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哪吒2》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炸裂的特效和曲折的剧情,还有那些让观众又爱又恨的角色。
谁是让人最讨厌的角色?
在网上,有观众争论得不可开交。
有人觉得是总是想“不择手段”证明自己的申公豹,有人认为是背负沉重枷锁却毫无原则的龙族。
而高呼“无量天尊”的无量仙翁更是榜上有名,被不少人推上了“第二名”。
但大家对第一名的争议最大。
尤其是当看到最后彩蛋时,无量仙翁被自己的徒弟“暴揍”一番,竟让人一边痛快一边莞尔。
在这部影片中,每个角色都不仅仅是单纯的“好”或“坏”,而是有着自己的故事与挣扎,这更是激发了观众对这些角色爱憎交加的反应。
如果说申公豹是《哪吒2》中最具争议的角色之一,恐怕没有多少人反对。
从第一部开始,他就是那个试图证明自己的角色。
他为什么总是执拗于“逆天而行”?
故事里点到的原因,其实让人五味杂陈:同为弟子,他看着师兄太乙真人随手就能掏出无数法宝,而自己什么都没有,还常常被拿来对比,就算画风再搞笑,背后的落差感却实实在在。
第二部中,他更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为了保护自己的族人,他与世界步步对抗,却总是把自己逼入一种似好似坏的尴尬境地。
比如在陈塘关被围之际,他曾明明可以袖手旁观,却还是背着其他人买了药材,还顺带买了粮食。
但他的这些行为却并没有让观众对他完全改观,甚至当陈塘关被屠后,第一时间很多人直接把矛头指向了他。
是成见吗?
还是他过去的作为给人留下太多阴影?
这就像他说的那句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最难搬动的大山。
”如果硬要说,他是坏人吗?
或许说他像个努力想摆脱命运枷锁的失败者更贴切吧。
无量仙翁的矛盾一面相比之下,无量仙翁的排名更是让人咂舌。
他作为十二金仙之一,初看慈眉善目,像极了值得信赖的长者,但随之展开的种种行为却让人不寒而栗。
他抓妖的理由竟然是为了让截教与其他教派“练兵”,完全无视了那些妖没什么过错的事实。
更让人愤怒的是陈塘关一战,他竟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间接牺牲了整座城里的普通百姓。
这件事情让观众对他的认知发生了彻底颠覆。
可是到了彩蛋部分,我们又看到这位“全片最坏”的人物被自己的徒弟暴揍了一顿,护体不成,鼻青脸肿。
突然间,那种“不完全是坏人”的复杂感觉又涌出来了。
有观众不禁猜测,他被徒弟反攻,或许是藏着另一段更大的隐情,会不会第三部还能挖出点什么?
陈塘关之围的幕后黑手说起陈塘关的围城,这更是全片最令人心碎的一个场景。
观众们多多少少对申公豹抱有怀疑,毕竟他曾主导整个计划,但后来发现事实远非如此。
屠杀背后,是无量仙翁几乎一手策划的阴谋。
有人感叹申公豹竟然没有被仇恨冲昏头脑,因为他发现自己师父无量仙翁的动作后,还能转头去救李靖夫妇,而并未把事情推向更深的深渊。
可即使如此,陈塘关的悲剧依旧上演。
面对几乎全灭的悲剧,观众开始按耐不住了,纷纷把矛盾投射给导致一切的“决策者”们。
影片中的这些决策者也并非单纯的“坏人”,这一点才是真正让人揪心之处。
申公豹、龙族甚至无量仙翁的挣扎,都把他们从单一的标签中解放出来,逼着我们重新审视“好人”和“坏人”的界限。
鹿童的真实身份作为一名“捕妖队”的主力,鹿童的帅气和气度赢得了一些观众的好感。
可是,他也同样充满了争议。
他抓捕角色的方式过于彻底,尤其是在影片后段,暴露自己鹿妖身份的时候更是让人目瞪口呆:一个本身是妖的人,却始终对妖族怀着仇恨和偏执。
这一矛盾让很多人对他的动机感到疑惑。
更耐人寻味的是,在几次关键事件中,鹿童明明可以做出与自身利益更契合的选择,却一次次站在阐教一方。
直到他被揭露为妖后,这种身份割裂感让人久久无法释怀。
尤其是拿他手中的鹿角弓,突然让人觉得一种残酷的讽刺:这弓原本可能是他力量的象征,却在这场争斗中变成了对自己同族的武器。
结尾:《哪吒2》让我们看到的并不仅仅是一场仙妖大战,而是一场关于人性复杂面的深刻探索。
在这部电影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立场和挣扎,没有十全十美的“英雄”,也没有彻头彻尾的“恶人”。
他们身上反映出的纠葛与矛盾,都折射了观众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困惑和思考。
我们很难用简单的好或坏来定义每一个角色,但这样的纠结恰恰是电影的魅力所在。
或许真正打动我们的,是角色们试图突破自我局限的挣扎——即使未必成功,他们的每一步努力、挣扎和抉择,却天然带着一种真实而让人无法忽视的力量。
这也许是人们对《哪吒2》爱不释手的终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