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手记:豫剧《必正与妙常》是王(素君)派代表名剧,也是河南豫剧声腔中清雅之音的象征。从1952年开封工人剧院移植排演此剧始,在一个甲子的时间里传唱不衰,从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到后来河南省会郑州,从初立到顶峰,是一段沧桑而经典的记忆。
今年86岁高龄的豫剧王派创始人王素君先生,积60余年艺术心得,创立了豫剧小生流派——王派,时至今日,仍勤耕不辍,对这部戏进行思考与感悟。通过她的阐述和剖析,我们将对当年舞台上那个拥有“魔幻般”魅力的女小生,再度重温、回顾……
壹
这个戏的重点就是突出一个“情”字,这个“情”字既演好还不能演过,风流还不能下流,一下流就坏了。
若按常规情理,这个戏中的感情不应该发生,在尼姑庵里发生爱情故事是觉着不应该的,因为戒律森严,但是他们是在特殊情况下遇到特殊的人了,感情就发生了。所以这个戏比较难演。从潘必正和陈妙常来说,他们是一见钟情,互相好感。陈妙常觉得“一池水无端的被风浮动”,潘必正也是,“白云庵溽暑天,热汗淋淋心躁烦”,这是为什么?书房里坐不住青春年少,这是爱情的影响,互相印象不错,一见钟情。
贰
演戏,要有奉献的心,尤其是才子佳人戏,必须得有一颗爱心,你得对你的搭档掏出一片爱心,还得随时准备“拾漏”,他/她哪个地方不到位,赶快给他/她补上,你的戏做出来给他弥补上,不能就傻傻往那一站不知道随时配合。我印象很深,有一次我跟敬先姐合作,演到“琴挑”后,潘必正回房,陈妙常说“相公你赶快回房去吧”,我答“哦,你也回房去吧",那天舞台很滑,我身子往后一撤,突然感觉脚下一滑差点往后坐倒,敬先老师见状,急忙上前紧走几步,拉住我的袖子,等我站起来,她赶快丢手了、抬袖掩面,观众看来像是设计的一样,潘必正差点滑倒,陈妙常情不自禁去拉了一把,于情于理都很合适。这就给我补救了。在舞台上,你不能光走外在的形式,搭档之间要时刻关注、补救,要如果是你唱你的,我唱我的,光背背词,内心就没有任何体会,更不能夺人家的戏,不能有一点争过来让观众给你叫好的心,只有互相有爱心,互相烘托、衬托,才能把戏演好,浑然一体。
叁
其实要从感情上说起来,这个戏从头到尾潘必正就是被动的,这个青年人在遇到陈妙常之前没谈过恋爱,没接触过女性,他不像张君瑞,庸脂粉见过万万千。他是人生中第一次动情,有一种年轻男孩子的纯情,所以他面对陈妙常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心里发慌,把握不住少年的冲动,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和陈之间的感情。
潘必正身上有种书生的傻劲,有书生的真实,真情,真爱,他对陈妙常是真爱的,没有一点虚假、更没有一点轻佻,他的冲动是因为没有经验,不能有轻佻的表现,一旦轻佻,就把这个人物演得下流了。他还带点傻气,人家(陈妙常)一治他,他就当真了。得把这种憨劲儿、可爱劲儿从内而外表达出来。
肆
一个演员上台,唱腔,做表内外都得一致,内在的节奏,外在的节奏都得一致。不能是分解动作,简单的走形式而走心不够就不是艺术,要想搞好,内外一致,上下一致,浑身都得一致。
比如“秋江河下水悠悠”,你要一出来就开始耍身段、卖弄技巧,那和他落第的身份不符合,落第的人心里有包袱,万分惆怅,看到(秋江)这一带风景怪好,心里高兴,也不是很明亮的那种高兴,怎么表达呢?慢慢地打开扇子,唱的声音还不能太明亮了。处处不能忘了这事一个心里有包袱的人,有心事,不好意思。动作、内心节奏,抬手动脚都得一致,不能一出场把学的扇子功、圆场各种技巧都用上、表现自己,有扇子功也不能亮出来,不适合人物需要的绝对不能用,唱、念、动,无论做什么,外在的技巧都得符合人物的要求,人物要求这样动你才能动,人物要求不叫你这样动你不能动,宁可不动。
伍
一个演员上台要有光彩,要有多方面的修养,你的基本功的修养、文化的修养、品质的修养,以及你对角色理解的修养,都得表现出来,体现不出来,你塑造的人物看着就单薄,要深情、厚重。
唱文戏,累心,演好一个角色,使坏一片心。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