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庲降”有招徕、降服之意,季汉政权奠基人刘备入蜀后,介于南中地区夷族太多且未归附,夷、汉冲突时常爆发的情况,在此设置地方军政合一的最高指挥管理机构——平夷庲降都督府,庲降都督除了负责防御敌人入侵外,还承担着治理南中、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职责,建兴十一年 (233),马忠成为第四任庲降都督。
一、马忠在南,威恩并立
马忠担任庲降都督一职可以说是临危受命,因为从刘备称帝建国开始,南中这块地的叛乱就没停过,虽然名义上在季汉政权的统治之下,但南中多是未归附汉朝的夷族,他们常常据郡反抗朝廷,并皆叛乱,哪怕诸葛亮曾亲率大军前来平叛,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南夷豪强们并不把季汉朝廷当回事,又一次叛了。
建兴九年(231),第二任庲降都督李恢逝世,蜀郡太守张翼接过出震南中的重任,但张翼是个正容亢色的军人,曾留下了“亢姜维之锐”的美名,治军他行,可他并不懂得如何治理地方,尤其是夷族豪强一手遮天的南中,“翼性持法严,不得殊俗之欢心”,很快就导致南夷首领刘胄造反,这次造反的声势席卷南中,诸葛亮赶紧派马忠前去平叛。
张翼是个合格的将领,当朝廷的问责到来时,他并未选择立刻回去请罪,而是积极囤积物资,操练士卒,做好随时平叛的准备,“统摄不懈,代到乃发”,待到马忠到来,两人完成交接,马忠因为张翼的严守职责得以大破叛军,张翼也因为助马忠平叛并未被责罚。
但刘胄的造反仿佛一根导火索,南中诸郡县纷纷杀朝廷命官造反,其中闹得最凶的当属越嶲、牂牁、兴古、建宁,其中庲降都督府本设立在建宁郡,可在昭烈皇帝刘备在永安病逝传到南中后,当地的渠帅雍闿杀太守正昂拥郡反叛,庲降都督便一直驻扎在牂牁郡,待马忠率军将叛夷统统斩杀,又将治所迁回建宁郡,处汉夷之间,以便更好治理。
二、复得狐笃,丞相掾属
将季汉最重要的四个镇戍都督之一的庲降都督交给马忠,诸葛亮的信心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在此之前马忠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个文韬武略的良才。章武二年(222),刘备在夷陵惨败,巴西郡太守阎芝发诸县兵五千人补充,由马忠带领,此行成功让马忠进入季汉高层们的眼中。
刘备的惨败及匆匆退兵让督江北军以防曹魏的镇北将军黄权被吴军阻拦归途,只得被迫投降曹魏,这一消息让刘备悲痛欲绝,正是因为他不听黄权的几次劝谏,一意孤行导致损兵折将。可就在这时,一个没什么名声的青年带着补充兵力到了,刘备在与之交谈后确信自己得到了一贤才,“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
刘备赞叹的狐笃便是马忠,“少养外家,姓狐,名笃,后乃复姓,改名忠”。刘备的这番评价相当有杀伤力,因为在其驾崩后,马忠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因为日后在季汉政坛活跃的权贵们,大多是丞相府出来的。刘备驾崩的同年,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任命马忠为门下督,此后马忠成为诸葛亮手上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建兴三年(225),牂牁太守朱褒响应雍闿起兵造反,诸葛亮派马忠前去平定;建兴九年(231),汶山郡羌人据郡造反,马忠率军平叛,牙门将张嶷设计分化叛军内部,全部克定。建兴八年(230),诸葛亮屯汉中,召马忠为丞相参军,辅助长史蒋琬处理留守相府的事务;建兴九年(231),诸葛亮出兵祁山,留马忠帮助自己管理军中的事务,重用之意无需再严明。
三、互为犄角,迄今犹在
虽然刘备和诸葛亮看人都有走眼的时候,但马忠并未让两人失望,从跟随诸葛亮平南中再到自己主镇南中,马忠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他不仅能够斩杀贼首威震宵小,还善于治理地方,“抚育恤理,甚有威惠”,当然了,这份答卷还有一个贡献者——张嶷。
马忠与张嶷可以说是一对黄金搭档了,平汶山郡羌人之乱时,就是张嶷为先锋,受督于马忠;入南中平叛时,马忠常常坐镇中军指挥,张嶷则身先士卒,两人的威名传遍南中。十年时间内,两人共同开发和治理南中,威恩并立、斩杀豪强、重申恩信、筹备军资、训练行伍,“徙还故郡,缮治城郭,夷种男女莫不致力”。
与“平安三侯”的王平、邓芝相比,马忠可以说是最忙的那一个,与北伐建功的同僚们不同,马忠出任的庲降都督更多的是稳定南中这个大后方,不仅得不到朝廷有力的支援,还需要自己来治理南中以支持北伐,若是不兼备文武,马忠很可能就死在乱军之中,他确实很好的完成自己的职责。
在平定南中后,马忠的威望丝毫不弱于大司马蒋琬、大将军费祎,曹魏大将军曹爽率领大军进攻汉中,大将军费祎北上御敌的危机时刻,还需要马忠从南中回到成都,平尚书事,稳定后方,“及卒,莫不自致丧庭,流涕尽哀,为之立庙祀,迄今犹在”。
马忠在季汉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他在危急存亡之秋得先主刘备的夸赞,刘备驾崩后又得丞相诸葛亮的提携,在叛乱四起的南中大展身手,功勋卓著,“处事能断,威恩并立,是以蛮夷畏而爱之”,以致后继者“皆不及忠”,在他死后南中民众为之立庙祭祀,美名流传至今,可谓功成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