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丨邮路上的时代注脚:变迁中的失落与收获

上海黄浦 2025-04-02 13:52:14

清晨六点,黄浦区丽园路邮政支局的卷帘门还未完全升起,作为支局协助经理的乔勇已经早早到岗。检查包裹,分配任务,协调工作……作为一名支局管理人员,他对支局里任何岗位、任何工种都异常熟悉——只因他在这里已整整工作26年,且是从一线投递员做起。

“这26年变化太大,车筐里的邮件从手写信变成生鲜冷链和中药等快递包裹,路过的街景从弄堂平房变成了写字楼玻璃幕墙。”今年“奔五”的乔勇用一个“变”字作为本次采访的“开场白”。此刻在他身后,电动过戳的嗡鸣声替代了昔日普通日戳撞击纸面的钝响,而邮局门外的梧桐树,仍如他入职那年一般,在春风里冒着新芽……

邮车上的年轮:

从“二八大杠”到“电动自行车”

1999年的上海,自行车铃声是弄堂里的晨钟。22岁的乔勇蹬着一辆老式“永久”牌自行车,车头前的箩筐驮着塞满信报的墨绿色帆布袋,穿梭于石库门间的羊肠小道。

“那时候送信是门‘人情生意’。”他记得弄堂口总等着几位阿婆,见他来了便递上温热的搪瓷杯,让他喝口水,歇一歇再走。“有时恰巧碰上饭点,还非要留我吃顿便饭,他们不拿我当外人,我也把这些街坊邻居都当成自家长辈。”乔勇本就是个热心小伙,什么张家姆妈要帮读大学的孙子转寄包裹、王家爷叔非要亲眼看着汇票盖戳才安心……客户的心思、习惯和需求,他都了如指掌,“拿捏”得准准的,有求必应,能帮尽帮。所以,他的车筐里时常被塞进几颗水果、一把炒瓜子,后视镜上挂过端午的艾草,也系过中秋的香囊。

2010年左右,第一辆喷涂着“中国邮政”标识的电动车开进了支局大院。乔勇彼时已从“投递员”转岗至“大备员”。顾名思义,“大备员”就是时刻待岗且无所不能的“后备军”,哪里有需求,就去哪里顶上。看着同事们把陪伴了自己多年的自行车推进仓库角落,他的内心既兴奋又感慨。再后来,投递员的“坐骑”又换成了动力更强劲的锂电助动车,将原本信报分投的作业方式改为信报快递合并投递,这条邮政路变得更快捷,也更繁忙了……

普通日戳与电动过戳机:

消失的手工温度

在支局三楼的工作室,一台电动过戳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它像一个小型机器人,在信件如流水般滑动的状态下,快速、精准地给每一封信盖上日戳。“自动供信,自动过戳,光电计数,漏盖率低,盖印清晰。”说起这台电子过戳机的好处,乔勇也是赞不绝口。

的确,在人工智能以席卷之态渗入各行各业的年代,用机器替代人力的基础性岗位是大势所趋,是势在必行。只是,技术迭代的速度之快,时而让这位“老邮差”觉得恍惚,让他念起旧来。乔勇告诉记者,以前进邮局工作,首先操练的就是“盖戳”和“点报”,“盖戳”速度要达到50秒200封,“点报”速度要达到42秒250张,有点“和时间赛跑”的感觉,但都是入行的基本功,而现在,再怎么跑都跑不过机器了!

“何止‘盖戳’,‘认路’也是一样的。以前记路,靠的是张家窗台上的月季、李家门前的青苔石板,现在完全不用记,只要跟着导航里浮动的蓝色箭头走,准错不了。”乔勇说,怎么使用手机导航功能,还是他女儿教他的。

邮路人生:尘埃和玫瑰

在支局四楼的办公室,乔勇的工位摆着两张合影:一张是2006年他和同为邮政人的妻子李银球领结婚证的照片,另一张是次年女儿出生时拍摄的全家福。这26年,他的身份一变再变。生活中,从“儿子”变成了“丈夫”又变成了“父亲”;工作中,从“投递员”变成了“班长”“信息维护员”“大备员”“投递组组长”又变成了“协助经理”。一切看似都在变得更好,但不知为什么,某些失落始终萦绕在心头。

每月15号,73岁的独居老人张阿婆都会雷打不动等在弄堂口,就为了和乔勇说句“谢谢侬”。她的水电煤账单其实早就可以通过支付宝自动扣款,但乔勇却悄悄保留了这项“无效服务”。“这么多年下来了,不管我在不在一线岗位上,都是老人的‘专属投递员’,就当每月一次探望自家长辈,这份感情是高科技取代不了的。”乔勇凝望着悬挂在衣橱上1999年入职时穿着的工作服,摩挲着那顶早已“退休”却珍藏如新的工作帽,久久不语。

记者评论:速度与温度的时代辩证法

乔勇的26年邮路,恰似中国社会转型的微观标本。当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700亿件、智能物流网络覆盖98%的乡镇时,我们不应忘记,这些天文数字背后是一个个“乔勇”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寻找平衡。

科技赋能让行业效率呈几何级增长,但那些被算法优化的“无效接触”,可能正是维系社会毛细血管的珍贵养分。就像乔勇对“永久”和“手工戳”的怀念,它承载的不仅是个人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情感凭证。

当无人车开始驶入弄堂,或许我们需要在智能系统中为“人情变量”保留接口——让快递柜的屏幕能显示手写体的“梅雨将至,记得除湿”,让AI能语音识别爷叔、阿婆们的吴侬软语。

时代的车轮总要向前,但那些被车轮扬起的尘埃里,或许藏着不该被碾碎的玫瑰。因为“邮路”不只是把物件从A送到B,更是把人心从昨天渡向明天。或许,这也是在大变迁的年代里,最温暖的生存智慧!

记者 / 张雯婧

编辑 / 孙冲

图片 / 张雯婧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