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一个阴冷的早晨,老人们至今记得,家门口的鱼塘边红色的波纹摇晃着天光。那不是水,是佛山人的血。
先是21日,广州沦陷后,日军的铁蹄随即便踏上佛山的土地,屠刀高举,村前的小河里满是染血的浪花。一时间,街头巷尾哭声震天,房屋化为灰烬,民众四散而逃。
你能想象吗?佛山,曾是岭南文化的骄傲,此刻却成了“人间地狱”。
1938年一个被战争撕裂的深秋里,佛山,这座岭南文化的明珠,陷入了无尽的黑暗。日寇的列车抵达,佛山百姓如同瓷器般脆弱地面对侵略者的屠刀。
10月26日清晨,陈村的薄雾笼罩着鱼塘,湿润的空气里混杂着一丝血腥味。一支日军队伍从南海方向压来,脚步声杂乱,打破了村庄的宁静。
很快,哭喊声与枪声交织,成为陈村这天的主旋律。目击者描述,村口的鱼塘水面逐渐泛红,倒映着灰色的天光,那是数十条鲜活生命的血液汇聚而成。
“当时我们都躲在屋后的小树林里,看着日军挨家挨户搜人。”已经九十多岁的老人至今记得那一天,“有些人为了保护家人,拼死抵抗,结果全家都没能活下来。”
日军在村里杀红了眼,见人就刺、见房就烧,陈村的泥房化为灰烬,砖瓦被拆走修筑工事。血腥与恐怖让陈村成为整个佛山沦陷的缩影。
佛山在广州失守后的这场大劫难并非偶然。1938年10月21日,日军占据了广州,然后为抢占珠三角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迅速展开对佛山的攻占行动。
战火从南海澜石等镇子中率先燃起,接着很快吞噬了佛山全境。五天后,日军兵临城下,佛山人陷入绝境。
这条“鱼塘染红”的故事不简单这是一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也是一段顽强抵抗的壮丽史诗。因为,不管敌人有多么凶残,佛山人都没有选择坐以待毙。据统计,8年间共有85万佛山人,拖家带口能逃的都逃离了佛山,许多年轻人不甘家乡沦陷,选择了留下来。
就在这片土地上,一场与装备精良的侵略者之间的力量对比悬殊的战争悄然打响。赤山村的村民自卫队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听闻日军进村的消息后,迅速转移,甚至将少量武器分散隐藏,以备反击之用。有一次,赤山村的李芝弦带着80多位壮丁,趁着清晨的大雾包围了日军据点。
他们分成两队,一队冲击东门,另一队从北面发起攻势。双方短兵相接,巷战激烈。李芝弦弹尽被俘,在西门口惨遭日军处决。
战士牺牲了,但这场战斗让敌人伤亡惨重,也让佛山的抗日斗争多了一段不屈的故事。类似的英雄事迹并不罕见,比如大刀队。
很多人自发组织起了抵抗队伍,吴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带领着义勇军伏击了日军运输船,不仅消灭了敌人,还缴获了粮食分发给饥荒中的灾民。
吴勤的队伍因机动灵活,被称为“鬼仔队”,在民间流传着“鬼仔队出,日军愁”的说法。
孩子的书桌去哪儿了?佛山在战火中,教育事业几乎完全崩溃。在战争还没发生的时候,南海县有小学526所,学生3.8万人,而仅仅是一年之后就只剩下101所小学,学生人数不到一万。
一些学校被迫迁至珠海、澳门,部分学校因战事停止办学。更令人愤怒的是,日军在佛山推行奴化教育。
他们设立日文学校,强迫学生学习日语,甚至规定日语考试不及格者不能升级。这种文化侵略企图通过剥夺下一代的文化认同来削弱佛山的抵抗意志。
然而,师生们并未屈服。一些学校采用“打游击上课”的方式,日军一来,学生四散而逃;日军一走,老师便带领孩子们继续上课。
在文化浩劫中,文物古迹也难逃厄运,很多珍藏的稀世珍品、极具文化特色的建筑、很有历史意义的古迹,不是被抢就是被毁坏。
沦陷的佛山并没有失去希望。救亡呼声社佛山分社的成立,就是一束耀眼的光。在中共佛山特别支部的指导下,他们通过出版墙报、举办演讲会等方式,唤醒民众的抗日意识。
一些抗日歌曲在街头巷尾传唱,成为百姓宣泄愤怒、坚定信念的力量。除此之外,佛山的爱心人士也积极参与救助灾民的行动。
施粥所设在仁寿寺等地,每日施粥超过1.7万人次。这些组织不仅让难民得以温饱,也成为当时佛山精神不灭的象征。
更令人动容的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将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千元巨款全部捐献出来,还专门写了一封信给宋庆龄,表达对抗日的支持。
她在信中写道:“我虽妇人,但爱国之心不弱于人。”这种深厚的家国情怀,是那个特殊年代佛山人的真实写照。
几年下来,仅仅是佛山这一地,就有多达85万民众或死或伤或逃,有的在枪林弹雨中殒命,有的背井离乡,南下东南亚或逃往香港。
然而,这片被日军蹂躏的土地上,依旧顽强涌动着生的希望。佛山的村民自卫队、抗日义勇军、民间抗战团体,犹如冬日里的篝火,将希望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战争不仅摧毁了佛山的建筑、文化和教育,也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真正明白了团结的力量。有着这样的精神和人民,迟早会有赶走侵略者的那一天。
1945年,这一天终于来了,当日《停战诏书》传来时,佛山上下都沸腾了!尽管人民还没有摆脱战争的创伤,但他们奔走相告,这是以无数牺牲换来的胜利!
佛山沦陷的故事,是中华民族抗日史上不可抹去的一页。它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坚韧。
那些染红的鱼塘、被毁的宗祠,见证了侵略者的残暴;而那些英勇的自卫队员、隐忍的百姓,则谱写了不屈的抗争篇章。
战争已成过去,但它留给佛山人的教训与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