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2年,也就是忽必烈经略漠南、在金川莲草原建立幕府的第二年,他哥哥蒙哥汗给他下达了一个任务,让他率军十万迂回千里消灭大理国,从而与四川、荆襄、江淮等地蒙军一起,完成对南宋的南北夹击。
与此同时,蒙哥还让另一个弟弟旭烈兀率军十五万发起西征,目标直至伊斯兰世界核心腹地,并伺机进攻埃及。
与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时期一样,蒙哥汗保持了强烈的侵略性,选择四面出击。
自蒙哥继承汗位以来,就给三个弟弟各自划定了势力范围,忽必烈负责南宋汉地,旭烈兀负责西征事宜,而阿里不哥则留守和林,负责镇守蒙古旧地。
蒙哥汗之所以选择在两个方向同时进行总跨越超过一万里的远征,其实是有他的考量的,这是基于蒙古扩充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了用军功来稳固托雷家族的统治地位,毕竟他的母亲费尽千辛万苦从窝阔台家族手中夺走汗位,也不过一年多而已。
很显然,蒙哥兄弟几人的压力都很大,而忽必烈所面对的南宋,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远征大理是他经略漠南以来进行的第一次军事行动,不容有失。
这一年,忽必烈37岁,此前他虽然没怎么打过仗,却深受汉文化影响,他身边有一大群汉人儒家学者,如刘秉忠、张文谦等人,让他学习到了丰富而宝贵的知识,并运用到战争当中,他也因此终身受益。
此次远征大理,忽必烈向蒙哥汗保证,绝对不会出现失误,必将一举拿下大理。
一、稳定吐蕃
出征之前,忽必烈召集了众多幕府成员,一起制定了战略战术,鉴于四川中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仍掌握在南宋手里,故而决定绕道青藏高原吐蕃人的地界,然后进攻大理。
早在1247年,通过窝阔台之子阔端举行的凉州会盟,吐蕃已经变成了蒙古人的地盘,但仍有一些部落并不那么臣服,因此忽必烈决定,在大军经过青藏高原的时候,顺便收复吐蕃各部,以免后方生乱。
1252年五月,忽必烈率大军从漠北出发,大军由蒙古大将速不台之子兀良合台节制管辖,忽必烈负责居上统辖,是最高军事统帅。
蒙古大军渡过黄河后,经西夏盐、夏二州,于第二年四月出萧关后抵达六盘山。
六盘山这个地方大家应该很熟悉,是成吉思汗去世的地方,忽必烈路过六盘山的时候,感到十分悲伤,于是在此驻留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
忽必烈的这一举动,让将士们都很感动,有学者推测,这其实是他刻意为之的,就是为了增强军队的凝聚力,为出击大理奏响前奏。
1253年夏,忽必烈率大军经甘肃南部临兆进入吐蕃地界,他做得第一件事情,就是请八思巴活佛到军营中见面。
八思巴活佛是西藏萨迦派教主,他佛法造诣深厚,为人机智有谋,拥有崇高的声誉,在吐蕃的影响力十分强大。
吐蕃灭亡后,八思巴成为西藏军政教合一的实际领导,忽必烈接见他,自然是为了让其帮助收复那些不服从的吐蕃诸部。
这一次见面,忽必烈与八思巴聊得非常愉快,他为八思巴的渊博学识和高尚品德所折服,最终接受了八思巴的灌顶礼,由此成为藏传佛教教徒,也是八思巴的弟子之一。
忽必烈与八思巴的这一次见面,意义非常深远,在八思巴的帮助下,忽必烈收复了不少部落,稳定了吐蕃局势,为大军远征大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许多年后,忽必烈成为蒙古大汗,还让妻子及子女等二十余人接受了八思巴的灌顶礼,八思巴还在元朝建立后成为国师,藏传佛教也由此成为元朝国教。
辞别八思巴之后,忽必烈等开始跋涉在青藏高原,由于雪山上的道路盘旋曲折,又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得不到任何补给,所以大军只能拉着战马步行,非常辛苦。
忽必烈体胖,又患有足疾,根本无法行走,只能由随从郑鼎一路背着他走,后来郑鼎在忽必烈的提拔下成为名将,爵位至国公。
大约走了两个多月,大军终于进入到川西松潘地区,但川西的道路依然不好走,那里的山地和沼泽很多,严重影响了行军速度,好在没有遇到什么抵抗,许多部落都望风而降。
二、进攻大理
在松潘地区,忽必烈对远征大理的战略部署进行了调整,决定分三路大军进攻大理,西路军由兀良合台统帅,经甘孜理塘一带南下;东路军由也只烈将军统帅,经川西平原南下;中路大军则由忽必烈亲自统帅,经泸定过大渡河,再顺着大渡河南下,再经丽江永宁过金沙江。
按照忽必烈的构想,三路大军从不同方向进入大理国境,扫灭大理国各地守军后,最后在大理都城会师,继而一举消灭大理国。
但是,在四川山地进军谈何容易,忽必烈率领大军渡过金沙江后,在山地里又走了千余里,才在当年10月抵达大理国境内的金沙江,但又却被水流湍急的金沙江所阻。
抵达金沙江之前,东、西路军经过跋山涉水,进军都比较顺利,但东路军抵达姚州的时候,遇到了大理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忽必烈得知后,即命令东路军放弃姚州,从巨甸渡过金沙江,与中路军会师于丽江。
而此时,西路军也前进到金沙江就过不去了,因此金沙江阻碍了蒙古三路大军。
正当忽必烈着急之时,一位纳西族部落酋长献上“革囊渡江”之策,在这位酋长的带领下,纳西族人杀掉牲畜,用牲畜的皮制作成充满气体的革囊,然后绑在蒙古士兵身上,再用绳子将革囊一个个连起来,岸上用人拉着绳子,这样士兵就能过河了,不怕被水冲走。
就这样,十万蒙军及大批物资被顺利运送到金沙江对岸,但忽必烈没有急着进攻,而是派遣使者到大理城劝降,大理相国高泰祥主张坚决抵抗,于是杀掉使者,忽必烈勃然大怒,当即下达了全面进攻的命令。
忽必烈的中路军比较顺利,没遇到什么像样抵抗,大理守军纷纷投降,但西路军却在大理国重镇空和寨遇到了顽强抵抗。
大理军队在空和寨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西路军几次进攻都被击退。
兀良合台见其他两路大军进军都比较快,自己则受阻,于是拿出他老爹速不台当年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头,亲自率军对空和寨发起猛烈进攻,他身先士卒,以一敌百,经过七天七夜战斗,最终攻下空和寨,大理西北门户大开。
空和寨的陷落,极大触动了大理国君臣的神经,也打乱了高泰祥的战略部署,于是连忙下令各路军队往大理城收缩,全力保护都城的安全。
很快,蒙古三路大军就来到大理城外,一路上大理守军要么被击败,要么选择投降,总之十分顺利。
忽必烈一声令下,蒙古大军便将大理城包围起来,许多大理贵族纷纷投降,而不断取得的胜利让蒙军将士们蠢蠢欲动,他们各个士气高扬,都想成为第一个攻入大理之人,从而立下消灭大理国的功劳。
但是,忽必烈并不打算急着马上攻城,这让众人十分不解。
原来,忽必烈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成为了一个沉着冷静、善于思考的统帅,他知道不能因为急于取胜而贸然发起进攻,毕竟战争是要死人的,大理城被段氏家族经营了三百多年,不是那么容易攻下的。
再一个就是,大理国境内多崇山峻岭,交通十分不便,长期与外界缺乏沟通,民风十分彪悍,想要征这里,就不能制造太多杀戮,而是需要征服人心,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策。
更何况,大理国的军事力量其实并不差,很多军队其实都不在大理城。
对于这件事,就要说说大理的情况了,当时大理国国主名叫段兴智,是大理国第二十二世国王。
段兴智虽然是国王,但大权其实掌握在国相高泰祥手中,早在蒙古大军攻打大理之前,他就想尽办法削弱了大理都城的军事力量了,并在自己的封地发展私人武装。
蒙古进攻大理,之所以没有遇到太多像样抵抗就抵达大理城,正是因为高泰祥不愿意让自己的军队与蒙古主力遭遇,从而遭受损失,但段兴智的军队又很少,结果大理国就屡战屡败了。
蒙军抵达大理城的时候,大理的守军并不多,具备攻城的条件,但问题是高泰祥手上还有不少兵力在外地驻扎,忽必烈认为,如果能迫使高泰祥投降,以兵不血刃的方式签订城下之盟,那就再好不过了。
因此,出于各方面因素考虑,忽必烈决定继续招降,他派遣使者进入大理,要求段兴智投降,段兴智有些动摇,但高泰祥却坚决不同意,而且残忍地杀死了使者。
忽必烈不肯罢休,就又派遣了两批使者入城,许诺给段兴智和高泰祥很多优待条件,但都被高泰祥拒绝。
忽必烈眼看高泰祥打算顽抗到底,只能采取下策了,那就是进攻大理城。
大理城背靠苍山面朝洱海,风景还是很不错的,但城防也很坚固,确实不那么容易攻取。
为了攻下大理,忽必烈让人连夜打造攻城器械,并制造了许多投石机,很快就对大理城发起了猛烈进攻。
两军交战之时,忽必烈还亲自登上仓山观察大理城内的情况,他从容指挥军队攻城,还派遣了一支数百人的秘密部队,的由西向东翻越苍山,对大理进行偷袭。
虽然这支数秘密部队十有八九都死在了仓山上,他们或摔死或被大理军队射死,但活下来的人顺利冲入大理城,打开了大理城门。
很快,蒙军主力就攻入城内,段兴智和高泰祥背城而战,但依然遭遇战败,二人便弃城而逃。
段兴智不愿意跟着高泰祥走,两人便就此分道扬镳,各奔生路。
就这样,蒙军很轻易就攻下了大理城,忽必烈入城之后,看到三位被处死使者的惨状,血压一下子就升高了,一度下达了屠城令,但在张文谦、刘秉忠、姚枢等人的劝说下,忽必烈这才冷静下来,让人拿着写有“止杀”的旗帜到各处严格约束军队。
因此,蒙军进入大理后,军纪肃然,没有引起百姓的恐慌,城内商业秩序也得以恢复,大理很快安定下来。
忽必烈没有在大理进行屠杀,并派人安抚大理百姓,为日后蒙军在军事上取得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段氏覆灭
大理城丢失后,段兴智逃往昆明,高泰祥则逃到姚州,此时大理国的军队几乎损失殆尽,除了高泰祥的私人武装之外,基本上没什么兵了。
事实上,高泰祥最精锐的私人武装,已经在空和寨一役中被消灭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前文说到,高泰祥只想让段兴智的军队抵抗蒙古,自己则保存实力,以此来争夺权势,但他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对蒙古大军意图的误判。
当时,高泰祥以为蒙古最能打的是中路军和东路军,所以让段兴智的军队去防守这两路,自己则防守西路军,结果西路军才是最能打的,最终在空和寨一役遭遇惨败。
不管怎么说,高泰祥手上还是有不少军队的,并且他逃走之后积极募兵勤王,云南人民大多不欢迎蒙古人,于是纷纷参军,甚至有三十七为酋长与之会盟。
武夫义士,桴鼓相应,三十七部酋长刻期且至。
但是,高泰祥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同时低估了蒙古铁骑的战斗力,当蒙古大军征讨而来,他的军队一触即溃,纷纷投降,很快他身边就没多少人了,他还准备逃走,结果被蒙军抓捕。
很快,高泰祥就被要送到大理城,忽必烈感念他的忠勇,便说只要他投降就不杀他,还许诺他高官厚禄。
要说这高泰祥也是个硬骨头,面对忽必烈的诱惑,他竟然选择宁死不降,忽必烈无奈之下只得下令将其斩首。
行刑之前,高泰祥大声说:
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陨首,吾事毕矣。
说来也怪,当时晴空万里,却突然雷电大作,风沙四起,不久还下起大雨,忽必烈见状,想要赦免高泰祥,但当他派人去阻止行刑的时候,高泰祥已经被杀头了。
忽必烈得知消息后,感叹地说,“忠臣也!”,下令厚葬高泰祥,并善待高泰祥的两个儿子。
元朝时期,高泰祥的子孙成为云南土司,世袭了三十多代,直至清朝改土归流才终止,但也成为清朝地方官员。
不得不说,高泰祥这个人虽然是权臣,但对大理国还是很有感情的,宁死不投降,值得敬佩。
与高泰祥相比,段兴智就显得很渺小了。
1254年,眼看大理大局已定,忽必烈便启程返回,留下兀良合台继续扫平大理各地,同时任命刘时中为宣抚使。
同年秋,兀良合台进攻昆明,他本以为会是一场恶仗,没想到段智兴不堪一击,不到一天就兵败投降了。
以段智兴的投降作为标志,大理段氏政权就此灭亡,这个蜗居在西南边陲的国家,存在的历史可不短,从第一代段思平开始算起,已经317年了,这比大多数中原王朝存在的时间都长。
巅峰时期,大理拥有云南全境,贵州西部、广西西部、四川南部,以及越南、缅甸、泰国、老挝的一些地方,疆域其实不算小,也宋朝同时存在了很长时间,对宋朝造成了巨大威胁,却在蒙古人面前不堪一击。
段兴智投降后,被押送到北方蒙古汗廷,蒙哥汗亲自接见了他,由于他积极投诚,态度良好,蒙哥汗为了安定大理着想,不但没有杀他,还让他返回云南继续统领原来的部署,职务是大理总管。
这让段兴智十分高兴,虽然不再是国主,但比起当初受高氏欺压要好得太多了,他因此对蒙哥感恩戴德,回去后积极招降各部,对于那些不投降的部落,他则亲自率军镇压,还对云南境内反对蒙古统治的人民实施严厉打击。
在段兴智的配合下,蒙古先后平定了大理国的五城、八府、四郡及乌、白蛮三十七部,以及赤秃哥国(即罗施鬼,今贵州西部),罗罗斯(今四川西昌地区及凉山彝族自治州),自蛮波丽国(今元江一带)等小国。
这还不算完,元朝建立后,段兴智还参与了征讨越南的战争,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什么是忠诚。
1260年,段兴智去世,他的弟弟段实继位大理总管,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段氏继续统治大理,直到元朝灭亡。
大理的灭亡其实挺冤的,没得罪蒙古人,却因为蒙古人打算在大理对南宋实施战略包抄而灭国。
大理灭亡后,蒙古对四川的包夹形成,蒙哥汗便下令进攻四川,但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南宋当时还具备相当实力,在四川有重兵布局。
很多年以后,四川大部沦陷,但重庆合川钓鱼城军民却抗住了蒙古大军的进攻,直到南宋灭亡后依然还抗争了一段时间。
也就是说,自始至终,蒙古试图通过大理包抄四川的战略决策,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此看来,大理的灭国就更冤了。
当然了,大理的灭亡其实也是大势所趋,是早晚的事情,因为元朝元朝成立后,忽必烈四处出击,继续扩张领土,大理国是不可能独善其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