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拜将后向刘邦献计,期间说了句话,埋下了日后惨死的导火索

王末乏 2022-07-15 21:22:48

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汉初三杰之韩信被吕后和萧何合谋,以谋反之罪设计而杀。

当年萧何向刘邦三荐韩信而定山河,岂知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那么,手握几十万大军,用兵如神的韩信真是被萧何和吕后用毒计谋害的么?那你就太天真了。

逐浪于历史长河,所有的成与败,无一例外都是由一朵朵沉浮的浪花,跌宕推演而成。

回顾刘邦平天下的这一路,韩信从最初的被重用,到被小心提防,然后开始被怀疑,直到最后惹起了汉高帝的杀心,刘邦杀韩信实乃必然结局,而吕后和萧何仅仅是充当了刽子手而已。

韩信临死,悔恨当初没有听蒯彻的话,自己英勇一世,最后却被吕后这个女人所暗算,真是天命,因此他高喊一句“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蒯彻是谁,他给韩信献了什么计策?韩信为何当时没听?这一句话又为何会让汉高帝深感恐惧?

韩信志在“王”而刘邦志在天下

刘邦出身平民,没读过什么书,也不事劳作,尚武力,喜欢结交三教九流,早早就透彻地了解这个世界,也更懂得人性。

韩信虽然也出身贫民,可受胯下之辱,但其韬略和才华全部都集中在了军事方面,在政治格局和谋略上与刘邦不可同日而语。

韩信助刘邦打下了大汉的半壁江山,其盖世之功刘邦还是承认的,也是欣赏的,但这并不代表会信任。

韩信拜将之后,第一次见到刘邦。刘邦问他有何计策献上,韩信说了一段话,其中有这么一句:“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事实上,从韩信以后的经历来看,这句话已经为他埋下了惨死的导火索。王夫之就曾评论这句话说:“为人主者可有是心,而臣子且不可有是语”《读通鉴论·卷二》。

这正如同职场一样,有的人,自觉受到老板赏识就得意忘形,殊不知老板可以礼贤下士把你当朋友,但如果你真的也把老板当成朋友,那你就离死不远了。

韩信此言本是实话,并无过错,而错就错在其没有意识到说者和听者所处的不同位置,说者或许无心,听者却相当的明白。

刘邦的御臣之术是古代帝王中的佼佼者,他信任韩信的军事才能,屡屡委以重任。

却在韩信取胜之后,又担心韩信势力太大,有脱离掌控之危,于是先后两次调走韩信的主力精兵。

第一次韩信奇袭擒魏,准备进攻赵、燕的时候。

刘邦削兵这事办的也是毫不掩饰,他不仅调,还调的是一批刚刚把魏兵编进来组成的精锐部队,留给韩信的是数量不多战斗力又差的一支队伍攻打赵国。

第二次,刘邦这次亲自出马,带着夏侯婴趁夜,偷偷潜入韩信大营,直接夺走兵符,调走精兵猛将,名义上是支援荥阳和成皋两地防线,实则故技重施。

然后他又命令韩信继续攻打齐国。

如果说韩信的《汉中对策》只是稍不留心露出了自己的小心思,倒还没什么。

但如果经历了这两次的削兵夺权,韩信还没有意识到老板对自己的真实态度的话,只能说韩信之败实在是情理之中,命中注定。

当初,攻打齐国时,这边刘邦刚命令韩信率兵择日攻城,但另一边,刘邦又让身边的谋臣郦食其给他出主意:

‘齐国田氏兄弟与项羽和刘邦不同,他们并无夺取天下之野心,如自己前去游说,凭三寸不烂之舌,定可不费一兵一卒拿下齐国。’

刘邦为帝王之才,自是从大局出发,全盘考量,当然能不费一兵一卒拿下齐国最好,不妨让郦食其一试。

于是郦食其出使齐国。果不其然,郦食其凭借其深厚的游说功力,再一番渲染韩信大军的武力威慑,成功说服田横、田广叔侄所代表的的齐国政权,决定拱手七十几座城池于刘邦,共抗楚国。

消息很快传到韩信大部队。

韩信与郦食其本有来往,关系还不错,听到这个结果虽算不上晦气,但不免还是有点难受。

本来已经做好全部准备攻打齐国,再建功勋的,这一下子无用武之地了。

这时,韩信身边的谋士蒯彻瞅准了这个一举变天下的时机。

蒯彻两次苦谏韩信不成

蒯彻(又名蒯通)是秦楚汉时期一位活跃的辩士,曾著有《蒯子》五篇,属纵横类名著,与战国著名的苏秦和张仪的著作齐名。

蒯彻精于审时度势,长于权变游说。

在武臣攻打范阳的时候,范阳人蒯彻面见武臣,游说谏言,得武臣授权持侯印封赐徐工,不杀秦旧郡县官僚,以怀柔之策不战而屈秦城三十余座,蒯彻也因此名声大躁。

此时,蒯彻见刘邦如此对待韩信,并劝说韩信,直指痛点:

其一,刘邦调走精锐,将军好不容易又拉起一支庞大的部队,一切准备就绪,只待开战,怎么能就这么就不打了?

其二,郦食其一个儒生,嘴皮子上再有能耐,归根究底还是田氏心中忌惮将军的军事压制,如果将军不战,这所有的功劳就都是郦食其的了;

其三,将军攻打赵国,兄弟们九死一生才拿下五十几座城池,而郦食其靠一条舌头就拿下齐国七十几座城池,将军你日后脸往哪放?

其四,韩信只是收到消息齐国决定归顺刘邦,但刘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令“不打”,这是个漏洞可以钻。

这四个理由一说,恰到好处地给了韩信非常合理的理由出兵,虽然他知道这么做会害了郦食其,心中也有不忍,却无法抵挡胸中熊熊燃烧的功名之欲,还是选择出兵攻齐。

齐国一看,好嘛你刘邦这是耍我玩呢,一边哄着我投诚,我都答应了,一边又派了韩信来攻打,这不明摆着非要灭了我么。

齐王怒不可遏,郦食其再说什么都没用了,被齐王残忍的烹杀。

对于刘邦来说,韩信胜利,威震天下,但自己仍白白损失了汉军,还折损了不可多得的外交大将郦食其,整件事的结果最得益处的反而是韩信,这让刘邦岂能不气,如何不疑。

韩信拿下齐国后,天下形势再变。

楚王项羽忙派出武涉游说韩信反汉归楚。

当初韩信曾效力于项羽账下,但未得项羽重用,反观刘邦恰恰相反。面对武涉韩信答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打心眼里感激刘邦的知遇之恩,背叛刘邦投楚乃是背信弃义之举,岂是大丈夫所为,因此他并不为武涉之言所动,谢绝了项羽的游说。

武涉没办法,无功而返。

此时蒯彻来了,他的论点不是反汉归楚,而是三分天下,自立为王。

蒯彻首先立身于天下,点出从推翻秦朝到现在楚汉相争,不论是非对错毕竟是战争,对黎民苍生都是灾难深重,最受苦的是普通老百姓,这点对于草根出身的韩信是深有体会,让韩信感同身受;

其二,项羽骁勇,刘邦善智,两人交战多年,现在基本打个平手,最后谁都可能赢,而谁赢面更大则取决于韩信,韩信归了谁,谁八成就能定天下。此言将韩信的力量和作用推到了顶峰;

第三,再分析现阶段形势来看,归楚或者归汉都不利于韩信,因此蒯彻最后的结论是:三分天下,自立为王。

蒯彻对天下之形势的分析可以说是力透纸背。

虽然韩信也觉得他分析的是对的,但让他自立为王,韩信还是下不了决心。

一方面他感恩汉王不想背信弃义,为天下人唾骂;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一直以来韩信只有“市井之志”,而并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

这与刘邦当初啥也不是的时候偶然看到秦始皇出游的大场面时发出的那句赞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表现出的是完全不同的胸怀和气概。

但蒯彻说的第二点,却结结实实地拱起了韩信的贪功之心。

韩信意识到自己现在在楚汉局势中的巨大作用和力量,陶醉于自己超凡的战绩和功勋,他想的是可以利用这些,坐上王位,却不是称霸天下。

过了几天,蒯彻看韩信还是犹豫不决,于是再次推波助澜,他提醒韩信,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想要成就一番旷世功业,切不可在关键时机优柔寡断。

然而,蒯彻竭尽所能地劝说最后仍然无疾而终,他彻底放弃了韩信。

蒯彻深知,自己的此番策变,纯属教唆谋反,他日一旦被刘邦知晓,其罪当诛。因此蒯彻从此离开韩信,装疯卖傻,避世而去。

韩信请“假王” 自引杀机

韩信虽未受其蛊惑,却壮大了做王的野心和夙愿。

借着平定齐国之功,韩信竟然遣使者向汉王请求,册封其为“假王”。这让他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返。

虽称作“假王”,但在刘邦和身边的张良和陈平眼里,韩信的真实想法早已暴露无遗。

张良和陈平是何等高明的政治家,他们立刻暗示刘邦。

刘邦心中之怒火已经压不下来,但立刻被张陈二人的提醒拉了回来,顺势改口,大骂韩信的来使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更甚,刘邦特派遣张良亲自安抚韩信,口头授予韩信王称,这种封王的礼数已是相当高的规格,目的就是让韩信信以为真,但实际上却并未给韩信划定王的疆土。

不得不说在政治上,韩信真的宛如孩童。

刘邦迟迟没有给韩信划定疆土,本身就已经说明其真实意图。可惜毫无政治敏锐力的韩信却浑然不觉。

相反,韩信还因此而消极观战,不肯出兵与大部队一起围剿项羽。一直到他封王的疆界明确,方才出兵与彭越汇合。

这样的操作无疑是对刘邦赤裸裸的要挟,虽然不是反叛,但在刘邦眼里其实与反叛无异。

项羽被灭,汉王称帝。

刘邦深谙政治与人性,他清醒地认识到此时大局虽定,但仍受到多方面潜在的威胁,首当其冲,应削兵权于韩信。

刘邦以齐地七十几城,而楚地有八九十城,且楚地无主,韩信又为楚人为由,将韩信的齐王改封为楚王。

韩信之志愿就是封王,而且刘邦给的理由也是顺理成章,韩信不明就里,也就领了楚王打印,回下邳接任楚王去了。

本就杀心已起的刘邦,虽然夺了韩信的兵权,但仍然没有彻底放心。后面又发生的一件事,让汉王下决心要拿下韩信。

项羽手下曾有两员大将:钟离眛和季布。

项羽死后,两人逃亡民间。钟离眛与韩信是旧识,不得已偷偷投靠了韩信。

而韩信明知汉王在捉拿钟离眛,却私藏其于自己府邸。

且当刘邦得到密奏知道钟离眛在韩信处而派人索要的时候,韩信谎称没有,拒不交人。

此举无疑再次犯了王之大忌。

虽然后来钟离眛自刎,韩信拿着他的人头献于汉王,但刘邦已然认定韩信有二心,进而在陈平的谏言下设局绑了韩信。

刘邦此时就想杀了韩信,但无奈韩信有开国的不世之功,此时若杀了他,不免遭世人所骂,更会伤了其他功臣之心。大汉初定,实恐不利于大局。

于是,刘邦将楚国一分为二,韩信贬为淮阴侯。

韩信被降为淮阴侯,就意味着与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同级,这样的待遇,对于桀骜不驯,贪功恋爵的韩信来说是何等的耻辱,发出“生乃与哙等为伍!”《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哀叹。

意难平的他,整日唉声叹气。

孤注一掷 寄望一庸人

此时,代地之王刘仲弃国逃回,刘邦大怒,遂命自己的心腹陈豨为相,代儿子如意前往镇守。

陈豨当初带五百余人随刘邦入关,曾在韩信手下为将,韩信比较信任他。

可惜陈豨一介武夫,乃有勇无谋之辈,韩信糊涂的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搏押注在这样一个人身上,真是让人扼腕叹息。

陈豨临行前来跟韩信道别,韩信抓住时机给陈豨出谋划策,煽动他在天下精兵良将聚集之宝地代地进行谋划,他日与自己里应外合,夺取汉业。

陈豨深知韩信用兵之神,对其谋划深信不疑。

汉高帝十年,陈豨联合韩王信、王黄起兵谋反。跟随自己多年征战的亲信造反,刘邦自是怒不可歇,领兵前去平叛,朝中事务交由吕后和萧何掌管。

这边的韩信听闻陈豨已反,立即行动。

一方面与家中亲信谋划围攻吕后和太子,一方面施展军事谋略,给陈豨修书一封,安排他如何与刘邦作战,并差密使前去送信。

然而,事情坏在了韩信的一名家臣身上,家臣本意给密使摆酒送行,结果喝的大醉,很晚才回来。

韩信久不见他,责问他去哪厮混了,家臣竟然说“我又不曾里通外国,有什么好干”。《汉高祖·刘邦》

家臣酒醒之后自知说错了话惹了大祸,韩信必然不会留他在人世。

思虑再三,唯有先下手为强,除掉韩信,方能保自己无虞。这名家臣赶忙跑去将韩信与陈豨的密谋报告了丞相萧何。

于是就有了吕后与萧何合谋,设局引韩信入朝,趁其不备,拿下韩信,以谋反之罪杀之。

一代功臣,旷世奇才的韩信就此归西,被夷三族。

刘邦实惧 乃为蒯彻

韩信临死喊出的那句“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让平叛归来的刘邦惊的一身冷汗。

刘邦不知蒯彻给韩信出了什么计策,但他恐慌于假如当时韩信听从蒯彻之计,现在还有没有他刘邦的大汉天下,

更后怕于蒯彻此人已有谋反之心,且落于民间,这样的祸根留在民间,将来必为大患。

刘邦下令立即捉拿蒯彻,架起油锅,准备将蒯彻处以烹刑。

但没有想到的是,蒯彻在一口油锅之前,再次凭借着自己过人的胆识和临危不乱的辩才让汉高帝钦佩不已,最终无罪释放。

蒯彻一张嘴真可谓是抵得过千军万马。

关于韩信谋反之事,历史上一直有所争论。

但韩信最终被诛其实并不在于他是否真的谋反,而是在于他多年来的种种不智之举,一步步引起汉王的怀疑和杀心,而其绝世军事才能就更是悬在汉王头上的一把利剑,让刘邦始终不得安心。

归根究底,韩信贪恋功名而不能似张良明哲保身,自信狂妄而不能如萧何审时度势,不谙政治而未能听取蒯彻谋局之计,实乃悲矣!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