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老师在讲述相关内容时都不会提及匡衡长大之后的状况,究其主因,在于匡衡成人之后,实在算不上是一个可供人们去学习效仿的榜样。匡衡在长大后曾出任汉朝的丞相一职,可令人失望的是,他在担任丞相期间,竟然沦为了一个大肆贪污的罪犯。
匡衡曾刻苦学习的事迹广为人知,在这方面,他无疑是值得我们去学习效仿的榜样。然而,匡衡后来却出现了贪污受贿的行径,就这一点而言,他显然就不再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对象了,其前后表现实在是天差地别。
然而,人们所说的贪污受贿之事,实际上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匡衡一人。当我们认真去研读匡衡的故事时,便会自然而然地引出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疑问。
究竟是我们对世界做出了改变,还是世界反过来改变了我们自身呢?这着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让人不禁陷入到对人与世界相互影响关系的思索当中,去探寻到底哪一方才是真正起到主导改变作用的那一个。
匡衡此人,当不少人读其故事时,往往会历经至少三层不同的理解阶段。起初,大家对匡衡满心崇拜;接着,态度转变为鄙视;到了最后,又能够对他予以理解了。
匡衡的故事,得从那广为人知的“凿壁偷光”讲起。史书中有记载,匡衡幼年时家境极为贫寒,可即便如此,他却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对读书更是痴迷不已,一心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渴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后来,匡衡便去恳请一位亲戚,从亲戚那儿借得书籍用以学习。要知道,在那个时候书的价格颇为昂贵,匡衡自然不能平白无故地借书。于是,匡衡只好去给人家干活种地,并且不要工钱,只盼着人家能把书借给他,好让他能够继续学习。
后来,匡衡渐渐长大,对学习的渴望愈发强烈。可那时,他白天都得忙着给别人种地干活,只有晚上才有空学习。然而到了晚上,却没有光亮,匡衡又买不起照明用的油灯,如此一来,根本没办法看书。
于是在此之后,匡衡想出了一个主意,那便是用小刀在墙上开凿出一个洞。每当邻居家夜里点起灯时,匡衡就借着从这个洞透过来的光亮,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
凭借着这般勤奋努力,匡衡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学识日益渊博,最终成长为一个极具学问的人。此后,匡衡得以进入朝廷担任官职,一路发展,最终荣登高位,成为了汉朝的丞相,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笔。
凿壁偷光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很多人在小时候就已经知晓了。故事里的匡衡,那可是个勤奋读书的典范,他这种刻苦求学的精神着实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呢。也正因如此,不少人在小时候一提到匡衡,心里便满是崇拜之情啦。
可问题在于,教科书里关于匡衡长大以后的事儿,基本上都未曾提及。并且不少人也是到自己长大成人之后,方才了解到匡衡长大后的具体情形。
接下来所发生的故事,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匡衡在长大以后,凭借自身的勤奋努力,的确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之人。然而,成年后的匡衡察觉到,自己有待学习的内容实在是数不胜数。就他的经济状况与自身能力来讲,想要把全部的知识都钻研透彻,那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在那时的规定下,寻常人但凡能把儒家六经里的任意一部典籍钻研透彻,便具备了参加考试的资格。一旦顺利通过考试,就能进入朝廷担任官职。于是在此之后,匡衡决定专门研习儒家六经中的《诗》,慢慢地,他成了极为精通《诗》的行家。
随后,匡衡便去参与了汉朝的公务员选拔考试。然而,由于匡衡出身于社会底层,对于考试的那些套路压根儿就不了解。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可没有什么公考培训班,而且出身低微的他也没有名师来给予指导。于是,到最后匡衡唯有在一次次的考试过程里不断地去摸索尝试了。
匡衡历经九次考试,最终才刚刚迈过及格线。考试通过后,他担任了“文学卒史”这一官职。此职位着实不高,仅仅相当于基层公务员罢了。不过无论怎样,打这起,匡衡总归是有了编制,正式踏入“官员”的队伍之中了。
也正是自这个时候起,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缓缓地在匡衡面前开启了。
匡衡在入编以后,内心自然是盼着能够持续取得进步的。然而,匡衡本就出身于社会底层,毫无背景可言。再加上他之前在考试中的成绩也并非十分出色。如此一来,依照正常的情形,就算有提拔的机会,那也很难会轮到他头上。
于是在此之后,匡衡便着手挖掘自身的长处。身为一个出身底层的平凡之人,最为妥当的抉择,便是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让自己在某一领域做到专精。彼时的匡衡,恰恰就选定了这样的道路,他决意专精于“诗”这门学问。
就这样,匡衡凭借自身持续不断的努力,在“诗”经方面的造诣日益深厚,逐渐成为该领域的专家。而彼时,身为太子的刘奭对学诗有着浓厚的兴趣。如此一来,匡衡的声名也渐渐传入了刘奭的耳中。
就这样,在与太子建立起关联之后,匡衡的仕途之路仿佛一下子开启了加速模式,踏上了快速发展的通道,自此正式开启了其在仕途上一路畅行的新阶段,迎来了自身仕途的高速发展时期。
没过多久,汉宣帝便因病离世了。随后,身为太子的刘奭登上皇位,历史的车轮就此驶入汉元帝时期。待刘奭登基后,匡衡随即开启了快速升迁之路。在之后的数年当中,匡衡从最底层的文学卒史起步,一路高升,渐渐进入到汉朝的中央管理层之中。
在当时,匡衡实实在在是一位极为正直的官员呢。他诸多理念皆是从儒家典籍里习得的。起初,京城发生地震,匡衡便依照儒家所讲的道理,竭力劝谏皇帝,劝其少建宫殿,生活当保持简朴,要重用贤良之士,同时需远离奸佞之臣等等。
刚登基的汉元帝,对于匡衡所提的那些建议是乐意采纳的。在元帝看来,匡衡着实是一位很不错的大臣,完全值得予以重用。正因如此,在此之后,匡衡得到了快速的提拔,一步步升迁,最终成为了光禄大夫。
然而此后,当匡衡一步步擢升到较高层级的时候,匡衡察觉到,这世间的规则已然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在匡衡身处高位的那段时期,汉朝上演了一场饶有趣味的政治争斗。具体而言,汉元帝即位之初,极为倚重自己的老师萧望之等一批人。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汉元帝出于能更为有效地把控权力的考量,渐渐开始着重任用宦官了。
此后,那些宦官一心追逐权力,竟使出阴险手段去陷害忠良之士,致使萧望之被逼无奈选择自尽。待萧望之死后,以石显为首的宦官群体便大肆揽权,开始把持朝廷政务。他们还与几个外戚家族勾结起来,由此将整个朝堂都掌控在了手中。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此事背后并非仅仅是某个坏人在蓄意陷害忠良那么简单,实际上是有皇帝在暗中操控着一切。真正致使这般局面产生的,恰恰就是汉元帝本人。
故而,在匡衡一步步攀至高位后,他便察觉到周遭的世界已然不同了。先前处于中下层时,依着书上所授的那些道理,或许尚可维持生活。然而待升至高层,规则却开始有了变化。倘若他依旧坚守书上的那些道理,极有可能落得和萧望之相同的下场,被奸臣所害!
在当时的情形下,匡衡面临着两种抉择。其一,始终坚守自身的理想,秉持书上所讲的那些道理不放松。可如此一来,势必会遭到奸臣们的排挤,其未来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极大限制,难有什么大的作为。其二呢,便是选择去接纳新规则带来的改变,进而与那些奸臣们同流合污。
许多人都曾碰到过这样一个抉择:究竟该选理想还是选现实呢?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在面对现实所带来的重重压力时,终究还是无奈地选择了向现实妥协,放弃了心中那份理想。
匡衡在那个时候同样是这般情形。当时的匡衡便是处于这样的状况呢。也就是说,匡衡于彼时亦是如此这般的情况哦。
于是在那之后,匡衡渐渐选择向现实做出妥协之举,开始主动往宦官集团那边去靠拢了。而就在匡衡向宦官集团表达出示好之意后,宦官集团的领头人石显,对匡衡也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要知道当时宦官集团把控着内廷,正迫切需要匡衡这样的人来充当文官领袖,以协助他们掌管外朝事务呢。
在此之后的发展中,匡衡凭借着宦官们给予的支持,一步步实现仕途的攀升。到了公元前36年的时候,匡衡更是一举升任丞相之位。从这往后,匡衡便成功地成为了新一任的文官领袖,开启了其在官场新的篇章。
就在此刻,匡衡已然身处位极人臣的高位了,然而与之相伴的是,他也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被这纷繁复杂的世界所改变。
在随后的数年时间里,匡衡俨然变成了一位极具代表性的儒家官僚。他站在皇帝一方,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儒学。想当年汉武帝时期所推行的儒家学问,那可是儒家自行总结并融合而成的精华内容。可到了汉元帝时代往后,儒学却实实在在沦为了统治阶层手中的一件工具啊!
事实上,在这当中是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别的。
诚然,出现这样的情况并非匡衡之过。儒家学问沦为愚弄下层的工具,这是此前数代人合力所致。待到匡衡所处的这一代,他不过是充当了一个代言人的角色,被推出来正式承担这一切罢了,实则根源并不在他。
匡衡面对这样的情况,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倘若他不依照这般行事,不遵循皇帝以及统治阶层的意愿去推行那样的儒学,那压根就不可能坐上丞相之位。毕竟坐不上丞相,也就没机会去施行自身的政治主张了。而他实际这么做了之后,其结果一目了然,他成了自己的英雄,却给后世埋下了一颗大大的雷。
如此这般,在担任丞相之职历经六个年头后,汉元帝驾崩离世了,紧接着便是汉成帝继承皇位。待进入汉成帝当政的时期,身为新上任的皇帝,汉成帝首先着手要做的事情,理所当然的便是铲除前朝所遗留下来的那些手握重权的大臣。
于是在汉成帝登基之际,匡衡旋即就与宦官集团划清界限,还主动呈书上奏,对宦官头子石显进行弹劾。最终,匡衡的这一上书之举,使得石显被罢官下台,且在去往霍家的途中离世。然而,匡衡的这种反戈行为,非但未获汉成帝的信赖,反倒致使他失去了诸多旁人的支持。
在那之后,匡衡遭到了弹劾,原因是他非法侵占了多达四万亩的土地!此消息一经曝出,曾经身为文官领袖的匡衡,一下子就沦为了众人眼中的大贪官,顿时陷入了人人喊打的境地之中,声名狼藉。
匡衡在经历了漫长的多年奋斗历程后,令人惋惜的是,其最终竟沦为了一个贪污犯,结局便是被直接贬为庶民,往昔的奋斗成果也随之烟消云散,着实令人感慨不已。
匡衡最后的结局便是如此了。
匡衡在成年之后着实犯下了诸多过错。他与宦官集团相互勾结,进而掌控朝政大权,对土地兼并的现象不仅予以纵容,而且自身还大肆贪污受贿……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审视,这样的匡衡,怎么看都难以被视作一个品行端正的好人。
这样一来,不少人对长大后的匡衡往往会心生鄙夷,老师们也通常不会提及匡衡成年后的情况。当很多人了解到匡衡长大后的种种行径,知晓他沦为一个大贪污犯时,自然就会对他极为鄙视了。
然而接下来,在知晓了匡衡的故事后,倘若我们去细致了解匡衡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便会进入第三个阶段,而这个阶段便是去理解匡衡。
恐怕答案是不能给予肯定的。
就先说贪污这方面吧。从史书中的记载来讲,匡衡最终下台的缘由是有人对他进行弹劾,指出他贪占了四万亩土地。这一数字乍一听起来,确实显得数额庞大。可关键在于,依照西汉时期的惯例,丞相是必定会被封侯的,而匡衡身为一个侯爵,其封地实际上多达三十多万亩呢。
也就是说,匡衡被指贪污一事,极大概率并非是真的存在贪污受贿的情况,而很可能只是正常的土地兼并行为罢了。甚至有不少土地的买卖情况,匡衡他本人或许都并不知晓。就好比在匡衡的封地周边,存在一些百姓的土地,而后匡衡的下属去给这些百姓施加压力,强行让百姓将土地卖给匡衡。
在古代,对于众多大官而言,采取这样的手段实属平常之事。在同一时期的官员群体当中,除了匡衡以外,实际上有不少人也都是这般行事的。
实际上,匡衡之所以会下台,并非是由于贪污之事,关键在于皇帝发生了更替。自汉元帝起,后续的几位汉朝皇帝,个个都热衷于运用各类政治手段去掌控朝廷局势。如此一来,汉成帝即位之后,身为前朝颇具权势之臣的匡衡,其下台便成了必然之事。
事实上,所谓的贪污一事,不过是用来让匡衡下台的一个借口罢了。
此外,由匡衡贪污一事其实不难看出,西汉末期土地兼并的风气已然越发猖獗。匡衡不过掌权区区六年,便能够贪污多达四万亩土地。如此一来,那些长期身处高位的其他官员及其家族,究竟会占据多少土地,显然也就不难想象了。
匡衡确实有勾结宦官、把持朝政以及陷害忠良之举,可他也是出于无奈。毕竟若不如此行事,他便难以掌控大权。况且在宦官集团背后,真正对朝政起着操控作用的,说到底正是汉元帝与汉成帝二人呢。
匡衡这般情况,真可谓是生不逢时。要是他身处西汉初期,说不定就能成为名垂青史的一代名臣呢。可实际呢,他所在的是王朝后期,彼时土地兼并盛行,皇帝惯于用各类手段把控朝局,还将天下视作自家私产。如此一来,最终他也只能向现实低头,进而被其改变了。
来到此处,想必不少人便渐渐开始理解匡衡了吧。
匡衡所代表的,实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数量最多的那类文官群体。他们初入仕途之际,个个怀揣理想,满心期望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促使这个国家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然而随着在官场中逐渐深入,他们却无奈地发觉,自己根本无力改变什么,反倒只能渐渐被官场规则所改变。
在西汉发展到这般状况之时,往后,它距离改朝换代这一局面,已然是近在咫尺了,实际上已然为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