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医院的精神科上过班,就会知道,那是一个见证了无数人生百态的地方。
有一回,一对看上去 50 岁上下的父母,带着他们 30 岁左右的孩子来看病。
孩子面容憔悴,眼神空洞。
一番询问后得知,这个30岁的成年人,长久以来一直生活在父母那密不透风的过度控制之下。
从日常的穿着打扮,到至关重要的职业抉择,每一个环节都被父母牢牢掌控。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逐渐丧失了自主决策的能力,内心被压抑和焦虑填满,最终致使精神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
像这类家庭,其实非但不是个例,还非常多。
在我们中国,这类奇葩父母简直太多。
我见过很多控制欲强的父母,似乎生儿育女的目的就是为了听话。
一旦不按他们的“指示”来,要么疯狂指责贬低孩子,要么疯狂PUA。
这让我想起我曾经见过的两个家庭,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有一次孩子学校文艺汇演,有一个钢琴演奏的特长生名叫小宇,他本来被安排了独奏表演。
当聚光灯打在他身上,全场安静下来,他的手指落在琴键上。
然而,在演奏过程中,小宇错按了一个琴键,这突如其来的失误让他瞬间慌了神,后面的节奏变得混乱不堪,最终他只能带着满脸的窘迫匆匆结束了表演。
台下的观众们交头接耳,发出轻微的唏嘘声。
小宇的妈妈在台下脸色变得很难看,等小宇下来后。
妈妈就开始数落他:“你怎么回事?平时练习的时候不是弹得好好的吗?肯定是你练习不够认真,这么重要的场合都能搞砸!”
小宇低着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其实,小宇为了这次演出,每天都花好几个小时练习。
可能是当天舞台的灯光太刺眼,也可能是过于紧张,总之出现了失误。
而妈妈却没有考虑这些,只是一味地指责。
还有一次,是我公司的年会现场,氛围热闹非凡,有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被父母鼓励上台唱歌。
小男孩一脸紧张地走上台,当他开口唱第一句时,却发现自己的嗓子因为之前喝了冷饮变得有些沙哑,高音怎么也唱不上去。
他尝试着清嗓子重新唱,但声音还是不对,台下的观众开始窃窃私语。
小男孩的脸涨得通红,站在台上不知所措。
就在这时,小男孩的爸爸妈妈相视一笑,一同走上台。爸爸轻轻地拍了拍小男孩的后背,妈妈则拉起小男孩的手,然后他们三人一起唱了起来。
爸爸妈妈的声音带着力量和温暖,小男孩受到鼓舞,也渐渐地找回了自信,虽然嗓音还有些沙哑,但歌声却充满了温馨的感觉。
虽然一家三口唱的有点跑调,但一曲终了,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那一刻,我被深深触动了。
这两个都是我遇到过的真实场景,却鲜明地对比出不同的亲子互动方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前者充满了指责和压力,可能会让孩子在面对挫折时变得更加沮丧和不自信;
而后者则是充满了支持和鼓励,让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感受到温暖,并且学会如何在困境中继续前行。
在控制欲极强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往往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一方面,有些孩子会变得极度叛逆。
他们对父母的控制感到无比愤怒,会不顾一切地反抗,试图挣脱束缚。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
另一方面,有些孩子则会过度顺从。
他们习惯了听从父母的安排,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得没有主见。
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缺乏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可能会在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遇到重重困难。
那么,父母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父母要学会适时放手。
给孩子在适当的范围内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
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如何面对选择,如何承担后果。
其次,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
父母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而不是强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最后,父母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与孩子平等地交流,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尊重,从而建立起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