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电价在新年首个交易日跌至负值,这标志着德国正式进入了“收费用电”时代。
根据财联社报道,1月2日这一天,德国发电商需要向用户支付费用,才能消耗掉过剩的电力。
这一现象对于国人来说可能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在欧洲,这种情况已经屡见不鲜。
欧洲的能源现状
欧洲地广人稀,许多偏远地区无法依赖国家电网供电。
当地人为了正常生活,纷纷选择安装太阳能发电板和风力发电机。
这些自给自足的能源解决方案不仅满足了他们的日常需求,还减少了对国家电网的依赖。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电商们为了不把过剩的电力浪费掉,不得不以低价甚至负价出售电力。
资本家的贪婪让他们找到了新的赚钱模式,而普通民众并没有从中受益。
负电价背后的真相
虽然德国出现了负电价,但普通民众仍然需要缴纳电费才能正常用电。
一位在德国生活的网友表示,德国一度电的价格大约是2.4元人民币,远高于国内的电价。
另一位网友则抱怨说,德国的负电价与普通人无关,每月依然会收到电费账单。
实际上,负电价只是让供电公司和中间商赚了钱,普通民众并没有享受到任何优惠。
中间商的角色
在股市中,有时候会出现股票价值为负的情况,这是由于公司面临严重的财务困境或行业环境急剧恶化等原因造成的。
举个例子,2020年4月20日,美国西得州轻质原油5月期货合约的价格跌至每桶-37.63美元,这意味着卖方需要向买方支付37.63美元,买方才愿意带走一桶石油。
买家通过运作将石油卖给终端消费者,最终赚到了卖方的钱,还多了一份消费者的利润。
同样的道理,德国出现负电价时,发电商向有能力的中间商付费消耗过剩电力,然后中间商将电力分批卖给消费者,最终中间商拿到了两份钱。
这种模式类似于我国房产中介行业的操作:房东为了早日拿到房租,给了中介大把的优惠和降价,结果中介把租客忽悠得找不到北,最终以超高的价格租房。
租客交了钱,房东拿到的还是那点钱,而其中的差价却被中介悄悄放进了口袋。
中国的机遇
随着俄乌战争的持续,欧洲的能源价格越来越高,相对廉价又省钱的新能源电动车开始受到关注。
去年,欧盟提高了中国电动车的关税,试图限制中国电动车的出口和发展。
然而,随着欧洲负电价情况频发,未来是否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场景:中国企业跑到欧洲建厂,让欧洲发电商付费消耗电力,在欧洲本土生产电动车,再去赚欧洲人的钱?
这样一想,还真有点小激动呢!
欧洲电力市场的数据支持
根据能源行业智库Ember的数据显示,欧洲光伏装机容量在过去5年的时间里达到了301吉瓦,风电装机容量也提升至279吉瓦。
2024年的数据显示,德国去年负电价时长达468小时,法国去年负电价时长翻了一倍,达到了356小时,而西班牙则首次出现负电价现象。
这些数据表明,欧洲电力市场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负电价现象已经成为常态。
中国与欧洲的对比
在中国,电力资源一直被视为宝贵的财富。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节约用电,养成睡觉关灯、出门拉闸的好习惯。
而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人们对电力的使用似乎更加随意。
曾经有一篇公知杂志上的故事提到,一位中国实习生到美国公司上班,出于节俭的习惯,在下班后关掉了公司的空调和电灯,结果被上级一顿训斥,理由是对公司造成了损失。
从这类故事中,我们以为国外的老百姓都生活在纸醉金迷之中,他们可以不计后果地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而我国老百姓却在为了一点儿资源而斤斤计较。
环保与发展的思考
过去20多年里,我们一直认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是在用环保扼制我国的发展。
但现在看来,他们其实在环保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欧洲地广人稀,许多偏远地区无法依赖国家电网供电,当地人为了正常生活,纷纷选择安装太阳能发电板和风力发电机。
这些自给自足的能源解决方案不仅满足了他们的日常需求,还减少了对国家电网的依赖。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电商们为了不把过剩的电力浪费掉,不得不以低价甚至负价出售电力。
资本家的贪婪让他们找到了新的赚钱模式,而普通民众并没有从中受益。
未来的可能性
随着欧洲负电价现象的加剧,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中国企业考虑在欧洲建厂。
这不仅能帮助欧洲消耗过剩的电力,还能为中国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想象一下,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在欧洲建厂,利用当地的负电价优势,生产出更便宜的电动车,然后再卖给欧洲消费者,这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当然,这一切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但无论如何,欧洲的负电价现象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思考能源的未来。
结语
德国的负电价现象并非偶然,它是欧洲能源市场转型的一个缩影。
尽管普通民众没有从中受益,但这一现象也为全球能源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机遇。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变化,或许我们能够找到更加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真正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
[得瑟]这就类似于☞我生产商品成本已经低到快没有了,但我卖给你时候该多少钱还多少钱,毕竟这是必需品,有本事你这辈子不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