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

云淼阅览过去 2024-11-24 04:28:13

唐敖庆(1915年11月18日—2008年7月15日),江苏宜兴人,物理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唐敖庆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教授、副校长,吉林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会理事长等职。

唐敖庆主要研究物理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化学,特别是量子化学。有关分子内旋转、高分子化学反应统计理论、配位场理论、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及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等研究成果,均受到国家奖励。

唐敖庆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计算复杂分子旋转能量变化规律“势能函数公式”,为从结构上改变物质性能提供了比较可靠依据。1955年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

20世纪60年代初以化学键理论的重要分支—配位场理论这一科学前沿课题研究,带领其研究集体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创造性地发展完善了配位场理论及其研究方法。1966年被北京国际暑期物理讨论会评为十项优秀成果之一,讨论会认为这项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配位场理论,为发展化学工业催化剂和受激光发射的科学技术提供了关键性的理论依据”。

20世纪70年代与合作者共同着手分子轨道图形理论的系统研究,提出了本征多项式的计算、分子轨道系数计算、对称性约化三条定理,使繁复的量子化学计算简化为形式计算,这一量子化学形式体系,不论就计算还是对有关实验现象的解释,均表达为概括性高、含义直观、简便易行的分子图形推理形式。

20世纪80年代后,致力于硼、碳原子簇的化学键和结果规则研究,提出了硼—碳原子簇结构的拓扑共轭关系,阐明其化学键特征和结构规则,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

唐敖庆为我国化学学科培养了一大批深谙理论的栋梁之材,如孙家钟、江元生、张乾二、邓从豪、刘若庄、沈家骢等院士,开创了现代理论化学的“中国学派”。

唐敖庆是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十大、十一大、十二大代表。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颁发的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1年当选为国际量子分子科学研究院院士,1982年、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9年、200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4年获得陈嘉庚化学奖,1995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唐敖庆一生矢志不渝地践行着“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科研精神,将一腔报国之心倾注于国家的科技和教育事业,他的工作动力源于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沉的爱,以及对培育科技人才的强烈责任感。他是真正的大师,他的光辉业绩和历史贡献永远值得铭记。

1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