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比109,步行者主场把奇才按在地上摩擦,赢了足足53分。这分数,放小学生队都算欺负人了吧?哈利伯顿砍下29分,9人得分上双,看得出来,步行者是真没手软。
可奇才那边呢?全队挣扎,普尔空有虚名,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家篮筐被对方当成投币机。赢球当然值得吹,但这场球让人觉得不对劲的地方,恰恰是这巨大的分差。竞技体育,菜是原罪,输了活该。可输成这样,就有点超出“菜”的范畴了,更像是实力之外的某种“摆烂”。
说摆烂,可能有人觉得刺耳。毕竟,哪个球员不想赢?哪个教练不想保住饭碗?但咱们得承认,NBA也是个生意场。奇才这赛季的战绩,用“惨不忍睹”来形容都算客气了。
重建,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问题来了,重建怎么建?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输球,尽可能地输球。为啥?因为输球能提高选秀顺位,有机会选中更有潜力的年轻球员,为未来打基础。
这个逻辑,听起来好像也没啥毛病。但魔鬼就藏在细节里。为了未来,就可以牺牲现在吗?球员的职业生涯就那么几年,谁愿意年年当陪跑?球迷花钱买票,难道就是为了看自家球队被血洗?
管理层一句“为了未来”,就能掩盖所有问题吗?这就涉及到三个层面。球员层面,他们可能无奈,可能不满,但合同在身,还得硬着头皮打。教练层面,战术再精妙,也架不住球员心思各异。管理层层面,他们手握大权,规划着球队的未来,却可能忽略了当下。
当然,也有人会说,职业体育就是这么残酷。成王败寇,谁让你技不如人?这话听起来有道理,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点对球员的尊重,少了点对球迷的交代,也少了点对体育精神的敬畏。奇才的现状,其实是NBA很多小球会的缩影。
他们没有大市场,没有超级球星,只能靠选秀和培养来慢慢积累。但这个过程,往往漫长而痛苦,充满不确定性。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实力差距”时,是否忽略了“摆烂文化”对球员心态的影响?仅这一个数字,53分,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它不仅仅是一场比赛的失利,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的崩塌。
说到底,竞技体育的魅力在于拼搏和挑战。你可以输,但不能输得毫无斗志。你可以重建,但不能把球迷当猴耍。毕竟,篮球不是一个人的游戏,而是一群人的梦想。这个梦想,不应该被冰冷的算计所玷污。也许,奇才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战术和阵容,更是对篮球这项运动的初心。找回对胜利的渴望,找回对球迷的尊重,才能真正走出困境,迎来属于自己的未来。而不仅仅是靠着摆烂,空想一个虚无缥缈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