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被电视剧欺骗了,清朝皇帝帽沿里边的门道儿,你想不到的大!
如今,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进步,清宫剧也逐渐走入了大家的视野范围内。
在众多的清宫剧中,我们最常见,也是唯一不变的就是必须有一个“皇帝”。
不知道有多少细心的人会发现,皇帝帽子的前沿大多都会有一个“金佛牌”。
这个所谓的“金佛牌”到底代表了什么?又有什么作用呢?
1.皇帝的“金佛牌”其实是最顶级的“潮流”?在解释“金佛牌”之前,笔者要先给大家解释一下皇帝的帽子。
作为封建时代的“至尊”,万万人之上的存在,所谓的皇帝,一举一动都是有规矩的。
哪怕是普通人家都能戴的帽子,也是如此。
皇帝的帽子是有很大讲究的,现代许多影视剧经常会闹出这种笑话,把皇帝的“帽子”乱戴。
根据季节的不同,皇帝的“帽子”也会换季。
据正史记载,在农历的三月二十日以后,皇帝戴的都是“夏凉帽”。
直到九月份开始,“夏凉帽”才会被皇帝“抛弃”,因为这个时候天气转凉,“夏凉帽”已经不能适应季节的要求了。
从九月份开始,直到下一年的农历三月二十日以前,皇帝戴的都是“冬暖帽”。
这种帽子基本都是由毛皮制作而成的,因此非常暖和。
除了这两种最主要的划分之外,根据皇帝出行场合的不同,皇帝的“帽子”还可以分为:吉服冠、常服冠、朝冠等。
种类繁多,但都是根据场合进行变化,这里笔者就不详细给大家介绍了。
2.哪种帽子会有“金佛牌”?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了,皇帝的“帽子”确实多到让人眼花缭乱。
但“金佛牌”可不是每一顶帽子上都会有的。
所谓的“金佛牌”出现且仅会出现在夏天皇帝所戴的“朝服冠”之上。
所谓的“朝服”是皇帝出行重大礼仪时所需要的服饰,属于皇帝最正式也是等级最高的服饰。
毕竟无论是在太和殿举行大朝礼,还是在天坛祭天、地坛祭地、日坛祭日、月坛祭月都是需要穿的很隆重的。
要不然怎么表达皇权的“神圣”呢?
根据《清大会典图》记载:“皇帝夏朝冠,前缀金佛饰东珠十五枚”。
但许多电视剧中,这些东西却压根就没有出现过。
3.“金佛牌”到底有什么用?关于这个所谓的“金佛牌”,笔者查阅了许多历史资料,却始终没有得出确切结论。
关于它的用途,笔者也询问了现代许多礼仪方面的专家,但他们得出的答案也五花八门,其中主要有:
1.文化传统满族武士行军打仗的时候都会在头盔的前方制作一个金属制品,用来保护自己的额头。
而且清朝入关之前,主要以军事管制为主,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作战为首要目的。
努尔哈赤冬天佩戴的帽子上也有这个所谓的“金佛牌”,但也只是他这么做。
除了他之外,再也没有哪一个皇帝这么干过。
2.佛教影响清军尚未入关之前,女真民族就已经接触了佛教,并且深受他们的影响。
一些佛教造诣比较高深(自称)的女真八旗领袖甚至还会给自己冠上“满柱”的称号(也就是佛语“曼殊”音译)。
清军入关之后,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统治,也为了增强政权的神圣性,清朝皇帝往往还会给自己加上一个“转世活佛”的称号。
这也就是“金佛牌”上刻着“活佛”的最好验证。
除此之外,“东珠”也是对自身身份的一种地位强化。
所谓的“东珠”,其实是清朝时期,人们对松花江、黑龙江等地野生珍珠的统一称呼。
在那个年代,由于政治、宗教因素,“东珠”地位极高,对他们地采集也有着很严苛的管控。
从顺治朝开始,清政府甚至严令禁止“非奉旨不得入取”,让“东珠”成为了皇家专属的“宝物”。
除了皇帝以外,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朝冠以及服饰中也可以缀上“东珠”。
当然其中的规定也很严格,特别是数量和品质上。
除了上述内容以外,笔者还要补充一下:
古代做皇帝真的很麻烦,不仅“帽子”规矩多,身上的衣服也有许多限制。
在这里,笔者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夏朝服”的相关规定。
向谷神祈求保佑的时候,皇帝身上所穿的是蓝色朝服,而其他大型祭祀活动所穿地大部分都是“明黄色”朝服。
这些朝服剧本上都是“专服专用”,平日里是不能穿戴的。
要是穿了,那么可就要失去它们本来“隆重”的意义了。
而且由于朝服图案样式非常精美,缀饰品品质也是最高的,所以它们的保养和维护价格也非常高。
如果上边的“东珠”不小心弄坏了,再想找一套合适的配齐,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拥有“金佛牌”的皇帝服饰,也就是皇帝规格最高、最精致、最华美的礼服了。
其中还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最初的“金佛牌”诞生大部分原因是为了军事防御。
许多清朝军士都会在额头的头盔上钉上这么一个铁片,用来防御自己的额头。
随着清军入关,并逐渐成为中原的统治者,这个原本防御的铁片也开始逐渐演化成了身份的象征。
最初,不仅皇帝本人拥有“金佛牌”,其他皇族也拥有类似的东西。
据《皇朝礼器图示》记载,皇亲国戚们一般都会在夏朝服上“前缀舍林,后缀金花”。
但所谓的“舍林”大小和华美程度上都要远远小于皇帝。
唯一特殊的就只有皇太子这一个人,毕竟他本来就是帝国下一位继承人,所以在自己的夏朝服上装饰“金佛牌”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