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在慈善会上高调捐出20亿,还将千万现金堆成山,甚至直言在死后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就在大家以为他要做些什么时却突然消失。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在大家心中的形象也开始下降,又因为之前的“冰桶挑战”作假等一系列事情,从当初的“中国首善”沦落到了“中国首骗”。
那么陈光标为何会突然消失?如今的他又过的如何?
陈光标的成长之路陈光标出生于江苏的一个贫困小乡村,她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一家7口人全靠种地来养活,在陈光标4岁的时候,村庄遇到了极端天气,气温急速下降农作物都被冻死了,整个村庄都陷入了饥饿当中。
他的其中一个哥哥和姐姐因为贫困吃不上饭,先后饿死了,这也让小时候的陈国标对饥饿更加的恐惧,这也使得陈国标从小就下定决心要靠自己来改变命运,一定要摆脱贫困的命运。
为了生存10岁的陈国标就开始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还在上小学的陈光标利用中午放学的时间,用两只小木桶从二三十米的井里取水,再用扁担挑到离家近的镇上去卖,1分钱随便喝每天可以赚两三毛。
在那时候赚两三毛就已经很不错了,有了这些钱在开学时不仅可以买下书本,还能帮助其他学生,在小学时的陈国标就非常的乐于助人,尽管自己的生活已经很困难,但还是不忘帮助别人。
在开学后交完书本的费用1.8元后,听说邻居家的小孩没钱买书本,就用自己挑水的钱帮他把书本费的费用给交了,在他看来如果有能力去帮助别人,就一定要帮钱肯定要花出去,但是这样花对他来说更加的有意义。
在13岁暑假的时候,陈光标又想到一个赚钱的好法子,因为暑假天气热,他就想着可以卖冰棍来赚钱,于是说动就动,他每天骑自行车十几公里去卖冰棍,后又把卖冰棍挣的钱用到了贩卖粮食上。
最终他从一开始骑着自行车卖粮到最后已经开上了拖拉机,也从一开始每天赚5、6元到了后面每天能挣到300多块,成为了乡里面的第一个“万元户”,陈光标也正是从这样的环境出一步一步的走出去,一点一点的累积出的经验。
而在挣钱的同时陈光标也未放弃自己的学业,他始终认为只有学习才能拥有更好的前程,因此在学习上他更加的用心和刻苦,最后他也没有辜负自己的良苦用心,顺利的考入了南京中医药大学。
在上学的期间他也没有禁锢于完成自己的学业,而是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把他运用到实际当中,在各种的实验中他成功的改造出了一种新型的耳穴疾病探测仪,这个创新也让他拿到了进入大学后的第一桶金,在拿到这笔资金后他依然保持帮助别人的良好习惯,他用这笔钱资助了一位白血病患者。
毕业之后的他被分配到了母校的附属医院上班,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很好的工作了,有许多的人都为找寻稳定的工作而努力,但他在看到工资待遇后,还是决定辞职,选择自己去创业,许多的人对于他的决定都十分不看好。
但他之后的成就也狠狠的打了那些不看好他的人,他根据在医院工作学到的知识,开始接触高科技医疗机械行业,并发现了这当中的商机,凭借着他的商业头脑,他很快便在这个行业站稳了脚跟。
随着资金的积累,陈光标开始涉及更多的领域,而在一次偶然机会,他对循环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在开始在这个领域发展,2000年他组建了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
不过陈光标真正吸引人的不是他在事业方面的成就,而是他在慈善方面做出的贡献,他老家的发展依旧很贫困,能上学的孩子更是少的可怜,所以他在挣钱之后,先后在老家建立了6所希望小学,学校产生的一切费用都由他来承担。
后面他的老家又遭遇了一次危机,一场洪水导致他的老家损伤严重,许多村民无处安家,陈光标在了解后,毅然决然拿出积蓄来拯救自己的老家,他组织村民一起修复水坝,最终和村民一起扛过了这场灾难。
在2003年非典期间,他捐赠了800台远红温度检测仪和200万元现金,他的这个行为也获得了许多的赞赏。
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他也是首当其冲,组织了一支救援队奔赴灾区,他本人也是亲自投入当中,救出200多人,这个行为也让他获得了许多人的赞赏更是让他的名字被更多的人听到。
经过了这个事件有人对他捐款行为做了统计,他累计捐款的金额竟然超过了20亿,他在慈善方面做出的贡献也让他被授予了“中国首善”的称号,更是在2010年时宣布死后要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截至2010年陈光标拥有总资产约50亿人民币)。
人设的崩塌随着慈善事业更进一步的发展,陈光标更是在慈善方面一发不可收拾,他开始高调的参加更各种慈善活动,甚至他还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陈环境”和“陈环保”,而随着名声越来越大,他的行为也被更多的人关注。
在2014年,陈光标为了支持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用16吨的人民币搭建了一座钱山,这个行为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更是有不少人认为他只是为了炒作自己不是真正为人民做慈善。
更被大家认为是人设崩塌还有另一件事,陈光标参加了一个冰桶挑战,希望能够提高大家对于渐冻症患者的关注,可惜没过多久就被大家发现他的行为存在造假,冰桶中的水是50度的热水。
尽管他确实在慈善方面做出了许多的贡献但他的这一行为也让大家对他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有一部人认为做慈善就应该是无私的不应该掺杂一些个人的私立,而面对这些质疑声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结语之后的他也依旧坚持他的慈善事业,而与之前不同的是如今的他在做公益时已经不再大张旗鼓而是默默的奉献。
如今他的消息也很少有人报道了,只是偶尔会有他的照片流传出来,如今的他已经把事业全权交给儿子,他自己则是回到乡下和父母一起生活,而他的故事也激励了许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