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业务负责人签约大众和一汽要在合资电动化上砸出什么声音?

伍书逸说车 2025-03-19 14:36:35

你相信吗?在这个新能源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时代,曾经的霸主大众,竟然开始“两手抓”了!一边大力发展电动车,一边死死抓住燃油车市场不放。这看起来像个笑话,但背后的逻辑却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最近大众和一汽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就完美诠释了这种“左右逢源”的策略。协议内容说白了,就是未来几年要推出11款新车,其中包括10款新能源车和1款燃油车。  这,是妥协?是明智?还是另有隐情?

大众的这种“油电同进”策略,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看看现在的汽车市场就明白了。新能源车确实势头强劲,渗透率蹭蹭上涨,但燃油车还没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相反,最近燃油车市场还出现了一波小反弹,原因很简单,新能源车价格高,充电不方便,里程焦虑等等问题,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入门级市场,十几万的价格区间,燃油车依然占据着主流。

大众可不是傻子,他们当然知道新能源车是未来的趋势。所以,他们一边加大在新能源车领域的投入,一边稳住燃油车市场,这叫“两条腿走路”,稳扎稳打。这次和一汽合作推出11款新车,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10款新能源车,涵盖了纯电动、插电混动和增程混动多种类型,覆盖不同价位段,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全面抢占新能源车市场。但与此同时,他们并没有放弃燃油车。这1款燃油新车,就说明大众对燃油车市场依然抱有期待,而且,燃油车带来的稳定营收,也能为新能源车研发提供资金支持。这就像一个国家的经济,不能只靠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也需要持续发展,才能形成稳定发展的局面。

大众的这种策略,看起来有点像“骑墙”,但细细品味,却透露出一种智慧。他们并没有盲目跟风,而是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制定了更灵活、更稳健的发展策略。这和一些新兴车企的激进策略形成了鲜明对比。很多新兴车企上来就全力押宝新能源车,忽视了燃油车市场,这其实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毕竟,市场瞬息万变,谁也无法保证新能源车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如果押宝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而大众,则显得更加理性务实。他们既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也清醒地认识到燃油车市场的现实。他们通过“油电同进”的策略,规避了单一押宝带来的风险,确保了自身的稳定发展。这种策略,或许短期内无法带来爆炸式增长,但从长远来看,却更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大众的“油电同进”策略,也并非没有挑战。首先,如何平衡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研发投入,是一个难题。毕竟,研发新能源汽车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而燃油车市场的利润率也在下降。大众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确保自身的长远发展。

其次,如何提升新能源车的竞争力,也是一个关键问题。现在新能源车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比亚迪、特斯拉等企业已经占据了领先地位。大众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提升自身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最后,大众还需要应对来自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续航里程更长,充电速度更快,还要求智能化水平更高。大众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除了“油电同进”策略,大众这次和一汽的合作,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本土化。大众这次引入了自主研发的CMP平台和CEA电子电气架构,大幅缩短了新车研发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这表示大众对中国市场越来越重视,也体现了他们积极融入本土化战略的决心。  CMP平台的研发周期比传统模式缩短了30%,成本降低了40%,这直接说明了本土化策略所带来的巨大优势。以前洋品牌总是“水土不服”,研发周期长,成本高,现在大众直接在国内建研发中心,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量身定制”,效率自然就高多了。

这次合作中,捷达品牌的纯电动车型也格外引人注目。捷达品牌以高性价比著称,这与当下消费者的务实心态不谋而合。大量的年轻消费者预算有限,但对汽车的出行需求却很高,捷达纯电动车型的推出,精准地抓住了这部分消费群体的需求。这与另一组数据有着隐含关联: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主要集中在15-20万元价格区间,达到337.5万辆,而10-15万元区间同比增长101.7%。这说明入门级市场,是新能源车破局的关键。

大众这次的合作,不只是简单的车型更新换代,更是对未来市场格局的一次深度布局。他们试图通过“油电同进”策略,以及本土化研发,来应对中国汽车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他们也通过捷达品牌,来抢占入门级新能源车市场,以应对日益攀升的市场竞争。

但大众的策略真的完美无缺吗?并非如此。一些评论指出,大众在电动化转型方面略显迟缓,错失了一些市场机会。虽然现在大力发展新能源车,但与比亚迪、特斯拉等企业相比,大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品牌影响力仍有待提升。另外,大众的燃油车依然占很大的比重,这与全球减排的大趋势略有冲突。

总而言之,大众与一汽的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策略博弈。他们选择“油电同进”,既体现了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感知,也展现了他们稳健务实的企业风格。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将高枕无忧。未来的汽车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大众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回过头来看,大众与一汽的合作协议,不仅仅是简单的车型规划,更代表着一种战略性的调整与变革。11款新车,是大众对中国市场投下的重注,也是他们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表态。 其中,捷达品牌纯电动车型的推出,更是大众在入门级新能源市场的一次大胆尝试。根据中汽协的报告,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主要集中在15-20万元区间,达到337.5万辆,10-15万元区间同比增长高达101.7%。 这充分说明了入门级市场的巨大潜力,而捷达品牌凭借其性价比优势,有望在这片市场中分一杯羹。

同时,大众“油电同进”的策略,也体现了他们对市场趋势的冷静判断。他们并没有盲目追逐新能源车,而是结合自身优势,采取更稳妥的策略。尽管燃油车市场份额正在下降,但其依然占据着相当的比例。大众凭借其在燃油车市场的深厚积累,能够在转型过程中获得稳定的现金流,为新能源车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但大众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比亚迪、特斯拉等厂商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实力。大众需要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品牌塑造方面不断努力,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此外,全球减碳大趋势也对大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加快电动化转型步伐,降低碳排放量,以适应未来的市场环境。

最终,大众与一汽的战略合作是否能够取得成功,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他们的“油电同进”策略,以及对本土化研发的重视,无疑为他们未来的发展之路增添了更多可能性。  大众的此次举动,堪称一场“豪赌”,赌的是中国市场的潜力,赌的是他们自身的技术实力,赌的是他们对未来趋势的精准把握。胜负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0 阅读:5

伍书逸说车

简介:伍书逸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