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天前,特朗普挥下的关税大棒,如今打到了谁的脚上?
3月17日,中澳签署的15年供气协议,让白宫精心策划的“能源勒索”彻底破局,这场由关税引发的能源博弈,为何让美国赔了夫人又折兵?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带着“美国优先2.0”这一熟悉又强硬的口号,再度踏入白宫,开启他的第二届总统任期。
这消息一传出,全球各界都绷紧了神经,毕竟大家都还记得他第一任期内那些激进的政策。
果不其然,上任才一个月,在2月,特朗普就急不可耐地挥起了关税大棒,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

这还不算完,到了3月3日,他又借口“芬太尼危机”,宣布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再次加码10%关税。
他这如意算盘打得很响,妄图凭借这“关税大棒”,在贸易谈判中把中国拿捏得死死的,迫使中国在各项条款上让步,从而重新制定一套对美国极为有利的贸易规则。
回顾特朗普的第一任期,他就多次运用这种关税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时,他对加拿大的木材加征关税,一番操作之下,加拿大最终不得不增加边境军费开支;对墨西哥的汽车也加征关税,墨西哥无奈之下,只能派出军队镇压移民。

在他看来,这种用关税施压的方式屡试不爽。
但这次,他可是大错特错了,他严重低估了中国的实力和决心。
中国可不是加拿大墨西哥,面对美国的无理挑衅,绝不会轻易妥协。
就在美国宣布加税不久,2月10日,中国商务部迅速做出反应,当天就郑重宣布反制措施:对美国的液化天然气(LNG)加征15%关税。

这一消息瞬间在全球能源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美国如今可是全球最大的LNG出口国,而中国,作为美国LNG的第五大买家,每年从美国进口LNG的金额超过170亿元。
特朗普本以为抓住了中国在能源进口上的“咽喉”,能借此让中国乖乖就范,却万万没有想到,这一自以为是的重拳,最终反而砸开了自己能源产业的“命门”。

彭博社3月18日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40天未进口美国LNG,上一次如此长时间“断供”还要追溯到2023年俄乌冲突初期。
更狠的是,中国买家将原本运往国内的美国LNG转售给欧洲,每船净赚超2000万美元。
这场“能源游击战”让美国企业叫苦不迭。

美国能源信息署估算,失去中国市场后,美企每年损失至少15亿美元。
雪上加霜的是,特朗普政府此前为讨好环保选民,无限期暂停LNG出口项目审批,导致新建产能全部停滞。
当澳大利亚、卡塔尔趁机抢占中国市场时,美国LNG船只能在公海上“流浪”。
“我们被自己的政策困住了。”美国液化天然气中心负责人在国会听证会上直言。

他这话一点不假,中国在能源进口上,可不是没别的选择。
就说俄罗斯的管道气,源源不断输过来;中亚的现货资源,也在填补空缺。
中国在能源供应上,早就做好了多元化布局,才不怕美国这一套能源施压呢。
这一系列情况,也给美国敲响了警钟,贸易保护主义的路,真的走不通,到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

3月17日,澳大利亚伍德赛德能源的公告让美国彻底慌了神:这家企业与中国华润燃气签署15年协议,从2027年起每年供应60万吨LNG。
这是中澳自2020年贸易争端以来首份长期能源合约,更是对美国“能源封锁”的直接打脸。
为什么选澳大利亚?答案藏在数据里:澳洲LNG价格比美国低8%,运输时间短5天,且无地缘政治风险。

更关键的是,中澳关系已走出低谷——2024年两国贸易额回升至2000亿美元,农业、矿产等领域合作回暖,为能源谈判铺路。
“这不是简单的商业行为。”中国能源专家指出,“澳大利亚的LNG填补了美国留下的缺口,更标志着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的成功。特朗普想靠能源施压,反而逼着我们找到了更稳定的合作伙伴。”

就在中澳签约同一天,北京传来另一个消息:中英签署《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谅解备忘录》,聚焦海上风电、氢能等领域。
英国能源大臣米利班德直言:“中国的技术和经验,是英国实现净零目标的关键。”
这刺痛了美国的神经。
特朗普上任后,曾试图拉拢欧洲组成“反华能源联盟”,甚至撇开欧盟与俄罗斯私下谈判。

但英国的选择证明,欧洲不愿为美国的单边主义买单。
“特朗普把盟友当棋子,我们不得不为自己打算。”一位欧盟官员私下表示。
英国的“反水”只是缩影。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两月,中国与欧盟LNG贸易量同比激增35%,德国、荷兰等国纷纷与中国签订长期协议。
曾经铁板一块的“跨大西洋联盟”,在能源利益面前分崩离析。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引发了一系列惊涛骇浪般的连锁反应。
美国智库经测算得出,对华加税使得美国家庭年均要多掏出830美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走进美国的超市,就能直观感受到影响,那些来自中国的商品,价格标签齐刷刷地往上蹿。
原本实惠的中国制造,如今变得昂贵,就连特朗普的支持者们也坐不住了,纷纷抱怨“关税账单比想象中贵太多”,普通民众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成本在不断攀升,通胀的压力如影随形。
制造业回流本是特朗普心心念念的目标,可他这高关税政策却成了最大阻碍。

福特、通用等汽车巨头,原本计划在美国本土新建工厂,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然而,高关税使得原材料成本大幅推高,企业的生产成本直线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车企不得不无奈地推迟在美建厂计划。
全美制造商协会主席更是发出警告:“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供应链,而不是充满政治算计的关税。”
高关税不仅没能助力制造业回流,反而让企业们望而却步,阻碍了美国制造业的发展。
在国际舞台上,美国也因特朗普的关税政策颜面尽失。

世界贸易组织(WTO)裁定美国的关税行为“违反多边规则”,这一裁定犹如一记重锤,让美国在国际贸易规则体系中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更糟糕的是,全球32个经济体联名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就连美国的盟友们也不再沉默,直言“特朗普让美国沦为了国际贸易体系的破坏者”。
曾经以规则制定者自居的美国,如今却被视为规则的破坏者,国际信用破产,在全球贸易格局中愈发孤立,其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也随之急剧下降。

40天的关税对峙,让世界看清了一个真相:单边主义的大棒终究敌不过合作共赢的正道。
当美国沉迷于“美国优先”的零和游戏时,中国正以开放姿态重构全球能源格局。
中澳大单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它宣告着任何试图用经济胁迫达成政治目的的行径,终将被市场的选择击败。正如中国古话所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谁在筑墙,谁在搭桥,历史自会给出答案。
参考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