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三次婉拒中央就任要职邀请,申请把自己的工资级别下调为12级

历史伟人录 2025-03-18 12:05:17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曾经三次邀请王一知就职,然而,都被她拒绝了,那么,她的结局如何?

王一知的母亲谭氏,20 岁时嫁入杨家,一次,谭氏不小心打碎了摆在神龛上的祖传明代细瓷,这一无意之举立刻引来婆母的愤怒和丈夫的毒打。

杨凤笙甚至对母亲发誓 “从今以后不再进谭氏房”,这一誓言让谭氏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独守空房,一直到杨母去世后,在众人的劝说下,杨凤笙才与谭氏重新同居,而此时谭氏已 36 岁,才生下女儿王一知。

1915 年,年仅 15 岁的王一知,毅然违背父命,考取了位于湖南桃源县的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当时,师范学校是公费,免交书钱、学费。

然而,读书的 5 年中,重男轻女的父亲没有给过她一文钱,她只能依靠同学们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艰难度日。鞋袜破了,就穿同学们送的;墨水少了,就掺着水来用。

在思想解放的浪潮中,王一知和十几个女同学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 剪去长长的头发。

作家丁玲当时与王一知同校,她后来回忆道:“五四的浪潮,也冲击到这小城市了…… 我很佩服其中的两个同学:杨代诚和王剑虹。” 这里的杨代诚就是我们所知的王一知。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王一知成为最早一批党员之一,。她所以承担的是宣传和组织工作。1922年,她参与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组织工作。在这场罢工中,王一知深入工人群众,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帮助他们组织罢工委员会。虽然罢工的最终结局是被军阀镇压,但王一知的表现得到了党组织的充分肯定。1925年,王一知被派往上海,参与五卅运动的组织和领导工作。

在革命的过程中,王一知遇到了自己的伴侣——张太雷。

1923 年七八月间,王一知从北京返回上海,彼时,张太雷正在上海大学短暂任教,负责为社会学系学生讲授英文课程。

当时的张太雷,年仅 26 岁,一副近视眼镜架在鼻梁上,浑身散发着温文尔雅的书生气质。

王一知被讲台上的张太雷深深吸引。课堂上,她总是目不转睛,全神贯注地聆听张太雷的讲解;课后,她也积极踊跃地参与各种讨论。而张太雷也注意到了这位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的女学生。

在一次次热烈的探讨中,两人惊喜地发现,彼此对革命理想有着共同的执着追求,顿觉惺惺相惜。

1925 年 5 月,经瞿秋白推荐,中央委派张太雷前往广州,担任苏联政治顾问鲍罗廷的助手和翻译,王一知作为张太雷的助手一同前往。

长此以往,他们的感情愈发深厚。1925 年底,王一知与张太雷喜结连理。然而,这份感情终究没能长久。

1926 年底,张太雷和王一知跟随国民政府迁至武汉。1926 年 7 月下旬,已怀有身孕的王一知,为了让张太雷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毅然独自回到上海待产。同年 10 月 20 日,她在上海顺利诞下一个儿子,取名张知春。孩子满月时,张太雷满心欢喜地邀请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前来庆贺。

第二天清晨,张太雷因革命工作紧急,不得不匆匆告别家人,奔赴工作岗位。

然而,广州起义爆发的第二天,张太雷在前往枪战激烈的广州大北门途中,不幸遭遇反动武装的突然袭击。他乘坐的敞篷汽车行驶至惠爱西路时,一群身着便衣、的反动武装分子猛地现身,对着张太雷疯狂开枪射击。张太雷躲避不及,身中三弹,壮烈牺牲,年仅 29 岁。

远在上海的王一知得知这一噩耗,悲痛欲绝。后来,在同志们的支持下,王一知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上海中共中央机关的工作中。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局势愈发严峻。王一知和龚饮冰受党组织委派,一同回到上海,负责建立和领导秘密电台,收集日伪方面的情报。龚饮冰以湖南万源湘绣庄总经理的身份作为掩护,而王一知则扮作 “全职太太”,协助他开展工作。

在工作中,王一知和龚饮冰配合得极为默契。他们一起精心策划电台的设置地点,考虑到安全性和隐蔽性,最终选定了一处较为隐蔽的住所。为了保证电台的正常运行,他们需要日夜轮流值班,随时准备接收和发送重要情报。

有一次,在传递一份紧急情报时,遇到了突发状况。原定的交通员因意外无法按时到达,情报的传递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王一知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决定亲自去完成这项任务。

龚饮冰虽然担心她的安危,但也深知此时时间紧迫,容不得犹豫。他叮嘱王一知一定要小心谨慎,并为她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路线。王一知乔装打扮后,带着情报巧妙地避开了敌人的搜查,成功将情报送达指定地点。

后来,他们在共同的革命工作中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1938 年,王一知与龚饮冰结为夫妻。

1942 年,李白夫妇被日本军警逮捕,秘密电台面临着极大的威胁。王一知和龚饮冰迅速做出反应,一方面组织其他电台紧急转移;另一方面,积极寻找营救李白夫妇的办法。他们多方联系爱国人士,最终委托许彦飞全力营救。

1946 年,龚饮冰担任建业银行总经理,王一知继续以 “家属” 的身份,秘密从事地下交通员的工作。

解放后,王一知和龚饮冰继续奉献自己。

1949 年上海解放后,王一知奉命接管吴淞中学,并担任该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当时的吴淞中学在历经战乱后,面临着诸多困难。学校设施陈旧,教学秩序混乱,师资力量薄弱。

王一知到任后,迅速投入工作。她亲自带领师生对校园进行修缮,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她邀请教育专家来校讲学,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在她的努力下,吴淞中学的教学质量逐步提升,

1950 年后,王一知先后担任北京京华中学校长,北京市第 101 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在她的领导下,101 中学成为了北京市的重点中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像后来在科学界崭露头角的李铁映,在体育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伍绍祖,以及著名音乐家施光南等,都曾受益于王一知的教育理念和培养。

在这期间,王一知三次推辞中央的任命。

1949 年 2 月,毛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颖超等中央领导同志两次征求王一知的意见,希望她能为党领导妇女工作。然而,王一知经过深思熟虑后,婉言谢绝了这一邀请,她向领导们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深知妇女工作的重要性,但我在教育工作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我希望能够继续在教育岗位上为国家培养人才。” 领导们对她的选择表示理解和尊重,最终尊重了她的意愿。

在上海吴淞中学担任校长一年后,中组部发函调王一知到教育部担任重要职务。但王一知再次坚定地表示愿意在基层教育岗位工作。她向组织解释道:“基层教育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成长,我在这里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教育部的工作固然重要,但我认为我在基层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 组织最终同意了她继续留在基层的请求。

国家给王一知定的是行政 8 级,享受部长级待遇,但她推辞了,并多次申请把自己的工资级别下调为 12 级。她认为自己为国家做的贡献还不够,不应该享受如此高的待遇。

王一知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但是,她从未居功自傲,甚至没有享受过自己应得的待遇,向他们致敬!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