稳定心神有极大的帮助。
之前有人问我:为什么让孩子学习美术?我说,是为了培养他的审美,也是为了让他给自己的情绪找到一个抒发点。当你苦闷又无法对人倾诉时怎么办?你可以诉诸笔端,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不管什么时候,学习最忌讳的就是功利性。甚至有些家长给孩子买书时,也是参照考试标准来的,根本不会考虑孩子的兴趣。
学习的目的性太强,阅读的目的性太强,就失去了它们原本的意义。其实人生的快乐,靠的不是功利性学习,而是那些看似最无用的东西。抛开功利性思维,才能像明兰一样,即便挨打也能从中悟出人生的真谛。
所以,反思一下自己的富养理念吧!你是真的在富养女儿,还是害了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