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炮在日本带来的战术变革:完善了步兵战术,并改进了筑城术

铭桉看国际 2023-02-11 01:59:13

文|桑代克的猹

编辑|桑代克的猹

铁炮传来以后迅速在军队列装,终于在长篠之战发挥了巨大威力。

以长篠之战为转折点,日本军队的战术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一方面表现在步兵战术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另一方面表现在由铁炮所引起的筑城术的巨大变革。

步兵战术的发达

自律令制末期以来,战争从规模上来说,毫无疑问是非常小的,在方式上是以“一骑讨”的形式进行战斗。即两军列阵,各自派出将领在阵前厮杀较量。

关于这种战斗形式,从10世纪上半期,平良文与源宛的一场战争中就能一窥其全貌。

平良文是平氏祖先高望王之子,以善于用兵而著称,在与源宛的一次关于“用兵”的论道中发生了争执,两人相约各自带领约500多人进行决斗。

依照当时惯例,交战时,双方间隔一町左右的距离持盾站立,并各自派出使者前往对方阵营下战书,等到使者返回各自阵营后,开始进行一轮弓箭对射。

对射之后,武将之间互相喊话,然后出阵决斗。

在决斗过程中,平良文与源宛各自策马追逐骑射,并且不能射杀对方坐骑,而士兵只能像看客一样站立在各自阵营助威,后来平良文与源宛胜负未分,各自撤兵。

在今天看来,这种战争场面似乎不可思议,与其说是战争,毋宁说更像宗教仪式。

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诸如下战书、以士兵撑场面当看客、禁止射杀对方坐骑等规则被废除,但是“一骑讨”的战斗形式仍然被保留了下来。

步兵战术的由来

从源平合战始,直到中世末期的战争中,骑兵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力量。

一个骑士往往有若干家仆和农民跟随,他们为骑士牵马、搬运,在战争中承担诱敌、设伏、放火、破坏等特殊工作。

他们作为骑士的附属而存在,在当时的地位极其低下。

由于他们都是步兵,而且行动迅速,所以被称为“足轻”。足轻脱离骑士,在军队中作为新的兵种独立存在,是始于中世末期。

原因如下:首先,由于战乱频仍,兵员死伤严重,与此同时诸大名为了保存自己,急于扩充兵员,扩大领地,所以不得不开始在农民中征集士兵,并以其作为军队基础。

另一方面,由于战争连绵不绝,农民苦于战火的侵袭、乱兵的掠夺、而且还必须为领主承担沉重的战费,所以纷纷抛弃家园成为流民。

这些流民为了生存,有的加入军队,与领主结成封建主从关系,有的与浪人结党成为野武士,抢夺袭击战死者或败兵。

其次,由于战争频发,各大名认识到有必要采取军队集团化作战。于是一改之前武士战时出征,休战回乡的世风,实行兵农分离制度。

随着战争形势的严峻,军队的集团化趋势的发展,将军队集中于城下町,进行规律的操练成为了必然。

大名扩充实力、扩张势力的需求恰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流离失所的问题,在这两方面原因的相互作用下,步兵集团战术应运而生。

铁炮对步兵战术的推动

最初在步兵集团中使用的武器是长枪。

13世纪,元朝军队以长枪进攻日本时,使日本军队认识到长枪的重要性。以枪兵编成的集团军能够与骑兵相抗衡,而且还可以作为突击队冲击敌军阵地,所以在铁炮出现以前,长枪是步兵集团的主要武器。

铁炮传来以后,随着铁炮被引入军队,以及铁炮队的组成,长枪大量被铁炮取代。

以1575年长篠之战为标志,装备有铁炮的步兵集团成为军队主力。

在长篠之战中惨败的武田胜赖认识到,自己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在武器上输给了织田德川联军。

因此,武田胜赖在战后通过反省,加大了铁炮在军队中的比例。武田军的变化只是众多大名军队中的一个缩影。

铁炮出现以前,在战争中能够对士兵造成巨大伤亡的武器是弓箭,在近身作战中则是长枪。

到了1563年(永禄六年),铁炮所造成的伤亡数由0直接变为33人,到1600年剧增到143人,增长速度惊人。

发生长篠之战的年代恰好在1563年到1600年之间。由此说明,经过长篠之战,大名都意识到铁炮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当铁炮在军队中列装以后,刀剑、长枪、弓箭等武器明显让位于铁炮,之前战争中弓箭的重要作用几乎被铁炮所取代。

由于当时的铁炮只能单发,在两次发射期间需要一定的时间填装弹药,在填装弹药时,容易受到敌人攻击,正是囿于铁炮操作上的限制,才使得铁炮在军队中并没有彻底代替其他冷兵器。

与此相反,刀剑、长枪、弓箭等武器在历史上仍长期与铁炮共存,军队也是以装备铁炮的步兵集团、骑兵队、长枪队和弓箭手共同组成。

在军队的排兵布阵上,一般是以铁炮队与弓箭队充当前锋,行至与敌军相对接近时,由铁炮队先向敌军射击。在距离更为接近的时候,弓箭队加入战斗,与铁炮队轮番射击。

当两军间隔数十米时,铁炮队与弓箭队向军阵两边散开,长枪队向敌军快速冲击。

之后,骑兵队作最后突击决战。虽然整场战争是多兵种协同作战,但铁炮对整个战斗的影响是处于决定性地位的。

换言之,铁炮的出现,真正意义上使步兵集团化战术得以发挥巨大作用,也标志着步兵集团化战术得到完善。

筑城术的改进

铁炮传来不仅对军队战术产生了影响,同时也促成了筑城术的变化。

中世末期之前,城堡大多建在地势险要的山上,日本将此类城堡称为山城。大名的住所与城堡相隔很远。

由于战争频发,大名经常需要在城堡附近安置很多军队,而山城所处的险要位置显然会给调动、安置军队带来不便,再加上铁炮、大筒等火器在战争中被大量使用,这类城堡在军事上逐渐失去价值。

由于步兵集团兴起,兵农分离等原因,军队开始集中驻扎在城堡周围,于是庞大的消费群体就产生了。

与此对应,工商业者、军需品制造者也随着这个消费群体云集,农民也经常到这样一个具有集散功能的地方进行各类产品的交易。

由此,城下町开始形成。这些原因促使大名把城堡转移到平原和丘陵地带。将居城与城堡合为一体,在其周围设置城下町,以此作为军事据点的庞大的平山城就这样产生了。

平山城主要以人工加固防御,在周围挖掘巨大的护城河,加高城墙,在塔楼和城墙上涂满耐火材料。此外,为了使铁炮弹丸难以穿透墙体,还加厚了城墙。

为了使铁炮和大筒能够从城墙之上向外射击,还设计出利于这些火器射击的枪眼。为了防止平山城被包围时遭到四面八方的攻击,城墙还被修筑成曲折多变的形状。

平山城内的构造一般可以分为城主所在的中心据点,中心据点之外的外城,以及拱卫外城的第三城堡。

日语分别将其称之为本丸、二之丸和三之丸。这样的构造有利于防御方在战争时坚守城池,对城堡中枢也能够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织田信长在近江修筑的安土城是平山城的典型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织田信长开创性地在安土城中心高地修筑了有着七层楼的天守阁。天守阁占地面积较大,不仅可以储藏粮食,存放兵器,还可以作为瞭望塔,对城堡周围地区进行监视。

在战时,天守阁可以充当大本营,在阁楼上可以安放大炮,城破之时还可以作为城主拼死一搏的据点。

在和平时期,高大的天守阁作为权力的象征,无时不刻地展现着城主的威严。总之,在城郭攻守方面,铁炮的使用直接引起了筑城技术的根本改变。

近世筑城方面的铁炮本位局面也就此形成长篠之战以后,织田信长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强大的军事后盾,开始着手统一日本的事业。

虽然织田信长后来在本能寺之变中死去,但统一事业并没有因他的离去而中断。作为统一事业的继承者,丰臣秀吉与德川家康因袭了织田信长的战术与策略,终于统一日本。

与织田信长一样,德川家康能在关原之战和大坂战役中获胜,也主要是因为军队中装备了大量的铁炮。

织田信长之所以能够在战国群雄中脱颖而出,成就霸业,通常认为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织田信长领国所在地尾张非常富庶,并且地处日本中部,交通便利;

第二,尾张地区附近的三好氏、松永氏等大名实力弱小,无法与织田信长相抗衡;

第三,织田信长善于用兵,精力充沛,具备作为一个统一者的优秀素质。

笔者认为,除了这些条件外,还有两个条件是促成织田信长成功的重要因素,即织田信长拥有最强大的铁炮部队,并且依靠这支军队将当时繁荣的工商业地带与富庶的都市圈收入手中,而且这两个条件也是相互关联的。

参考文献

[1]坂本太郎.日本史[M].汪向荣,武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年.

[2]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M].王建华等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 年.

[3]恩格斯.反杜林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9 年.

3 阅读:699
评论列表
  • 2023-02-16 12:13

    然后在朝鲜被明朝打的跑路了[得瑟]

    请叫我啊四 回复:
    两边都不是好人。。明军拼死救了韩国。。现在韩国说是他们打赢的。。明军只是来援助一下的。。。
  • 2023-02-16 17:47

    长筱之战铁炮的作用被明显夸大了,战场狭窄泥泞的地形是武田军最大敌人之一,其次织田德川联军设立了三道栅栏仍然被武田军一度突破到第三道栅栏,铁炮并没有完全击败武田军突击,而是长枪部队将武田军驱逐出阵地的。

  • jdf
    2023-02-11 12:38

    当铁炮遇上佛朗机。

铭桉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