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路透社》报道,美军印太司令部宣布,于2024年4月驻扎在菲吕宋岛拉瓦格机场的“堤丰”中程导弹系统已转移至该岛的另一个位置。然而,这一行动并不预示美国将长期在菲律宾部署该系统。菲律宾方面提出了条件,指出若中国能终止在南海区域的“挑衅行动”,菲律宾将负责将该系统归还给美国。关于“堤丰”导弹系统的效能表现如何?为什么美国军方需要迁移“堤丰”导弹系统的位置?菲律宾将南海争端与“堤丰”导弹议题相联系的目的何在?中国应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呢?
从技术战术视角考量,“堤丰”导弹系统具备搭载多样武器的能力,如“战斧”巡航导弹等,并能实现数千公里的远程打击,确立了其作为美军中远程精确打击主力的地位。针对菲律宾引进“堤丰”导弹系统的举措,中国以及周边国家均表达了反对或疑虑的态度。菲律宾方面曾多次对此事进行辩解,保证只是“暂时安置”,在完成相应的军事演练后即会撤离。然而,菲律宾屡次背弃诺言,转变立场,声称有意采购“中程导弹”系统以增强其防御力量,并将南海争端与所谓的“堤丰”中程导弹问题相提并论。这种行为既显得荒诞不经,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从战略角度来看,"堤丰"系统作为一项极其关键的军事设备,在被配置至菲律宾吕宋岛北部之后,其影响力已经延伸至威胁东亚地区的战略腹地,能够对东亚诸国的众多重要城市构成打击,尤其是对中国东南沿海乃至内陆某些区域构成了显著的潜在威胁。审视美菲双边关系,双方的军事合作呈现出持续强化的趋势,特别是在2022年小马科斯政府掌政之后,菲律宾不仅为美国在南海地区的行动提供了便利,而且两国防务间的纽带更加紧密。在2023年的"肩并肩-2023"军事演习中,美军派遣了第一个多域作战特遣队火力营中的“海玛斯”连队参与演练。
若仅以"海玛斯"连驻扎于菲律宾限制其火力主要针对巴士海峡、民都洛海峡及巴拉巴克海峡而言,一旦"堤丰"导弹在吕宋岛上部署,则象征着美军打击能力已延伸至东亚大陆的核心区域。这亦表明,菲律宾已将其自身与美国紧密相连,甘愿成为美国"印太战略"的先锋。目前,美国军队已将“堤丰”导弹从吕宋岛北部的拉瓦格国际机场迁移至该岛的另一处位置,两地相距约200公里。这种移动与配置,一方面旨在评估“堤丰”导弹系统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则彰显美国承诺持续支持菲律宾,不受政权更迭影响,同时展示其介入南海地区安全事务的能力。
近期,美国新任国务卿鲁比奥与菲律宾外交部长马纳罗进行了电话交谈,重申了美国对菲律宾的“防卫承诺”,并过度渲染所谓“中国威胁”,此举旨在为美军在南海地区增兵提供正当理由,同时煽动菲律宾对中国采取更强硬姿态,以期迫使中国在南海、台湾海峡及贸易领域做出让步。菲律宾采取了一种倚强凌弱的姿态,企图使南海争端变得更加复杂、国际化和军事化,甚至将南海问题与所谓的“堤丰”导弹问题相提并论,其动机包括但不限于加剧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的南海争议,以此来转移国内的社会矛盾,并借助配合美国的军事部署策略,甘愿成为外部大国遏制中国的棋子,以此谋求获得外部援助及所谓的安全保障。
目前,菲律宾正处于一场围绕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弹劾案的中期选举的起始阶段。此次选举不仅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总统选举的走向,更是杜特尔特及其家族与马科斯家族政治命运的关键一役。鉴于两大阵营间的冲突持续升级,小马科斯领导下的政府持续在南海争端中采取强硬立场,旨在借此转移国内的矛盾焦点与政治压力,进而获取民众的认同与支持。从外部因素审视,美国确乎是南海争端不断升级的幕后策动者。小马科斯政权试图通过倚仗域外国家的援助,在南海地区谋求不正当的权益与安全保障,然而,这不过是菲律宾一方的主观臆想。
正如观察家所指出,特朗普对菲律宾所作的安全保障承诺,与拜登政府先前对泽连斯基政府所做的承诺惊人地相似。然而,乌克兰的战乱与民不聊生的惨状已昭示,若南海发生争端,美国断无可能为菲律宾挺身而出。针对美国与菲律宾的联合挑衅行动,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张晓刚明确表达了我方的坚定立场,即对美国在菲律宾部署中程导弹一事,中国已多次公开表示坚决反对。菲律宾政府公然将南海争端与“堤丰”导弹议题相捆绑,将其国家的安全、民众福祉以及区域和平与稳定视为交换的工具,此举不仅荒诞不经,而且极其具有风险性。
中国国防部门亦敦促菲律宾方面恪守先前的公开承诺,迅速移除相关系统,并尽快重返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问题的正轨。相应地,中国将坚持采取适当举措,坚决应对侵权挑衅活动,稳固捍卫自身的领土主权以及海洋权益。不容置疑的是,倘若菲律宾持续讨好美国,进而触及中国的红线,势必将遭受严厉反制,沦为大国战略棋局中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