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庭教育越来越盛行的当下,有一种声音特别受一部分父母喜欢——
“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包含其中的论调包括但不限于:仪式感,能让孩子形成正面的价值观;仪式感,能给孩子传递更多的爱和安全感;仪式感,能让孩子对生活多一重敬畏。
然后对应每个小标题举几个例子,最终来个总结陈词——仪式感的意义,就在于用庄重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特殊时刻。
从近两年流行的“生活需要仪式感”到如今“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仿佛仪式感成了生活的必需品,没有仪式感的生活就是低级的错误的,甚至不配好好生活。
为了论证“仪式感究竟有多重要”,一度搬出了林徽因每次作诗之前,必要一盏茶,一把琴,一本线装书,唯有此意境,才配得上人间四月天。
于是更加坚定了“人生一世,必须精致”。
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伪精致男女拼了命地追求生活的仪式感时,如今又出现了另一种受到越来越多人追捧的新论调——层次越低的人,越追求仪式感。
就像农村人以前一直渴望能够像城里人一样,天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没想到,如今的城市里却吃腻了大鱼大肉,又开始驱车跑到乡村挖野菜吃荞面馒头一样,仪式感的流行也是紧随潮流。
他们想要把生活过得精致,就需要处处仪式感。
可是,就像伪精致男女一样,刚发工资买这买那,胡吃海喝,享受高级生活之后,接下来的到发下个月工资之前又开始借呗花呗解决温饱的日子。
你把生活的1%装点得那么好看,然后呢?99%的日子,却又不得不得过且过。
对不起,你那不是有仪式感,你只是作!
有人把滤镜下的幻象,当成了生活本身。当仪式本身已经耗光了所有的心力,内心其实早已空无一物。
就像叔本华说的,人之所以活得苦闷,一是物质匮乏,二是精神空虚。
当某一阶层的人需要你们的时候,就鼓吹仪式感,当他们开始享受另一种奢华的时候,又穷尽辞藻贬损仪式感。
鼓吹生活需要仪式感,其实就是在贩卖焦虑和制造贫富人群之间的仇恨。仿佛贩卖焦虑的年代,没有仪式感的生活连呼吸都是错的。以前鼓动做什么都要仪式感,现在又说追求仪式感的人层次低。
那么,到底什么是仪式感?仪式感究竟有多重要?我们还要不要仪式感?
知乎上有一个高赞话题:“为什么有些人需要仪式感?”
回答:人生于世,就像在一条漫长的暗黑河流里漂泊。而所谓的仪式感,大概就是人类于这河流上建造的闪烁的小灯塔。靠这些灯塔,我们才能标定我们的存在。
网友“小缸和阿灿”接梗回复:
每个人每个时间段对于仪式感的定义都不同:我觉得广义上来说,仪式感就是花心思把日常的事情变成不日常而产生的一种神圣感。狭义上来说,仪式感就是花心思让自己开心的一种感觉。
举例说明:
比如我每天做菜,那做菜就只是我的一个日常而已,但是有一天,我想要边唱rap边做菜,甚至给自己背后挂条横幅再做菜,那这种感觉就很微妙了,因为我给日常生活加了一些浪漫的小心思,加了一些艺术情调,而情调是远离我的日常生活的,加上之后是让我开心的,这就让我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仪式感。
那如果是一个爱做菜的rap歌手呢?边唱rap边做菜对他来说根本就算不上是仪式感,而是他的日常生活,一个rap歌手做菜想拥有仪式感的话,就得再增添一些他日常生活中没有的元素,比如穿着太极服做菜,比如劈叉做菜。
所以,生活中为什么要有仪式感?
其实并没有什么高尚的理由,只是觉得单调的生活容易枯燥,日常的循环容易无聊。只是想选择每天开心一些。
而在知乎上也有一个相反的提问:“为什么有些人不需要仪式感?”
有人留言:有意义的东西才需要仪式。
可是,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呢?
《士兵突击》中的经典台词说:“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有意义。”
如果刻意地去追求什么都要有意义,那么我们就真的变成了生活的奴隶,而不是生活的主人。
其实,我们喜欢或者讨厌仪式感,只是喜欢仪式感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敬畏感,讨厌的只是追求仪式感的人追求出的那种优越感罢了。
我不否认仪式感,只是当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直播卖货,把平台变成微商展示台的时候,那些鼓吹生活需要仪式感的人,他们只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后你才发现几乎所有鼓吹仪式感的商家和文章都是在吸引你花钱买买买,最后掏空你的口袋,还以为你占了多大便宜。
羿云天,郑州市作协会员,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自闭症疗育师,自媒体主编。原名徐亨福,生于兰州,现居郑州。专注婚姻家庭、时事热点、影视评论原创作者。不随波逐流,有料有态度,更有温度。
仪式感就是表面文章,我很喜欢实用的东西
因为很难才需要仪式感,一朵花,一顿在一起的晚饭,早上出门说的话,一份小礼物,不在乎那个时间点去做,但是能改变一天的心情,不开心也是一天,开心也是一天[呲牙笑]。
我一直很讨厌仪式感三个字,好像有点任务式的意思。用心,抵过一切仪式。
别浪费,惜福
什么都不要太过走极端
对,就像抖音视频或者有些自媒体的文章好多都是毒鸡汤,看的多就想吐!
其实 有了实力 仪式感才有作用[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