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音科川:一条极致的【感官刺激】型耳塞

李哥影音不乱评 2024-05-23 08:53:32

达音科的川上市到现在,我个人目光所及的范围内,居然是以好评居多的,也打消了我对最后一版工程机在调音层面的顾虑,总体来看这是一副相对受主流市场所喜欢的产品,哪怕我身边大多数不喜欢达音科的人对川也总体是属于一句话好评的那种,顶多来一句低频偏多了些。这个时候,我比较好奇、也想要站在市场和用户的角度上,来看看川、以及达音科这个品牌,这次到底交出了哪些“正确答卷”。

我先说一说我对川这副塞子顾虑的点,包括但不限于比较高的驱动门槛、对一些用户来说“致死量”的低频,以及我个人角度层面有所担忧的,这是一副相对缺乏“音色柔美性”的产品,和前两年他们旗舰级的DK4001、Luna这种要么动圈、要么动圈为主导的产品相比是有极大反差的,当然还有一点,达音科作为国产品牌,在上市旗舰级型号的时候,更容易被用户所严格“审视”。

以下要说的,其实搜罗了一些坊间用户、经销商、甚至是友商传递给我的信息,我最后得到的感受是,除了作为HIFI耳机产品在声音“硬实力”层面的东西,川,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完整的“商品”,它由内而为的设计、审美表达、配件诚意方面,某种意义上对于听音环节也有着非常正面的脑放作用。

在立意的层面上,川和达音科自家的“岚”有所呼应,而当用户看到川这个耳塞在设计、光影层面的质感时,大多心里会有一个感觉,叫做“好像这个耳塞就应该叫这个名字”。产品的定调、立意,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有些品牌的详情页里密密麻麻写半天的概念,其实最终会牵强地和产品、以及品牌产生一些可有可无的关联,让人觉得十分的无聊、甚至尴尬,当然了,这不止是HIFI行业的普遍现象,身边常见的行业其实也处处如此。虽然我在拍摄的时候内心咒骂了一万遍设计师又搞镜面的玩意,但904L不锈钢材+类钻石硬化镀层实际呈现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外形设计上给到的那种“流动感”呼之欲出,换言之,也会很容易让人开启脑放,觉得川是一副声音很鲜活、能量感奔流涌动的塞子。最近有人在疯狂cue一个词叫“Chifi”,川的案例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适合走出国门、体现中国HIFI产品审美的东西。

而作为国内最早开始赠送“海量配件”的大厂,达音科给川配上的这套开箱流程还是很令人舒适的,圆筒式的收纳包颇有一种数码博主随身EDC的感觉,和机身的冷色调形成了一种反差。腔体独立收纳袋、N对不同类型的耳塞套我就不一一摆出来了,基于磐Pro的特调原线在外观层面有很大的变化,尼龙网布包裹后会不那么容易缠绕打结,就是时间久了以后的这个外观美观度能保持如何需要打个问号,反正我Celeste已经开始发黄了......

川的腔体看似很大,但达音科这么多年在佩戴层面的积累无需太顾虑,它在内侧做了大量的针对耳朵软骨、耳甲腔的贴合处理,因为本身我相信小耳廓的人早就被川的外观直接劝退了,川在实际佩戴时的贴合度、重量分配都是没有任何“坠感”的,不用担心材料的重量问题,而且在导管的深度层面做的非常合理。但注意这种偏粗的导管默认给到的套子开孔并不算大,如果对高频、能量感还有更高的追求,可以尝试更换开孔更大的套子,本文的声音基于绿色的那对原装套。

关于驱动性&搭配。

川并不吃推力、下限也比较高,但并不是随手拿个小尾巴就能推的七七八八的程度,千元标杆七彩虹CDA-M2推它就属于原地翻车,而川在推不好时的表现主要为纵深残缺、结像凹陷、低频脱节严重,整个的声场会处于偏下方、后方的位置(一些川的恶评其实也基本上都是这个说法),目前千元内唯一我听下来满意的是飞傲KA5,可能更好风格适配上了。如果要用尾巴,最好是能够上到旗舰级的那种、而且得有一定的控制力,比如W4/MDA3这种就推起来很从容、富有余量。播放器层面,SR35这种小功率播放器居然是我听过的最佳搭配之一,近两年那一众2K价位以上的国砖自然是没什么大问题。

川这条塞子,最受市场的特性是什么?其实标题给出答案了,这个特性叫做【感官刺激】,换句话说,川是一副很容易让人听“爽”的塞子。

感官刺激,顾名思义,刺激你的听觉感官,这里的刺激是动词、而不是形容词,在驱动得当的前提下,我并不认为川是一副刺激的塞子,即便它最初吸引到我的是高频——川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现代型声底,高频的部分明亮、清透、富有张力和优秀的细节表达,质感层面有非常明显的金属味儿、光泽感,而且是丝毫不惧去表达声音的那种棱角感,对于高频控而言无疑是一个爽塞的典范,但同时它在极高频的衰减方面做的又比较自然,以至于我直到查详情页的时候才意识到这是一副加了声扬静电的塞子。对于喜欢保守型高频听感的人来说,川的高频也比较容易“压制”,可以通过换一个长管径的套子来解决。稍多的高频我认为这是一种调音层面对“余量”的理解,这个市场需要强悍的高频来体现素质感、需要抓耳的高频来达成线下时“第一眼美女”的印象、需要本身存在足够量的高频才能谈“压制”,毕竟一个高频量感和延展差的塞子,靠额外的配件可是不一定能“补回来”的。

低频是川身上争议最大的地方,甚至我作为一个很能接受低频的HUFI佬,去年那版北京展的工程机也听的我直皱眉头。

正式版的川,低频依然量感非常足、足到在部分录音条件下会抢戏、会有额外的、衰减不掉的低频能量感,一般情况下,在现场录音曲目里,你会觉得川的低频其实刚刚好能给到你又爽、又不溢出的感觉,但一旦换到常规的流行录音,那种低频部分“嗡嗡嗡”的音色就出来了,是一种极低频溢出的体现,所以还是要劝退那些追求“正确低频”的用户们,川一定是不适合你的。

而单独把川的低频拎出来的话,它的低频表现甚至可以做到T0级,不论是EE家的Legend EVO、还是UM家的Mext、Noble家各种Prestige,来了都撑死了和川的低频做到【平级】。川最优秀的一点在于,它的低频并没有为了营造声音的柔美感、或者为流行录音做妥协而刻意做一些妥协化的处理,它的大动态、极限的下潜、打击感带来的Punch力度是完全【释放满】的,同时又把结像的形体做的十分准确,你的音源、前端能给到什么样的低频, 川就能够回馈出这类低频的极限状态,甚至不需要做混响增益就做到了足够的氛围感、临场感。

高频、低频这两个作为耳塞中最直观体现【感官刺激】的东西,不怕一个耳塞做不好、做过头,就怕做的畏首畏尾、束手束脚的,达音科在这方面做的非常敢于人先,你会发现这两年国产旗舰塞的风向都是【克制】、【修养】,生怕让人挑毛病,当年他们自家的Luna就是如此,我逢人也爱夸Luna的高频精准细腻、流畅鲜活,然后很多被我安利的人表示so jb的what?

按照我的经验,极低频做的很多的耳塞其实声场很难做好,不论是横向、纵深都是如此,典型的例子就不用我多列了,这也是“调音悖论”中的一环,不过往往多分频的耳塞在处理这一点时手段会多一些,但从结果层面来看,川还是有自己的缺陷——川的整体结像位置有些靠下,导致声场的高度在听感上不容易打开,听起来感觉天花板比较矮,而在纵深方面倒是没有我说的那种顾虑,用乐彼W4已经能够推出非常好的舞台感、规避了头中效应。

人声的部分是川身上我觉得比较“无聊”的一点,换言之,川的整个中频、音色的基音部分是中性的、准确的,它通过超高的密度和信息量来表达质感、凸出音色,玩过足够好的箱体系统的人都知道,即便是不考虑调音,当一套音箱的素质更上一层楼时,本身就是会“更好听”的。川本身好听的点也正是它素质足够高,一个耳塞只要声场比例健康、音色相对不失准,那么结像力、密度、信息量、大动态、微动态等指标就是它最好的滤镜,不需要染色就可以做到好听,而单独拎出来谈川的人声的话,是它的所有特质中我觉得最不值得单独拎出来讲的部分,我个人没有感受到人声层面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而【感官刺激】这个事儿是有对立面的,那就是,川不是一副“音色优美流畅”的塞子,这同样也是绝大部分厂商在调音的时候会遇到的选择题,有些人选择两头取其一、有些人选择尽可能平衡,这个事儿没有标准答案,毕竟用户这边的口味也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那至于什么样的人适合川呢,简言之,当然就是“希望在万元价位买到尽可能高素质”的、以及希望“一耳朵听着爽”用户。如果给川的能力范围排个名,首先是电影OST、New Age类的纯音乐、马勒2这种风格的大编制古典,其次是重口味的摇滚、金属、电音、欧美系的流行、亚洲系的女声,再其次才是偏室内乐的小编制、以及民谣、爵士等讲究音色美感的曲目,所以看到这里,你应该会知道川是一副多么富有个性、极具辨识度的产品,也是我认为近两年国产品牌旗舰塞里,从产品立意、设计理念、调音完成度上都绝对具有代表性的东西。

0 阅读:4

李哥影音不乱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