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红军在长征中掉队,躲地窖半年生下儿子,军阀刘湘闻讯疯狂搜捕

宏阿易聊影娱 2024-08-31 09:40:45

你绝对想不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位年轻的红军女战士,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竟然在地窖里藏了半年,还生下了一个儿子!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位女战士最终成功摆脱了敌人的魔爪,并和自己的孩子团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尘封的历史,去感受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爱恨情仇。

燃烧的青春:一位“扩红模范”的诞生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李桂红,1911年出生在江西寻乌一个穷苦人家。不满4岁,父亲就撒手人寰,可怜的桂红被母亲卖给一户人家当童养媳,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年幼的她只能在繁重的劳作和无尽的责骂中默默忍受,憧憬着自由的阳光。

她小小年纪就要洗衣做饭,还要伺候比自己大几岁的“未婚夫”,稍有不慎就会招来一顿毒打。桂红无数次在梦中哭醒,渴望能像一只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

17岁那年,红军解放了寻乌县城,桂红第一次听到了朱德总司令慷慨激昂的演讲,她深受鼓舞,仿佛看到了新生活的曙光。

她毅然决定加入红军,投身革命的洪流,去争取属于自己和所有穷苦人的解放。

参军后,桂红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她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认真学习革命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她还主动要求参加红军组织的各种宣传活动,用自己亲身经历,向群众宣传红军的政策,揭露地主老财的罪恶行径。

桂红巾帼不让须眉,很快就在革命队伍中崭露头角。她积极参加各种战斗和宣传工作,表现出极高的政治热情和军事才能。

21岁时,她已经担任了会昌县麻州区委书记、红军“扩红”突击队队长,还获得了“扩红模范”的称号,甚至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在“扩红”工作中,桂红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宣传红军的宗旨,号召广大贫苦青年踊跃参军,为打倒土豪劣绅,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社会而奋斗。

红军长征开始后,桂红与红军纵队政委余泽鸿结为夫妻,两人并肩作战,相互扶持,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战地恋歌。

长征路上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但桂红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她和其他女战士们一起,高喊着“不掉队,不带花,不当俘虏,不得八块钱”的口号,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翻越了雪山,走过了草地,为长征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她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一起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一起战胜饥饿、寒冷和疾病的折磨,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生死逃亡:地窖里的艰难抉择

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云南扎西,中央决定组建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继续在南方坚持斗争。此时,桂红已经怀有身孕,但她依然坚持要和战友们一起战斗。

中央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决定让她和红军纵队总支书记阚思颖一起,在中共梅硐区委的保护下,暂时隐藏在四川长宁梅硐山区。

虽然心中充满了对革命胜利的渴望,但桂红明白,为了腹中的孩子,为了将来能够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她必须服从组织的安排,暂时离开战斗的队伍。

然而,桂红和思颖的隐蔽生活并不平静,蒋介石得知红军在川南的活动后,调集了十多万大军,对这支只有一千多人的红军川南纵队展开了疯狂的“三省会剿”。

为了瓦解红军的斗志,四川军阀刘湘更是使出了阴险的招数,他一边密令宜宾、泸州专员对红军干部进行招降,一边又派人四处搜捕红军的踪迹。敌人张贴告示,悬赏捉拿红军干部,并散布谣言,企图离间红军和当地群众的关系。

9月13日,红军纵队司令员王逸涛的妻子不幸被捕,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她被迫选择了投降。王逸涛得知妻子投降的消息后,悲痛欲绝,最终也选择了向敌人屈服。

蒋介石得知王逸涛投降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立即宣布将川南红军改称为“余泽鸿匪部”,并任命王逸涛为川南招抚特派员,组建“特别行动队”四处搜捕红军。

消息传到桂红和思颖耳中,她们明白,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上级叛变的消息,让桂红和思颖感到无比的愤怒和痛心,她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决心与敌人斗争到底。

人间真情:梅硐人民的爱心庇护

面对敌人步步紧逼的搜捕,桂红和思颖在梅硐人民的掩护下,开始了她们惊心动魄的逃亡生涯。

她们最初隐藏在“李树湾”山上,后来又转移到“坳田坡”贫苦农民“黄萝筐”家中,靠编竹筐维持生计。

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她们甚至藏身于“黄萝筐”家的地窖里,用柴灰和粪水掩盖自己的踪迹。

地窖里阴暗潮湿,空气污浊,桂红和思颖只能蜷缩在里面,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但她们没有一句怨言,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神,互相鼓励,互相安慰。

有一次,敌人突然包围了“黄萝筐”家,就在他们准备搜查地窖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地震,敌人吓得魂飞魄散,仓皇逃走,桂红和思颖也因此逃过一劫。也许冥冥之中,真的有马克思前辈在天之灵在庇佑着她们。

当晚,梅硐区委书记邓楷就将她们转移到了松林山上的岩腔里,白天躲藏,晚上住在老乡家,就这样过了几个月提心吊胆的日子。

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她们经常要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有时候甚至一整天都吃不上饭,只能靠野菜野果充饥。

然而,叛徒的出卖,让桂红和思颖的处境再次变得危险起来。叛徒得知桂红怀孕、思颖裹脚的消息后,加紧了搜捕的力度。

此时,桂红的预产期越来越近,已经无法继续在山上躲藏。 敌人加大了搜山的力度,到处张贴告示,悬赏捉拿桂红和思颖,并威胁当地群众,如果谁敢窝藏红军,格杀勿论。

为了保护桂红母子的安全,梅硐区委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冒险将桂红转移到余泽鸿家中。余泽鸿家位于“大窝沱”,周围环境复杂,便于隐藏,而且家中已经有红军安插的人员,可以随时掌握敌情。

为了掩人耳目,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桂红为“高脚四娘”,并纷纷剪成短发,以混淆敌人的视线。 梅硐人民冒着生命危险,为桂红和思颖提供食物和住所,帮助她们躲避敌人的搜捕。

梅硐区委还通过地下党员王树三在山上设立了哨棚,以便及时传递敌情。就这样,在梅硐人民的精心呵护下,桂红终于在1935年年底,在余泽鸿家夹墙内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

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群众们偷偷地将孩子送出,由胡治国夫妇抚养。孩子是革命的希望,梅硐人民用他们的善良和勇敢,为革命的火种延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孩子的哭声,胡治国夫妇将孩子带到山上,用羊奶喂养,孩子就这样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地活了下来。

胜利会师:母子终获团圆

1936年1月初,在两名梅硐游击队员的护送下,桂红和思颖离开了梅硐,踏上了寻找部队的路程。

这一路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但她们始终没有放弃希望,最终在1937年9月,桂红流浪到重庆街头时,被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接应,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

她们一边乞讨,一边打听红军的消息,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革命队伍。

1938年元旦,周恩来副主席在汉口设宴招待新四军领导人,席间,他深情地讲述了李桂红的故事,赞扬了她不畏艰险、忠于革命的崇高精神。

多年后,桂红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儿子,母子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李桂红的故事,只是红军长征路上千千万万个感人故事中的一个缩影。

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鱼水深情。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参考资料:

中红网

百度百科:李桂红

5 阅读:881

宏阿易聊影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