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1.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2022年发表《Lecanemab in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阿尔茨海默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阿尔茨海默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修订版)》。
老年痴呆,到底有多可怕?不少人一听这个词,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忘记钥匙放哪了”“叫不出孩子的名字”这些场景。
但真正经历过的家庭才知道,那不是“痴呆”,那是一个人慢慢消失的过程,是一个家庭完整记忆的崩塌。

阿尔茨海默病,带走了记忆,更像是在人生的尾声里,悄悄拉下了一层黑幕。
过去,我们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停留在“无药可治”,顶多就是吃点药延缓一下,心理上稍微有点安慰。
但这一次不一样了。真正引起热议的,是4月即将在温州开打的那种新疗法——每月注射一次,据称能延缓3年的病程。
这不是简单的延缓,而是让患者和家人多了三年清晰、稳定的相处时间,在医学界,这已经是质的飞跃。
阿尔茨海默病其实并不是某一天突然“傻掉了”,它更像是慢性溺水。最早的症状,很多人都忽略了,比如:反复提问同一件事、常常找不到熟悉的路线、忘记刚刚见过的人名字。

这些被误以为是“年纪大了正常”,实际上是大脑里的β-淀粉样蛋白正在逐步积累,像垃圾一样堆着,把神经细胞一个个“堵死”。
而这次引起轰动的新疗法,叫做“仑卡奈单抗”(lecanemab),它是一种抗体类药物,能够直接靶向清除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这就像是“精准扫垃圾”,不是广撒网,而是专门找赃物下手。
这个疗法不是止痛药,而是“治本”的尝试。
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研究,是2022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那项临床试验。
试验对象是1795位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结果显示,使用仑卡奈单抗18个月后,病情平均延缓了27%。这27%,在冷冰冰的数据之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本来一年要忘记孙子的名字,现在可能三年后还能记得。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可能是最后的拥抱,也是最后的尊严。
这不是“神药”,它并不能让人“逆转”痴呆,也不是适合所有人。它的使用有严格的限制:只适用于确诊为轻度认知障碍或早期阿尔茨海默病,并且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确实异常积聚的患者。
换句话说,如果已经进入中晚期,它就帮不上太多了。
这也是阿尔茨海默病最隐蔽、最残酷的地方——早期几乎没有人能察觉,等到想治疗时,往往已经太晚。
在中国,每年新增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超过30万,总数突破1000万。

每一个患者背后,是至少3个家庭成员的全职照护压力。记忆的崩塌,带来的是生活秩序的破碎、经济的重压以及情感上的撕裂。
有人说,照顾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就像是在按下暂停键的生活里,日日做着重复、无望而必要的努力。
这不只是一种疾病,更是一场家庭的灾难。
而现在,这种每月注射一次的疗法,等于给了家庭一张“缓刑令”。
温州作为国内首批应用该疗法的城市之一,其实也是一个信号——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开始从“无可奈何”走向“有的可为”。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群中,5%的人群患有阿尔茨海默病。

这个数字随着人口老龄化还在迅速增长,预计到2050年将突破4000万人。
医学研究从来不是“立竿见影”,而是一步一步地逼近真相。就像仑卡奈单抗的研发过程,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了。
它是由美国生物技术公司Biogen与日本制药巨头卫材(Eisai)联合开发,多年来经历三轮大规模临床试验,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才逐渐被证实。
它也存在副作用。
部分患者在注射后会出现脑部水肿(ARIA),表现为头痛、恶心,甚至癫痫发作。所以在用药前必须进行基因检测(APOE ε4基因),以评估风险。
这不是一针就了事的简单操作,而是一个系统的医学决策。

我们在门诊也见过一些“误诊”的案例。
有位60岁的女性,因为情绪低落、注意力下降被误诊为抑郁症,吃了半年抗抑郁药无效,才发现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表现。这种“假抑郁”是常见的早期症状,医学上称为“假性痴呆”。
提前识别变得极其重要。
很多人问:“我该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早期了?”一个简单的测试方法是“画钟试验”:让患者画一个圆形的钟,并标上数字,再让他在钟面上画出“10点10分”的时间。如果画得混乱、数字错位、指针方向错误,说明空间感和执行功能已经受损。
这种测试虽然简单,却在很多早筛中有着惊人的准确率。
预防阿尔茨海默病,不是从60岁开始做起,而是从40岁、甚至30岁就要开始布局。

研究发现,影响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最大风险因素之一是“脑部慢性炎症”,而这种炎症往往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长期失眠、抑郁等,都是潜在的“助推器”。
真正能做的预防措施,不是盲目吃保健品,也不是一味补脑,而是从以下几点做起:
1. 控制血糖血压: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高出2倍以上。
2. 规律作息,防止睡眠障碍:深度睡眠能帮助大脑清除β-淀粉样蛋白。

3. 坚持中等强度运动:每周150分钟的快走、游泳或骑车,有助于大脑供氧。
4. 保持社交和学习:每周参加一次学习活动,比如学新语言、打牌、唱歌,能显著降低痴呆风险。
5. 饮食结构调整:多食用地中海饮食,如橄榄油、坚果、鱼类、绿叶蔬菜,少吃高糖高脂食物。
很多人以为老年痴呆是“年龄注定”,但真相是,生活方式可以决定大脑的命运。
一个人从年轻时就开始“投资大脑健康”,晚年就能少付出一点代价。

我们也该打破“痴呆就是迟钝”的误区。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早期依然保留很多情感和判断能力,他们能感受到爱、羞耻、关心和被忽视。他们不是“空壳”,而是被困在记忆迷雾中的人。
我们不是在照顾一个“病人”,而是在守护一个仍然有尊严的个体。
每一次进步,都是一颗种子,埋在今天的土壤里,长出未来希望的芽。
我们有知识、有工具、有行动力,能为那些逐渐模糊的脸,留下一点清晰的光。

最重要的,是让更多人知道,阿尔茨海默病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可以干预的过程。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