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有四不随”,别管好不好意思,这四种礼不要去,没有任何意义

小樱樱 2024-06-04 21:58:4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轻轻一点“关注”按钮,这不仅能让您便捷地接收我们后续为您精心准备的精彩文章,更能让您在阅读的海洋中畅游时,随时与我们交流心得,分享感悟。您的每一次点击、每一个评论,都是对我们创作热情的极大鼓舞,也是我们不断进步、持续创新的源泉

自古代起,中国社会便极为注重人际交往中的礼节,那些通晓人情世故的人往往能够建立起更为牢固的人脉网络,迅速构建起关系网络。

在人际交往的诸多礼节中,“随礼”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随礼”包含着深厚的学问,向谁随礼、随多少、在何种情境下随礼,都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我们其实无需随礼,不必担心面子问题,因为这些场合的随礼并无实际意义。

一、对于久未联系的人,无需随礼,以免造成尴尬

在我们的社交生活中,周围的人总是在不断变化。从小学至大学,每更换一所学校,甚至班级,身边的同学都会发生巨大变化。

步入职场后,随着工作的变动、居住地的迁移,同事、邻居等社交圈也在不断更新。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朋友,那些在小学时期关系密切的朋友,到了初中可能就会变得疏远。

毕竟,每个人的经历各异,心态也随之改变。网络上经常有人询问,对于很久未联系的朋友,是否应该随礼?

或者是曾经关系密切的朋友,后来失去联系,突然联系说要结婚,是否应该随礼,随多少才合适?

实际上,此类情况下,无论随多少礼都不合适,建议不要随礼。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社交圈,真正的朋友不会失去联系,而那些能够失去联系的朋友,只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你们的关系本就不够亲密,因此轻易失去联系,且不会怀念。

另一种可能是你们的生活轨迹和行为习惯完全不同,所谓的社交往来并无实际意义。

即使随礼,之后可能仍然会失去联系,不要期望一次随礼能够挽回已经失去的友情。

随礼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也要顾及收礼人的感受。

同样,网络上也有许多即将结婚的人询问,是否应该通知那些曾经关系密切但已久未联系的朋友?

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通知是出于礼貌。

如果你真的决定随礼,对方可能会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处理。

如果收下你的礼,他们还需要考虑如何回礼;如果拒绝,又担心你会对他们有意见。

无论是收还是不收,送还是不送,都会让双方感到头疼,也会让本已陌生的关系变得更加尴尬。

对于许多收礼人来说,他们更希望的是你礼貌性地通知,但他们并不期望你随礼,只要口头表达祝福就足够了。

这样,无论是收礼人还是送礼人,都能感到满意。

同时,也能让彼此的印象停留在关系最亲密的时刻。

由此可见,对于久未联系的朋友,没有必要随礼,只需在口头上表达关心和祝福,既礼貌又体贴。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情况下我们完全不需要考虑随礼呢?

二、对于以敛财为目的的礼,无需随礼

婚丧嫁娶是国人一生中极为重要的大事,除此之外,孩子的出生也算一件大事。

其他场合通常并不重要,不仅无需考虑随礼,甚至人也无需到场。

现在有不少人利用“随礼”之名进行投机取巧,这类人有一个共同特点。

那就是他们一家人似乎总有各种事情,长辈的生日宴、孩子的升学宴等,甚至生病时也要举办宴会,永无休止。

他们举办宴会不仅仅是为了邀请人吃饭,更是为了收取礼金,以邀请人吃饭的名义进行敛财。

有些人一年到村里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每次回来都要邀请全村人一起吃饭。

理由是他们一家人经常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家中事务,全靠村民帮忙照看家中房屋和土地,因此要请大家吃饭以示感谢。

看似好心,实则心怀叵测。

邀请的人太多,在村里大摆宴席,村民们也不好意思空手而来,都会带些礼物或现金。

起初,村里人认为他热情或好面子才大摆宴席,但随着次数增多,村民们开始反感他们家的行为。

他们家甚至在孩子过生日时也要摆宴席,这让村民们彻底愤怒了。

有一次,他请厨师来村里做饭,买了大量食材,但宴会当天却没有一个村民出席,场面非常冷清。

此后,他再也没有在村里办过宴会,也没有再请村民们帮忙,回村的次数也变得更少,甚至连续几年春节都没有回来。

村里人的生活并没有因为他们一家人的缺席而发生任何改变,村民们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

由此可见,这家人显然是在借宴会之名进行敛财。做出这种事的人,其人品也值得怀疑,最好远离他们,更不要给他们随礼。

三、未受邀请的礼,无需随礼

人际交往是双向的,每个人对好朋友的界定都不同。有时,你可能觉得自己和对方关系已经很亲密,但实际上对方只把你当作普通朋友。

这就容易造成误会,比如你认为关系不错的朋友举办宴会,却没有邀请你,却邀请了你们的共同朋友。这时,你就会陷入纠结,到底要不要参加宴会随礼?

事实上,如果你去参加并随礼,会让双方都陷入尴尬境地。对方没有邀请你,显然是认为你们的关系并未达到深厚的程度,也不打算与你深入交往。

这样的朋友不需要你随礼,以后也不打算回礼给你。

而你坚持随礼,看似对方占了便宜,但实际上对方本就没有邀请你,甚至没有将你列入计划。

这种“热脸贴冷屁股”的事,千万不要做。对方不会因为你随礼一次,就把你当作亲密的朋友。

当然,也有可能举办宴会的人太忙,真的忘记了邀请你。

如果你觉得自己本应受到邀请,可以间接询问举办宴会的朋友,看对方是否需要帮忙。

如果对方真的忘记了,此时他一定会想起来,并重新邀请你。

如果他表示不需要帮忙,一切都已准备就绪,但仍未邀请你,那么你就不要坚持随礼了。

对于未受邀请的场合,不参加、不随礼,是对自己最起码的尊重。

四、无回报的礼,无需随礼

俗话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在自己风光时,无论举办何种宴会,都会有人来随礼,自己随出去的礼也不少。

但一旦落魄,许多泛泛之交恨不得与你断绝联系,又怎会参加你的宴会来回礼呢?

因此,对于那些没有任何根基的泛泛之交,无需随礼,往往都是徒劳无功。

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常被用于社交,衍生出了“向上社交”的概念。

因为与优秀的人相处久了,自己也会变得更好,所以许多人都努力跻身上层圈子。

但有些富人仗着财富,根本看不起普通人家,甚至无视他们的尊严。

即使你出于好意随礼,他们还会在背后说你的坏话,践踏你的心意,更不会回礼给你。

这种所谓的“向上社交”毫无意义,甚至可能在宴会上给他人留下谄媚的印象。

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通常很难改变,因此参加这种宴会多了,对自己在这个圈子中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

此外,还有许多贪婪、爱占便宜的人,总想从别人那里赚取礼金。当别人邀请他们回礼时,他们就会找各种借口推脱。

这种有去无回的随礼,毫无必要,不仅损失了钱财,还得不到任何好处,甚至可能招致麻烦。

随礼不仅仅是金钱的交换,更是情感的传递,重在礼尚往来。只有双方相互付出,关系才能更加亲密。如果只有一方付出,这种关系是不可能长久的。

总结:

并非所有随礼都能换来他人的感激。因此,在遇到上述四种情况时,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无需随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人情的社会,这种人情最初源于血缘关系,因此在古代会出现许多通过联姻来巩固家族甚至国家间关系的案例。

后来,这种人情逐渐扩展到亲戚、朋友、邻居、同乡等。这种人情社会实际上存在许多弊端,现代社会更多地依赖规则和法治。

如今,许多年轻人呼吁摒弃随礼送人情的行为,你认为这种做法应该被完全摒弃吗?

0 阅读:17

小樱樱

简介:萌新,专注情感领域,写写情感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