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吃1宝,不往医院跑”,惊蛰掌握7个黄金要点,平安过春天

岐黄日志 2024-03-06 09:22:47

山西省中医院代谢病科 郅佳佳

惊蛰,最早叫“启蛰”。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被改为惊蛰。春天来临后,冬藏了许久的阳气终于开始生发,将原本躲在我们身体深处的寒邪瘀滞、风邪等陈疾顶出体外。它由内而外地开始发散,也使新鲜、轻盈的能量在体内生机勃勃地生长,使整个人焕发出新的光彩。惊蛰正是整个春天生长力最旺盛的时节。

古人说:“惊蛰地气通。”所谓“地气”,是指初春时节的清新之气,这股气是往上走的。农人很重视在惊蛰的时候播种,这样长出来的植物生命力会特别旺盛。同样,人也是如此。到了惊蛰时节,人体内的阳气会比之前更加快速地生发,就好像在身体里播下了一颗种子,待气温升高之后,阳气同雨水一起将之滋润,它便迅速地发芽生长。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顺着这股生长力。将体内那些陈疾宿毒彻底发出来,并将之清除。人春之后,有些人经常会咳嗽、感冒、发烧,其实这就是身体给出的小信号:惊蛰不仅让植物苗壮成长,也使病毒活跃了起来。此刻应抓住机会,将病邪都发陈出来,为体内的阳气腾出位置,使之自由地生发壮大。

此时最适合出门踏青、散步,让体内的木气得以生发。古人在惊蛰这天自然也不会窝在家里,会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来调节身心。

掌握8个养生要点,让你精神焕发

1、晒后背壮阳气

《老老恒言》曰:“如值日晴风定,就南窗下,背日光而坐。”《列子》所谓“负日之暄,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如果是风不大的晴天,可以坐在窗边,背对着日光而坐,晒晒太阳。人体的后背有膀胱经和督脉,经过阳光的照射后变得暖暖的,经络就会畅通,有助于阳气生发。

2、平衡作息,调养饮食起居

惊蛰时的养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及自身体质差异进行精神、饮食、起居的调养。《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春天早睡早起,慢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通达。

3、养眠忌怒

养足睡眠:人体的皮肤在寒冷的冬天里受到刺激,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和毛孔闭合。惊蛰过后,气温升高,身体的毛孔、汗腺、血管开始舒张,皮肤血液循环也旺盛起来。这样一来,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随着天气变暖,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耗氧量不断地加大,大脑的供氧量也就显得不足了。加上气温回暖的良性刺激,使大脑受到某种抑制,因而人们就会感到困倦思睡,总觉得睡不够。因此,惊蛰节气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为身体提供足够的精力支持。

忌怒火,保持精神愉悦:快乐的情绪会加快体内系统的循环,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细胞。而怒气伤肝,是古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否则,肝气太盛,易患头晕、目眩、中风和精神疾患。所以,我们要学会通过发泄和转移,使怒气消除,切忌妄动肝火。

4、多做和缓运动

春季的自然界呈复苏之势。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此时,人体各脏器的功能都处于比较低的状态,运动器官也不例外,如四肢关节、肌肉还处在“苏醒前期”,若运动幅度大,运动量大,对身体的伤害是巨大的。所以,应以和缓的运动为主,如走路、慢跑、打太极拳等。

5、重在保暖

惊蛰节气逢“九九”到九尽,冷空气活动还比较频繁,需要注意防寒。

6、温热健脾,多甘少酸

饮食重点,仍然是清温平淡,不吃寒凉,也不要燥热。不同的体质有不同的养护重点,素来体寒的人可以适当吃的热一些,增加阳光照射下的户外运动。而体质平和的人应该注意不要吃的太热太补。

7、常按一穴,促淋巴排毒

此时的空气湿气仍然重,容易让人觉得很慵懒,此时可以搓揉位於耳后四陷处的【翳风穴】,可以促进大脑血液循环,让精神变好,增强胆经作用,促进淋巴体内排毒,也有助于晚上睡眠安稳。

8、惊蛰要吃这1宝

惊蛰最该吃的水果就是梨,因为惊蛰属于仲春二月,此时会有倒春寒,冷暖不定,气候相比较夏秋,还是比较干燥的,而在干燥的环境中,人们很容易出现“咳嗽、肺热、口舌生疮”等症状,而梨子刚好有“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所以在惊蛰一定要多吃梨子这1宝,接下来就推荐一个惊蛰养生食谱给大家吧!

【小吊梨汤】

材料:雪梨1个,银耳半朵,乌梅2粒,冰糖少许,枸杞5克,去核红枣1个。

做法:

1、雪梨带皮洗净切成小块备用。

2、银耳提前用清水泡发,撕成小朵,再用煮开的热水浸泡,盖上盖子焖10分钟出胶备用。

3、将备好的银耳(连同泡银耳的热水)、梨肉、乌梅、红枣、冰糖一起放入锅中,加1升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再煮30分钟。

4、最后下入枸杞,关火焖10分钟即可。

功效:滋阴润燥,润肺止咳。2岁以上皆可食用,每周可选1~2天少量、多次代水饮用。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