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皆悲歌:南宋走向灭亡,为什么说“崖山之后无中国”?

老诺讲历史 2023-06-22 20:16:56

“崖山之后无中国”这是流传很广的现代一批民族主义者的观点,并不是谁先提出来的,大家都认同而已。只是表明在外族入侵之下(蒙元消灭南宋崖山一役),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自尊心损失殆尽。

一、南宋走向灭亡的历史事件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它的统治时间是从1127年开始,到1279年结束。南宋的建立是由于北宋的灭亡,北方的金朝占领了中原地区,南方的宋朝只能南渡,建立了南宋。南宋的时期,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时期,一个是南宋初期,另一个是南宋中期。

南宋初期是指1127年到1162年这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南宋面临着很多的困难,首先是国土的狭小,只有江南一带,其次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南方的经济相对落后,而北方的金朝则富庶繁荣。南宋初期的政治也不稳定,出现了很多的内乱和外患。这个时期的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稳定国家,包括加强军备和加强对外交往,但是这些政策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南宋中期是指1162年到1279年这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南宋经历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但是也面临着很多的困难。首先是北方的金朝不断侵略南方,南宋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包括加强军备和加强对外交往。其次是南宋经济发展不平衡,南方的经济相对落后,而北方的金朝则富庶繁荣。这个时期的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加强农业生产和加强对外贸易,但是这些政策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南宋走向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北方的元朝不断侵略南方,南宋的军队不敌元朝的军队。其次是南宋政府的腐败和贪污,导致国家的财政困难。最后是南宋政府的势力范围太小,无法抵御外敌的侵略。公元1279年,元朝以汉人降将张弘范为帅,领兵十余万,战船数百艘进攻逃亡到广东崖山的赵昺朝廷。宋朝以太傅张世杰为帅,组织文官、太监和非战斗人员约二十万及各类船只两千余艘展开抵抗。二月六日癸未,元朝水师向宋军正面强攻,连破七艘宋船,宋师大败。左丞相陆秀夫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随行十多万军民相继投海,壮烈殉国,南宋灭亡!

二、崖山之后无中国的来历

“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的起源大概有以下几个方向。

1。这句话最初出现在清代诗人钱谦益的“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是借用南宋亡于元的史实来暗指南明亡于清军之手,我们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字面意思,崖山战争之后中华就不复存在。反之,钱谦益想表达的是心中对明朝灭亡的苦楚情怀,更能从中体会出他认为明朝依然是中华的历史事实。

2.清代时期日本人的看法,根据《华夷变态》序言中“崇祯登天,弘光陷虏。唐鲁才保南隅,而鞑虏横行中原,是华变于夷之态也。”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毫不客气地将满清排除在中华文化之外。

三、崖山之后无中华对后世的影响

崖山之后无中华这句话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它成为了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崖山之后无中华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自己文化和民族的热爱和保护。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在历史上,中国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经历了很多的挑战和考验,但是中国人民一直都在坚持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崖山之后无中华这句话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自己文化和民族的热爱和保护,激发了人们对自己文化和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其次,崖山之后无中华成为了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标志。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信仰,它们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崖山之后无中华这句话成为了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标志,激发了人们对自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和尊重,促进了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崖山之后无中华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担当。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也有着众多的民族和人民。中国人民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有着深深的责任和担当,他们不仅要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精神,也要为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崖山之后无中华这句话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担当,激发了人们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爱和热情,促进了中国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繁荣。

四、结论

崖山之后无中华是一句蕴含着深刻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谚语,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自己文化和民族的热爱和保护,成为了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标志,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担当。崖山之后无中华这句话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激发了人们对自己文化和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1 阅读: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