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30岁的阎锡山迎娶14岁的徐兰森,洞房花烛夜,阎锡山却对徐兰森说:“你嫁进来是为了传宗接代,我和徐竹青才是真爱。”
不料,转身阎锡山就把徐竹青忘记得干干净净!
1883年,阎锡山出身山西五台县,家里世代经商,16岁时跟出身高门的徐竹青结了婚。
婚后两人甚是恩爱,徐竹青孝敬公婆,尽心侍奉丈夫,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阎锡山和家人都夸徐竹青贤惠能干。
谁知,2年后,阎锡山和父亲阎书堂做生意失败,欠下巨额债务,跑回河边村躲债;剩下徐竹青和婆婆,守着宅子,靠着给别人没日没夜做针线活来贴补家用,饶是日子如此艰难,徐竹青都没有一句怨言。
躲债的日子,阎锡山一直在寻找出路。一年后,阎锡山当了山西提督,徐竹青也算是苦尽甘来,跟着阎锡山去了山西,两人恩爱了十几年,徐竹青还是一无所出。
1913年,阎锡山的爷爷生了大病,临终前对两人说:“你俩生个一男半女,我老头子九泉之下也算瞑目了”。
爷爷的遗言就像是心口的石头,压得徐竹青喘不过气来,背地里不知道哭了多少回。为此,她跟阎锡山去医院做了详细的检查,结果却被医生下了判决书:她没有生育能力。
这一消息宛如晴天霹雳,徐竹青思索良久,还是选择将这个结果告诉阎锡山,好在,她嫁对了人。
曾出国留学,受过新式教育的阎锡山,不仅没有介怀,甚至还信誓旦旦地保证,决定不会对她变心的。徐竹青听完,是又感激涕零又心酸愧疚。
只是,阎锡山不在乎子嗣,那他的父母,徐竹青的公婆呢?
阎锡山的父亲知道这个消息后,心里暗暗后悔:当初千挑万选的,怎么挑了个不会生的啊,亏大了。而阎锡山的母亲,则开始给阎锡山物色妾室。
这个想法自然是遭到了阎锡山的强烈拒绝,两老见说不动阎锡山,于是从徐竹青这里下手,找来徐竹青的娘家人劝说。来的人都是受过阎家恩惠的,再加上那个年代,为夫家绵延子嗣,开枝散叶,让老人得享天伦,是女人的使命。
徐竹青嫁到阎家,丈夫和公公婆婆对她都很好,自己一无所出,徐竹青到底还是觉得亏欠了阎家,也就点头同意给阎锡山纳妾。
迫于父命,再加上妻子徐竹青也劝自己再娶,无奈之下阎锡山只好同意了。不忍妻子受委屈,阎锡山提出了2个条件:纳妾以后,家里大小事宜还是妻子徐竹青说了算;妾生的孩子,只会叫徐竹青“妈”,至于生母,只能叫“姨”。
1914年,经人介绍,30岁的阎锡山,娶了14岁的徐兰森,洞房花烛夜,阎锡山就告诉徐兰森:“你只是负责传宗接代,我和我的妻子才是真爱。”
第二天,阎锡山还当着妻子徐竹青的面,特意跟徐兰森强调了那2个条件,徐兰森乖巧地点点头。
由于徐兰森是被卖进阎家的,小小年纪离开父母,非常想念双亲,嫁进阎家不久便大病了一场。
徐竹青看着这个14岁的小姑娘实在是可怜,于是便叫阎锡山的副官李德懋,给徐兰森的娘家送了300块银元,又带回了徐兰森娘亲用过的荷包,以慰藉徐兰森的思亲之情。
收到荷包的徐兰森很是感动,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向徐竹青保证:“姐姐,我今后一顶听你的话,孝敬你一辈子。”
刚开始的徐兰森,确实对徐竹青非常敬重,对待丈夫悉心照顾,对待公婆也很是孝顺,再加上待人亲和,阎家全府的人都非常喜欢她。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几年,徐兰森一连为阎家生了5个儿子,在阎家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全家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只有徐竹青感觉自己慢慢被边缘化了。
每次徐兰森和徐竹青一起出现,阎家人都对徐兰森嘘寒问暖,却常常对徐竹青视而不见,阎锡山也开始向徐兰森倾斜,跟徐竹青的关系淡了很多。
而随着地位的上升,徐兰森对徐竹青的态度,已不似最初那般恭谨,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已经悄悄酝酿。
1930年底,因参与的战争溃败,阎锡山逃亡大连。没多久,徐兰森也带着孩子们去了大连,跟阎锡山一起生活,徐竹青则被留在家中照顾公婆,这等不公平的待遇让她很是气愤。
一年后,阎锡山回到山西,徐竹青满心欢喜,想跟许久未见的丈夫住几天,说说话,谁知没两天,徐兰森也带着孩子们从大连回到了山西。
令徐竹青没想到的是,公公阎书堂竟然叫阎锡山跟徐兰森母子一起住在另外一栋别墅里,把徐竹青晾在了一边。
公公的这个举动彻底伤了徐竹青的心,徐兰森为阎家生儿育女有功,所以有什么好处都是她的,徐竹青没有生育能力,理所应当承担起照顾公婆的任务。此刻,徐竹青俨然成了阎家的高级女佣人。
就在徐竹青愤愤不平的时候,居然听到了几个孩子叫徐兰森“妈妈”,如同平地一声惊雷,徐竹青再也不顾之前的体面,气势汹汹找到阎锡山,把之前纳妾的条件重新申诉了一遍。
谁知,当时深陷战败痛苦的阎锡山,烦闷地说道:“不就是个称呼吗?叫什么不都一样嘛”徐竹青听后怒火中烧,拿起鸡毛掸子就向窗户砸过去,边砸便喊着“我让他叫!我让他叫!”
窗户碎了一地,阎锡山也恼羞成怒,站起来就把八仙桌掀翻在地,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看着丈夫决绝地背影,徐竹青对这段婚姻彻底失望。
公婆知道此事后,先是假意责备了儿子,然后怪徐竹青不该大喊大叫,更不该打碎玻璃。徐竹青怎么看不出公婆的偏袒?在二老眼里,尽心侍奉的徐竹青,哪里比得上为阎家传宗接代的徐兰森呢?
回到房间的徐竹青摔碎了跟阎锡山的合影,哭了一整夜,第二天便收拾行李回到了太原的通顺巷,独自一人居住。
此后近30年,徐竹青虽然跟阎锡山没有正式离婚,但这段婚姻早已名存实亡。
中间阎锡山多次亲自登门致歉,也派了不少朋友去劝说,都被徐竹青拒绝了;甚至1948年徐兰森去世,阎锡山想让徐竹青回来,也只得到了四个字:节哀顺变。
1960年,阎锡山病重,徐竹青也未去探望;4年后,徐竹青去世,还是跟阎锡山葬在了一起。
亦舒说:“人们爱的是一些人,与之结婚生子的,又是另外一些人。”
阎锡山确实爱了徐竹青一辈子,可婚姻,从来不是两个人的结合,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徐竹青不能生育,从阎锡山纳小妾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曾经相爱的两个人,最终会渐行渐远。
也许对于现在人来说,婚姻最坚韧的纽带不是孩子,不是金钱,而是精神上的共同成长。但是在那个年代,维系婚姻的纽带,其实是孩子。
没有孩子的婚姻,即使两个人不在乎,男方的父母也会重新包办儿子的婚事。徐竹青尽心尽力照顾阎家二老,到头来,就因为不能生孩子,就被抹杀了所有努力。
好在,徐竹青虽然渴望美满的婚姻,却也没有因此迷失自己,当她对婚姻感到失望后,及时抽身,及时止损,决定好好经营自己的下半生。
对徐竹青来说,婚姻虽然重要,却并不是她人生的全部意义,爱人之前先爱己,如果不能相扶到老,或者婚姻早已变质,那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毕竟,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