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非常特别,那就是首届全民阅读大会高规格召开。GJ主席还致信祝贺,并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人民日报在报道中说,要加强阅读引领,涵育阅读风尚,构建覆盖城乡的阅读推广服务体系,推动全民阅读扩大覆盖、提升品质、增强实效,以书香中国建设促进文化强国建设,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在学习贺信时,我特别对读书养气这一部分特别有感触。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养“浩然之气”在于“正心诚意”,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华的“十六字心传”。这个十六字心传出自《尚书·大禹谟》,具体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对于这个心诀,朱熹说,尧当时无文字,道理只靠口耳相传。尧传给舜时, 只说“允执厥中”,舜传给禹,就加上了那十二个字。以后又传给汤、周文王、周武王,再后又经过周公、孔子一脉相传下来。这是圣人治天下的大法,也是个人修心的要诀。

这十六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在我看来,这十六字讲了人与道的矛盾与合一,既“致广大”而后还能“尽精微”,既讲要“扣其两端”然后又必须“执中”。对于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要体悟人心的高远正大,也要省察道心的幽深细微,达到“人道合一”“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境界。要一以贯之地精益求精,紧紧抓住一切事物的本质和根本,构建最具竞争力、吸引力、和合力的战略高地(这个高地就是“一”)。围绕这个精神高地,在变化莫测的世界里,求同存异,舍弃一些非必要的分歧,与更多的人和物达成共情共生共识,把一切事物融会贯通,和合生化,秉持中正和谐的价值观,实现更广大的共生圈,进而生生不息,心想事成。

而要形成这样的“浩然之气”,要坚持这样的大道,就要有大修养,大承载,大担当。以前我看到了别人的一些出众才艺,就想着要与之一起做更大的推广,更多的挖掘,更好地共赢。结果忙到最后才发现,别人的出众才艺始终是别人的竞争力,我一直是处于配角的位置,没有必然的竞争力,只是可有可无可替换的角色,对于他人谈不上帮忙,而消耗自己也是不少。后来退而结网,自我损益,勇于精进,涵养自身的“浩然之气”,构建自身的制高竞争力。这时才发现,一些自称优秀、所谓大师级的人物,看起来名头震天响,地位又特别高,其实也是不过如此。我常是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就像蜡烛的蜡,如果蜡不足,烛光也就很暗,很短时间就熄灭了。当一个人向内求索,达到极高境界时,自然而然地就丰盈而优秀。比如孙悟空有了法力后,金箍棒在他手里可大可小,随意赋形。他拔出一根毫毛,吹一口气,即可对这根毫毛进行赋能,变幻成一个活生生的小猴子。而很多法力不到的人,即使是凭空雕刻出一个小猴子,也是没有生命的没有力量的。而当下的世情中,一些人学了一鳞半爪就敢于亮出大师的样子,开坛设讲广收门徒,一副取天下舍我其谁的样子。这种轻妄的自信实在是令人吃惊。就像孙悟空只是学了一些法术之后,就轻狂得想要与玉皇大帝平起平坐,自封“齐天大圣”。结果被低调的如来轻轻一掌就封囚于五指山下。

我曾反省,我从前就这样轻妄的人。仿佛无所不能无所障碍,其实就是诸如堂吉诃德那样一个挑战风车的小傻冒,对外物不自量力,对自己高傲自大,终因德薄才疏而贻误很多。常说读书是最低成本的高贵,但是有的人对于读书依然是浅尝辄止的层次。就大处而言,读犹观,在《周易》中有这么一句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样的“观”,其实也是一上文讲的“人心”“道心”的合一,是阅读的大境界。以上,即是我对《贺信》内容的学习体会,并将以此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通过各种内省外观,期于增进修养而达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