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不宜禁放鞭炮,不能拿环保说事,这是懒政、惰政、霸政

眼泪打湿 2022-12-09 15:23:21

前些日子,人民日报发文建言:不宜禁放鞭炮,更不能拿环保说事,这是懒政、惰政、霸政。作为党与人民喉舌的人民日报,如此态度鲜明亮明态度,一时间引起了人们热议。

春节禁放鞭炮的提议始于1993年,此后各地政府相继以安全、环保等原因全面禁放,但在几十年的实施过程中,一直伴随着不断的争议。

春节燃放鞭炮具有广泛的民意、经济和社会需求,绝不能一禁了之。

01

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鞭炮起源于爆竹,最初产生于春秋时期,唐朝时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宋朝时开始被称为“编炮”,后改为“鞭炮”,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放鞭炮成为中华民族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标志,是“年味”最集中的体现,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向往。

相传古代有个猛兽名叫“年”,平时住在海里,只在新年即将到来时到陆地上祸害人民、动物和庄稼,人们通过燃放鞭炮赶走年兽,迎接新的平安的一年。

鞭炮外表多做成红色,燃放过程中产生红色火焰,发出响亮悦耳的声音,象征着在未来一年中运势红火、家庭兴旺、喜事连连、好运常伴。

这些虽然有些唯心主义,却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是对新的一年最淳朴的祈愿。

02

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鞭炮生产、销售和出口国,2021年的生产量占世界的90%。贸易量占世界的80%,出口322901吨,出口额80460.5万美元,产值达到800多亿元,是湖南浏阳、醴陵,江西万载、萍乡等地的支柱产业,沪深两市共有7支相关上市公司。

作为传统工艺品,烟花爆竹生产过程包括大量手工制作,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水平低,入职门槛低,行业竞争激烈。

全国共有鞭炮企业48.5万家,9成以上为个体企业,从业人员近400万,大部分在偏远的山区农村和红色老区,为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并避免了10万多名儿童成为留守儿童。

春节本是烟花爆竹的销售旺季,一刀切禁放会导致供过于求,生产存量积压在库内,安全储存成本高,严重的会导致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不得已而破产,损失大量工作岗位。

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会引发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甚至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此外,春节燃放鞭炮,会促使人们从室内走向室外,更多地带着孩子走亲访友,促进吃穿用行上的消费。

不同单位组织的烟花焰火表演,对展示当地风土人情、推动人员跨域流动、带动“节日游”“周边游”“乡村游”“民俗游”大有裨益。

03

身心健康的有利推手

许多地方因为环保问题禁放鞭炮。事实上,由于人们习惯于在除夕晚上和初一早上,大量集中燃放鞭炮,其他时间并不是特别集中,对空气的污染完全在可控范围内。

相反,由于鞭炮主要成分是硫磺,是空气中不少病毒细菌的杀手,燃放过程中以大量烟雾的形式释放出来,能够预防瘟疫的发生,其实早在唐朝就有关于燃放爆竹驱赶瘟疫的记载。

另一方面,新冠病毒已流行三年,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社会情绪处于极度压抑之中。

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可以使人们的心情得到一个舒缓和发泄的突破口,驱逐人们内心的压抑与不安,降低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发生率,提升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

04

结语

对于春节能否燃放鞭炮,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听之任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要加大质量监管力度,严格行业标准执行,杜绝假冒伪劣鞭炮流向市场。要加大科研研发力度,不断开发出智能鞭炮,提升鞭炮的数字化控制水平。

要提升分类管理力度,明确哪些种类不适合居民特别是儿童燃放,提升鞭炮销售的准入门槛。

要提升安全宣讲力度,以乡村和社区为单位,明确鞭炮燃放的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火灾等的发生。

要加大儿童保护力度,严禁12岁以下人员燃放鞭炮,明确监护人职责,最大限度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在多措并举、齐心努力之下,人们会安全、合理、规范的燃放鞭炮,拥有一个“年味”十足的春节。

·

0 阅读:857
评论列表
  • 2022-12-09 16:24

    鞭炮🧨应该可以放,烟火嘛城市禁下还差不多[得瑟]

  • 2022-12-09 16:01

    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