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位背后的影子:后宫的角力,揭秘明清后妃在政治舞台上的角逐

戏精少女 2023-07-16 14:25:25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是男权社会,女性在政治上被排除在外。统治者们认为后妃干政会带来不好的后果,所以对后妃们进行了各种限制。然而,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后妃干政的负面影响,因为有些后妃对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妃们身处权力核心地位,拥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是为数不多有机会参与国家政务的女性之一。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皇权更加强大,统治者们从前朝后妃干政的历史教训中吸取教训,严禁后妃干政。然而,后妃干政仍然存在,并对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明清时期后妃干政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间接干政和直接干政。间接干政指的是后妃通过各种方式向皇帝提出对朝政大事的看法和建议,进而对朝政施加影响,但皇帝是否采纳后妃的建议最终取决于皇帝本人。直接干政指的是后妃直接掌握国家大权,也就是临朝称制或垂帘听政,这时皇帝往往成为傀儡,由后妃代替皇帝发号施令,实际统治国家。

明清时期后妃干政对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明朝后妃干政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辅佐朝政,成为贤内助;处理皇位继承危机,实现皇位的平稳交接;支持改革,挽救统治危机。清朝后妃干政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决定培养皇位继承人,开创治世;支持改革,进行变法自强;促成清帝退位,结束封建帝制。

明朝后妃干政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后妃之间争宠,导致后宫不稳定;阻止皇位的顺利继承,支持复辟政变;危害国家根本,纵容外戚势力。清朝后妃干政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定立幼帝,违反制度专权;过度奢侈,导致政治混乱和国家误国;滥用权力,贪图私利。

通过明清时期后妃干政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后妃干政既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负面的影响。这一段历史不仅是关于后妃们的故事,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的特点。

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这段历史,既肯定后妃们在政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也要警惕负面的影响,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今后的社会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升提供借鉴。

间接地干预朝政的后妃

间接地干预朝政,即后妃利用自身的一些有利条件,通过向皇帝进言来对朝政大事进行评点,由此对政治中枢的决策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或大或小,或积极或消极。后妃对皇帝的进言被采纳与否最终要看皇帝的意志,后妃对皇帝有益的进谏,有利于促进政治清明,虽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朝政,但多为皇帝或史家衷心称赞,彪炳史册。

在明朝前期,如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经常规谏明太祖,稳定了洪武政局。明太祖性格严厉,“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马皇后“时时请帝赦小过以全器使,帝为后挽回刑杀者屡矣” ,马皇后挽救的将领和大臣有郭景祥、李文忠、宋濂等人。马皇后还关心民生以及太学生家人的生活。

明成祖徐皇后在成祖夺取皇位后,劝谏成祖要与民休养生息,还劝谏成祖不应该区别对待大臣,并劝谏成祖亲力施行仁政,成祖都予采纳。明仁宗张皇后在仁宣两朝对朝政多有参预,在英宗时也有一些参预。

张皇后在明仁宗、明宣宗和明英宗三位皇帝的皇位继承中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果断处理了皇位继承危机。张皇后在明仁宗时,“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明宣宗在位时,军国大政都要禀告张皇太后裁决。

明英宗年幼,张太皇太后虽然拒绝了大臣请她垂帘听政的建议和要求,但仍间接地掌控着朝政,在正统初年稳定了正统政局。宦官王振骄横不法,趁机插手朝政大权,张太皇太后严令王振不得干政,并差点诛杀了王振。明宣宗孙贵妃觊觎皇后之位,“妃有宠” ,凭借宣宗的宠爱,先是得到了皇后才有的金宝,又迫使胡皇后被废,自己当上了皇后。

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后,孙太后千方百计地阻止郕王朱祁钰继位,对明朝抗击瓦剌的斗争产生了消极影响。景帝病重之际,孙太后又支持石亨等人帮助英宗复辟,致使英宗复位后清算旧仇,于谦等有功大臣被杀,景泰新政废黜殆尽。

成化初年,宪宗生母周太后在徽号和合葬问题上有自己的特殊打算,在后妃礼仪上对英宗钱皇后百般刁难。周太后先是想要自己独尊徽号,在大学士李贤、彭时力争下方才两宫并尊。钱皇后死后,她又再三违背英宗的遗愿,不欲钱皇后与英宗合葬,致使群臣哭谏文华门,周太后才被迫妥协。

明宪宗万贵妃“专宠而妒,后宫有娠者皆治使堕” ,她不仅谗言废后,还疯狂迫害后妃和皇嗣,致使宪宗长期无子,严重危害了国本。万贵妃还交结朝臣,纵容外戚宦官。 明武宗死后,因武宗无子,张太后决定以与武宗血缘关系最近的兴献王世子朱厚熜入继大统,并与杨廷和合力铲除欲阴谋作乱的武宗佞臣江彬,确保朱厚熜顺利入京即位。

明世宗由藩王入继大统,在世宗即位前后,世宗生母兴献王妃蒋氏对朝廷议定的种种礼仪安排感到愤怒不满。经过蒋氏和世宗与朝臣、张太后的几番激烈争议,蒋氏以兴献后身份由大明门进入皇宫,蒋氏尊号加“本生母”又去“本生母”后最终为皇太后。

万历初年,李太后教导年幼的明神宗,委任张居正改革大权,对教导万历皇帝和挽救明朝危机起到了关键作用。明神宗郑贵妃极受神宗宠爱,为使己子福王朱常洵能够继承皇位,在万历朝长达二十多年的国本之争中发挥了消极作用,万历政局恶化。明熹宗张皇后在熹宗病危之际,坚决与客魏作斗争,力劝熹宗传位于五弟信王朱由检,有力地挫败了客魏阴谋,使信王得以顺利入京继位。明思宗周皇后在崇祯年间对政事多有建议,但不为崇祯帝采纳,未得施行。

清朝初年,孝庄太后不仅辅佐了清太宗,还在顺治帝和康熙帝的继位过程中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康熙帝的继位更是其个人意志的结果。孝庄太后虽未垂帘听政,但仍间接地掌控着朝廷大事,“太后不预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孝庄太后为了巩固满蒙联姻和维护家族利益,先后为顺治帝立了五位蒙古族后妃,然而都遭到了性情刚烈的顺治帝的不满和抵制。

顺治帝临终前想要传位于兄弟,也在孝庄太后的干涉下未果。政治革新的顺治帝和康熙帝欲推行汉化政策,都与顽固保守的孝庄太后发生了激烈的政治分歧。

顺治帝亲政后一直未能抗争过母亲,康熙帝则用巧妙的政治策略和斗争方式迫使祖母不再干涉朝政。

清末的咸丰帝十分无能,政治上无主见,也不关心政事,而为咸丰帝生育唯一皇子的懿贵妃却十分关心国事,对形势很为担忧。“那拉氏在后宫地位已绝对巩固,并经常向咸丰帝进言,经常参与朝中大事议论。”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后,咸丰帝只是与后妃一起哭泣,只有懿贵妃站出来请求召见聪明果决的恭亲王奕訢应对。

清军在京津的抵抗战争中溃败后,咸丰帝决定北逃热河,懿贵妃又坚决反对皇帝逃跑。清德宗珍妃极为光绪帝宠爱,她支持光绪帝变法维新,但她又肆意卖官鬻爵,后得罪慈禧太后被惩处。清朝末年,腐朽的清朝统治随时土崩瓦解,在朝廷实权派大臣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隆裕太后被迫签发了清帝退位诏书,促使清帝退位,清朝灭亡。

直接地干预朝政的后妃

直接地干预朝政,即后妃直接掌握国柄,统治国家,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是皇太后干政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历史上临朝称制的后妃多是皇太后。

“许多时候,太后对朝廷重大事务的影响是可以达到一言九鼎的程度的。”当皇帝年幼、昏庸或多病时,不能处理繁重朝政,太后作为皇帝母亲,就有绝对的权威代替皇帝处理国家政务,成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以皇帝名义发号施令,皇帝往往沦为傀儡。临朝称制甚至被制度化、合法化,成为一种常见的政治怪象。

慈禧太后在晚清先后三次垂帘听政,她从咸丰十一年(1861 年)发动政变夺取最高统治权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病死,执掌政权长达48 年,是晚清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咸丰帝临终前安排赞襄政务王大臣肃顺等八大臣辅佐年幼的皇太子载淳,却把与自己血缘亲情都最为亲近且聪明能干的兄弟恭亲王奕訢排除在顾命八大臣之外,这一权力体制安排为日后奕訢与慈禧太后联合起来铲除八大臣势力埋下了伏笔。

咸丰十一年(1861 年) 七月十七日,咸丰帝病死在热河行宫。肃顺等八大臣专擅朝政,他们咄咄逼人的态势令慈禧太后又怕又恨,她不甘受制于人,坐以待毙。慈禧太后想到了恭亲王奕訢,立刻派亲信太监求助于奕訢。奕訢对肃顺集团专权亦非常不满,也渴求得到中枢权力。

“王请奔赴,两太后召见,谕以赞襄政务王大臣载垣、端华、肃顺等擅政状。”八月十一日,两宫太后召肃顺等八大臣商议御史董元醇所奏请垂帘听政并简亲王辅政事宜,八大臣援引祖制以本朝无太后垂帘听政家法抗论力争,严辞拒绝。

次日,八大臣拒绝办公,慈禧太后被迫妥协,发下肃顺等人拟定的批驳董元醇奏折。“围绕是赞襄政务还是垂帘听政,双方初次交锋,肃顺等人轻易取胜,在以后的斗争中他们更是麻痹轻敌,步步失算。” 九月三十日,奕訢与慈禧太后合谋在京发动政变,铲除了八大臣势力。肃顺等人死后,两宫太后掌握了最高统治权。

十一月初一,“上奉两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 ,恭亲王奕訢辅佐朝政。同治初年,慈禧太后和奕訢的权力斗争日趋激烈,她不断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多次打击削弱奕訢的势力,统治地位日益巩固。两宫太后在垂帘听政之初即发布谕旨,表示等皇帝长大学成后就立刻归政,但是慈禧太后却一再拖延同治帝大婚亲政时间。同治帝大婚亲政后,不热心政治的慈安太后立刻归政,不再干涉朝政。

而慈禧太后虽然不得已还政,但仍贪恋权力,不时地问同治帝要奏折看,朝中遍布慈禧太后的亲信势力,同治帝处理朝政受到诸多掣肘,没有实际大权,慈禧太后仍掌握着朝政大权。同治帝病死后,慈禧太后为继续把持朝政大权,不顾祖制和反对地选择了年仅四岁的醇亲王长子载湉继承皇位,载湉是为光绪帝,慈禧太后再度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 年)三月,慈安太后突然病死,“孝贞皇后既崩,太后独当国。” 随着光绪帝逐渐长大成人,慈禧太后不得不考虑皇帝亲政的事。

为了继续把持大权,慈禧太后也一再拖延光绪帝亲政时间。慈禧太后在光绪帝大婚后虽然归政,但亲政有名无实,光绪帝始终无权,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着朝政大权,“上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光绪帝的变法措施触犯了慈禧太后的政治利益,慈禧太后再次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人士,第三次垂帘听政。

干政后妃的出身

封建统治阶级的通婚通常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为了保持皇室的高贵血统,将自己的婚姻严格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不得僭越。

皇帝挑选皇后是国之大事,要举行隆重的册封典礼,诏告天下。对于后妃的家世,朝廷更要慎重考察。

明清干政后妃的出身差别是十分明显的,明朝干政后妃大多出自民间,不看重后妃的出身。

而清朝干政后妃大多出自蒙古贵族和满族官宦世家,看重后妃的出身。 明朝干政后妃的出身主要有: 第一,功臣勋贵。指的是为建立明王朝立下功劳的开国功臣,以及为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立下功劳的靖难功臣,以及因和皇室联姻而显贵的高级官员。如明成祖徐皇后为魏国公徐达长女,她早先是由明太祖亲自为燕王朱棣指定的燕王妃。

明太祖听闻徐氏贤良淑惠,召见徐达对他说:“‘朕与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 对于太祖的指婚,徐达感到诚惶诚恐又无比荣幸,顿首叩谢接受。洪武九年(1376 年),徐氏遂被册为燕王妃,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后徐氏被册为皇后。明朝建立初期,出于笼络功臣,巩固王朝的政治需要,明太祖和开国功臣以及高官显贵广为联姻,明成祖即位后也继续和靖难功臣及洪武勋臣联姻,与功臣勋贵联姻持续到洪武、永乐、洪熙三朝。

如明太祖郭宁妃为武定侯郭英之妹、皇太子朱标妃为鄂国公常遇春之女、燕王朱棣妃为魏国公徐达之女、蜀王朱椿妃为凉国公蓝玉之女、周王朱橚妃为宋国公冯胜之女、潭王朱梓妃为都督佥事于显之女、皇太子朱标次妃为太常寺卿吕本之女、建文帝朱允炆皇后为光禄少卿马全之女。

明成祖丽妃为宁阳侯陈懋之女、明仁宗敬妃为英国公张辅之女、汉王朱高煦庶妃为武定侯郭英孙女、赵王朱高燧妃为西平侯沐晟之女。这些人大多出身于功臣勋贵之家,地位显贵。

第二,普通官民。指出身于普通中下层官吏,仅在官府中担任低级官职的人和没有任何官职的平民。如明宣宗孙皇后之父孙忠最初为永城县主簿,后以监督民夫营造天寿山陵有功劳,升为鸿胪寺序班。明宪宗万贵妃之父万贵在女儿得宠后颇为谨慎自制,总是忧虑地说道:“‘吾起掾史,编尺伍,蒙天子恩,备戚属,子姓皆得官。’”洪武中后期,明太祖多次大杀功臣,功臣集团覆灭,政治联姻不再需要。明仁宗以后,不再从开国功臣和高官勋戚之家选后妃,而是在民间采选民女。

明太祖规定后妃要慎选民女,不许大臣进献。太祖还告诫太子诸王“天子及亲王后妃宫嫔等,必慎选良家子而聘焉,戒勿受大臣所进,恐其夤缘为奸,不利于国也。” 因此,明朝后妃多出身于民间。后妃选自民间,外戚势力孱弱,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有权势的外戚势力凭借后妃力量左右朝政的现象。如明仁宗张皇后之父张麒、明英宗周贵妃之父周能、明孝宗张皇后之父张峦、兴献王妃蒋氏之父蒋斅、明穆宗李贵妃之父李伟、明神宗郑贵妃之父郑承宪、明熹宗张皇后之父张国纪、明思宗周皇后之父周奎皆是普通平民。

第三,宫女。如明宣宗孙皇后、明宪宗万贵妃、明穆宗李贵妃等。年幼而美貌的孙氏十余岁入宫,明成祖命太子妃张氏抚育她,后来孙氏被选为皇太孙嫔,宣宗即位后孙氏被封为贵妃,胡皇后被废后孙氏被立为皇后。明宪宗万贵妃“四岁选入掖廷,为孙太后宫女” ,土木之变发生后,万氏又被孙太后派去东宫服侍年仅两岁的太子朱见深,宪宗即位后孙氏仍为宫女,在为宪宗生育皇子后被封为贵妃。

明穆宗李贵妃最初为宫女,侍奉裕王朱载垕于裕王府邸,穆宗即位后李氏被封为贵妃。宫女虽然地位低下,不是皇帝正式纳娶的妻妾,但如果在后宫中能得到皇帝宠幸,就能进封为后妃。在明朝皇帝的后宫中就有多位因受到皇帝宠幸被册封为后妃的宫女。

明世宗一日诵经时,击磬的槌误落到地上它处,众多宫女不敢抬头看,唯独一个年幼宫女失声大笑,偶然引起世宗注意而受到世宗宠幸,进而被封为寿妃。明光宗朱常洛的生母王恭妃起初只是李太后慈宁宫的一个宫女,“年长矣,帝过慈宁,私幸之,有身” ,随后王氏宫女被册封为恭妃。

清朝干政后妃的出身主要有: 第一,蒙古贵族。如孝庄太后出身于蒙古贵族博尔济吉特氏,其父为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蒙古诸部归附于清朝后,为了巩固统治,清朝皇室与蒙古各部世代联姻。蒙古科尔沁部落是最早归附清朝的蒙古部落,与清朝很早就建立了通婚关系,科尔沁部落博尔济吉特氏是清朝满蒙联姻的两大蒙古家族之一。

“从入关初至清末,清皇家与科尔沁蒙古仍一直联姻不断,这种长时间的连续性,为其他蒙古联姻部落所不能比拟”。清太祖征战初期,以征服和联合女真各部为军事重心,统一女真后,注重和蒙古部落联姻,他的 14 位后妃以女真女子为主,有 2 位侧妃为科尔沁蒙古博尔济吉特氏,此时女真女子地位高于蒙古女子。清太宗有名号的后妃共有 15 位,有7 位为蒙古女子,称帝后册封的五宫后妃皆为蒙古女子,这时蒙古女子地位高于女真女子。

“蒙古女子地位的提高,与太宗积极拉拢蒙古各部共同抗明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第二,满族官宦世家。咸丰帝皇后钮祜禄氏父穆扬阿为广西右江道、懿贵妃父惠征为安徽徽宁池广太道、德宗隆裕皇后父为副都统桂祥、德宗珍妃父长叙为礼部左侍郎,干政后妃大多都出身于满族官宦世家,父祖曾在地方或朝廷做官。

清朝选后妃注重血统、家世,“其选阅之严,与明代委之宦寺,求之市井,而勋臣家禁不入选者迥异。故有清皇子之母鲜有出身微贱者。” 顺治朝规定满、蒙、汉八旗官员之女都要参加三年一届的选秀女。乾隆朝又规定“各省驻防协领等官暨文官同知以下,武官游击以下之女不送选” ,后来又规定各旗佐领属下的蒙古额鲁特及岁之女一同选送。

嘉庆朝规定八旗满洲、蒙古护军领催以上女子,仍参加选送,拜唐阿、马甲以下女子,不必选送。“观清一代,绝大多数后妃都来自显赫之家,并且是选自上三旗八旗女子。从史料中可以看出,清朝的后妃大部分来自满族和蒙古族,以及一些汉军八旗和其他的少数民族女子。而一般民间女子尤其是汉族女子是不可能进皇宫,亦不可能封为妃嫔的。”

文/三辉

3 阅读:16

戏精少女

简介:戏精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