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英雄的名字被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武建周的回忆录,带我们重回涡南斗争的岁月,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那段故事。
---
开辟涡南:从无到有的艰难起步
1947年的涡南,是一片满目疮痍的土地。武建周肩负任务来到这里,面对的是复杂的地方势力和敌我难辨的局面。他带着一支精干的武工队,在涡亳交界的立德、大杨一带扎根,开始了开辟新区的工作。
初期的斗争并不轻松。地方势力盘根错节,敌我力量差距明显。但武建周和战友们没有退缩,他们通过争取地方武装吴运生、马新亭等部的支持,逐步打开局面。尤其是在古城的战斗中,内外夹击的战术成功将敌人击退,还俘虏了国民党区长张西珍和指导员隋栋才。这场胜利,为涡南斗争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的斗争告诉我们,在最艰难的时刻,智慧和勇气总是并肩作战的伙伴。武建周和他的队伍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
政权建立: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随着斗争的深入,涡南地区的革命力量迅速壮大。1947年7月,涡亳县政权正式成立,姚子健任县委书记,武建周成为县委成员之一。这标志着涡南的斗争进入了新阶段。
政权建立后,首要任务是发动群众。通过斗地主、分浮财、划成分,革命队伍逐渐赢得民心。然而,斗争并未因此停息。国民党地方武装蒋六秃子多次骚扰,试图破坏新生的政权。面对这一威胁,武建周等人果断出击,通过三次战斗彻底剿灭了敌人,解放了大杨、师店、十河等地区。
群众的支持是胜利的关键,这一点在涡南的斗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分田地还是打土豪,群众的参与让每一次行动都充满力量。
---
解放涡阳:从边缘到中心的全面胜利
涡南的斗争不仅是为了一个地区,更是为了整个涡阳的解放。1947年底,县大队设伏丰集东南,缴械国民党县大队;随后攻克楚店集,击溃国民党县长廖某的老牛队。这一连串胜利,最终让涡阳城迎来了曙光。
1947年12月初,涡阳城解放。这座历史悠久的城镇,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而此时,华东野战军的进驻,更为涡阳带来了新的生机。干部和武器的支持,让县大队迅速扩充至八十多人,为后续的斗争提供了坚实保障。
涡阳城的解放,是无数人奋斗的结果。从基层群众到前线战士,每个人的努力汇聚成了胜利的洪流。
---
社会建设:从战争到和平的转变
涡阳的解放只是开始,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重建社会秩序。1948年初,南下干部的到来让涡阳政权更加稳固。黄天民接任县委书记,高锦云、刘德怀加入县委,为当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土改试点是这一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张庄、姚李庄等地,土地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与此同时,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春天。第六中学的创建,为当地培养了大批教师,推动了小学教育的发展。
然而,和平并非一蹴而就。镇压“红学会”等宗教迷信组织的闹事,稳定社会秩序,依然是重点工作。只有在和平的基础上,社会才能真正繁荣发展。
---
支前工作:人民的力量铸就胜利
1948年秋,淮海战役打响,涡阳人民再次展现了强大的凝聚力。全县成立支前指挥部,县长任指挥,县委书记任政委,组织了担架队、大车队,昼夜磨面,全力保障前线部队。
300多盘磨、100辆太平车,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付出。他们或许没有上过战场,但他们的双手和汗水,同样在为胜利贡献力量。
涡阳人民的支前工作,不仅为战役胜利提供了保障,也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正是这份力量,让革命最终走向胜利。
---
铭记历史:向先烈致敬,为未来努力
翻阅这段历史,我们不仅看到了武建周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更感受到了他们的初心和使命。从开辟涡南到解放涡阳,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但也充满希望。
革命精神并未随着时间而褪色。它依然指引着今天的我们,去关注基层建设,去推动社会公平,去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年轻一代或许未曾亲历那段岁月,但了解历史、铭记先烈,是每个人的责任。
这篇文章的最后,我想问问大家: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历史记忆?或者说,这段故事让你想起了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让我们一起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为更好的明天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