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叔今年57岁了,他平时除了吸烟之外,别的几乎没有什么不良嗜好。最近这段时间,周大叔每次下楼走路都会觉得胸口憋闷,甚至伴有轻微的心前区疼痛。起初,他以为是自己年纪大了、常年抽烟导致的“老毛病”,就没太放在心上。
直到昨天,周大叔在买菜回家的路上突然出现胸闷加剧、出汗的症状,吓得他赶紧直奔医院。挂号后,周大叔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医生,医生为他做了心电图、血压测量等常规检查,随后又安排了冠状动脉CT(CTA)检查。

“我只是偶尔胸口闷一下,怎么又做CTA了?”周大叔忍不住问。医生听后解释道:“根据您心电图提示的心肌缺血表现,以及血压偏高的情况,怀疑可能有冠状动脉狭窄,所以做CTA更直观。”
听了医生的解释,周大叔不再多言。结果显示,他的左右冠状动脉都有不同程度的斑块形成——典型的冠心病。
说到这里,估计很多朋友都会纳闷:以前咱这儿的人天天用猪油炒菜,心脑血管病反而少;现在人人都改用植物油,却病得越来越多?为了让大家对这背后的“油”学知识有更多认识,今天医生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1. 离不开2个原因——植物油时代心脑血管病为何高发?
第一,过度精炼导致营养流失。
市面上常见的植物油(如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在生产过程中经过高温脱臭、脱色等多道工序,虽然味道更“清爽”,但也大大破坏了油脂中天然的抗氧化物(维生素E、植物甾醇等)。一旦抗氧化物含量减少,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就更容易被氧化形成过氧化物,摄入体内反而助长血管内皮的氧化损伤,成为动脉粥样斑块的催化剂。
第二,ω‑6与ω‑3比例失衡。
植物油富含ω‑6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而现代饮食中ω‑3脂肪酸(EPA、DHA等)摄入不足,两者比例常常高达20∶1甚至更高。古语有云:“油多者滑”,在这里体现的是高比例的ω‑6会促进体内炎症介质生成,长此以往容易引发低度慢性炎症,加速动脉硬化。

2. 为啥有些人常吃猪油也少生病,改用植物油却高发?
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除了油脂种类,还有更多因素在作怪:遗传基因、运动习惯、体重管理、吸烟酗酒与否,以及血糖、血压、血脂的综合控制水平。
基因“护盾”强的,即便偶尔吃些猪油,也能抵御一部分脂质代谢紊乱带来的伤害。
生活方式优良的,摄入哪种油都可将风险降到最低。
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在ω‑6/ω‑3严重失衡、精炼油抗氧化能力低下的双重环境中,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就会攀升。

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病,我们不妨:
适量补充优质ω‑3脂肪酸(深海鱼油、亚麻籽油)。
偶尔使用自家熬制的纯净猪油拌菜,既满足风味,又可平衡油脂种类。
保持规律运动、戒烟限酒、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3. 身体出现2大异常,可能在提醒你心脑血管病来袭!
❶ 胸闷气短或胸部隐痛
初期常被误认为消化不良、气滞血瘀;但如果休息后仍不缓解,或伴随出汗、心悸,就要警惕心肌缺血。

❷ 上肢或面部麻木、口角歪斜
这往往是血管痉挛或微小斑块脱落,影响脑部供血的先兆。若发现一侧肢体或面部出现突发麻木、无力,应立即就医。
回顾老一辈人日常用猪油,健康长寿的秘诀,不仅仅是“油”本身,更在于他们的整体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进入植物油时代,我们要学会根据自己的体质合理搭配,兼顾风味与健康,才能把心脑血管病的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