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什么口味的后悔药?初恋味、事业味,还是房贷味?”在北京国贸地铁口,我的小摊前排起了长队。

一个月前,我还是年薪30万的互联网中层,如今穿着玩偶服卖9.9元的“糖果后悔药”,却意外火了。
1. “大厂精英”到“街头小贩”2024年3月,公司“结构性优化”名单上有我的工号。人力总监递来赔偿协议时,我盯着N+1的数字算了三遍:房贷1万2,儿子国际幼儿园学费8000,妻子的眼神比辞退邮件还冷。
2. 那个让我破防的深夜失业第7天,我蹲在便利店吃关东煮,刷到前下属发的庆功宴朋友圈:“感谢公司给的机会!”热汤滴在西装上,像极了我漏水的自尊。
3. 把“痛点”变成“卖点”偶然看到小学生买“脑残片”糖果,我连夜设计出“后悔药”产品:
事业进阶版(陈皮糖):包装印着“早知道该舔领导”
婚姻急救版(草莓糖):“当年该听妈妈的话”
财富自由版(巧克力):“2010年该买比特币”

4. 精准踩中情绪流量我把摊位支在互联网公司聚集地,喇叭循环播放:“扫码关注送‘裁员保命符’!”第一天就卖出400单,抖音直播切糖块的过程,在线人数冲到2万+。
5. 穷人卖产品,富人卖“幻觉”
符号经济学:用“后悔药”具象化当代焦虑
场景化文案:写字楼电梯贴“专治周一恐惧症”
情绪分层:9.9元基础款vs. 299元“CEO后悔套餐”(含代写辞职信服务)
现在有人问我:“摆摊不丢人吗?”我摸摸玩偶服的耳朵——它比西装更柔软。成年人早就应该明白:放下面子赚钱,才是最大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