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冏之死:谁说小人物就不能搅动风云?给你们点火放炮总可以吧

老达子爱历史 2025-02-18 14:16:53

文|老达子

本文共3092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前言

在西晋时期,皇权已不再是无可质疑的至高无上之物,而变成了众多诸侯争夺的对象。作为西晋皇室的一员,司马冏也被卷入了这场权力的旋涡。

司马冏的经历非同寻常,他曾在西晋内乱中挺身而出,与篡位者司马伦对抗。虽然成功推翻了司马伦,但他在掌握权力后却沉迷于奢靡生活,怠慢政务,逐渐失去了民心。

然而,司马冏最后却栽在了小人物李含手里,究竟李含是如何搞垮了帝国实际掌权者司马冏呢?今天老达子就跟大家探讨一下这场政治风暴~

司马冏生平介绍

司马冏,字景治,河内温县人,晋文帝司马昭之孙,齐献王司马攸之子,晋武帝司马炎的侄子。年轻时的司马冏以仁慈和善行而闻名,慷慨赈济贫困,展现出他父亲司马攸的风范。

有一次,司马攸生病,晋武帝不相信,派太医来诊断,结果都说他没有病。司马攸去世后,晋武帝前来吊唁,司马冏向他哭诉父亲的病情被太医欺骗,晋武帝遂下令处决了那名太医。这件事让司马冏备受称道,也因此得以继承齐王的爵位。起兵讨伐司马伦,恢复晋惠帝,成为辅政大臣

在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后,他封堂弟司马冏为散骑常侍、左军将军、翊军校尉。当时赵王司马伦打算废除皇后贾南风的专权,并与侄孙司马冏勾结。最终司马伦杀死了贾南风后掌控了西晋朝廷,因为司马冏在夺权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所以被封为游击将军。

然而,司马冏觉得自己立下了大功,但是叔祖父司马伦却只给了他一个很低的官职,因此他感到有些不满。

孙秀觉察到了司马冏的不满,遂将其调离京城,安排他镇守许昌。在永康二年,司马伦强迫侄孙晋惠帝禅让给自己,最终篡位成功司马伦称帝。为了将司马冏拉拢到自己这边,司马伦授予他高官封号,即镇东大将军。

然而,司马伦和孙秀的专权执政不公导致朝政混乱,百官怨声载道。司马冏趁机与王盛、王处穆密谋起事推翻司马伦。孙秀对司马冏的动向心存疑虑,派人前去调查,但司马冏巧妙欺骗调查者,使其误传司马冏无异心。

为了防止计划泄露,司马冏杀了王处穆并献给了司马伦,以显示自己没有背叛的意图。不久之后,司马冏发布檄文,呼吁全国各地起兵,讨伐司马伦。司马伦大怒,派张泓和闾和抵御司马冏。双方在堮阪展开了激战,但司马冏屡战屡败,最终决定坚守不出。

成都王司马颖在黄桥大败司马伦的军队,使得司马伦的军心溃散。于是司马冏发动反攻,击败了闾和。在洛阳城内,禁军发动兵变,杀死了孙秀,逼迫司马伦退位,恢复晋惠帝的皇位。

论功封赏,司马冏成最大赢家

司马冏、司马颖、司马颙三位王族联手诛杀了赵王司马伦和孙秀之后,司马冏率先进入了洛阳。事成之后,该瓜分战果了。

司马冏被任命为大司马,并加封九锡;司马颖被任命为大将军,假黄钺,并加封九锡;而司马颙被任命为太尉,并加封三锡;司马乂则被任命为抚军大将军。

按理应当根据功劳分配权力,司马冏和司马颖本应共同主持朝政,然而当时司马冏势力更大一些。因此,卢志建议司马颖避开司马冏的锋芒,养精蓄锐,将朝政交给司马冏,自己回到封地,以赢得民心。

司马颖照办,将所有功劳推给了司马冏,自己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这并不是说司马颖有多聪明,而是卢志的智慧,司马颖只是听从了他的计策。断送皇族后代 政变已在酝酿之中

在302年三月,原本被立为皇太孙的司马衷的一个孙子突然病逝,给本已岌岌可危的皇室后裔雪上加霜。根据朝廷法度,在皇帝没有子嗣的情况下,应该立其兄弟为嗣以延续皇统。然而,司马冏并未深思熟虑,迅速册立了一个8岁的孩童为太子。这无疑是对皇室和宗室的一记重击。

众所周知,先帝司马炎留有多个在世的儿子,如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等。他们作为皇帝的儿子和皇帝的兄弟,具备了皇位继承的资格和条件。司马冏只是先帝的侄子,擅自否了他们的权利,令人难以接受。

加之司马冏平日里专权骄奢、懒政失德的行为已经让人心怀疑虑。这样重大的人事任命让人不得不联想,他是否别有用心。因此,种种迹象表明,一场由皇室发动、以司马冏为目标的政变已在酝酿之中。

志得意满,在骄奢淫逸的生活中逐渐偏离轨道

齐王司马冏凭借着独揽大权,逐渐变得像赵王司马伦一样,奢侈骄纵,开始大规模修建房屋,破坏公私房舍,甚至对晋慧帝不加重视。

渐渐地,他也不再上朝,整天在家饮酒作乐。更过分的是,百官需要前去他的府上朝拜他,如果需要发布命令,他直接就在王府用符节就做了,开始远离贤臣亲近小人。

南阳处士郑方劝谏司马冏,并指出了五处过失,虽然司马冏非常礼貌地致谢,但却置之不理。孙慧也上书劝谏,列举了五大难点和四项不可为之事,司马冏却依然不听。

当时的朝堂上还有一些贤能之士,例如张翰,他预见到即将再起兵祸,因此引退离去。顾荣也不再过问政事,整日饮酒作乐,最终被降职。庾衮干脆放弃官职,携带妻儿逃到林虑山避难。

王豹再次劝谏司马冏,要求众王封地互换,这一举动得罪了长沙王司马乂,最终被司马乂和司马冏找到借口鞭杀。在临死之前,王豹说:“把我的头颅挂在城门上吧,我要看着齐王是怎么完蛋的!”

此时的司马冏已经无可救药了。

点燃司马家新一轮互相厮杀的导火索:小人物李含

李含本是一介寒门子弟,自幼不满命运安排,勤奋学习,很早就成为举人了。与皇甫商是邻居,皇甫商的家族显赫,兄长受人器重。皇甫商自视张扬,看中李含才华,试图结交,却遭拒绝。

中间忽略一些细节,反正皇甫商与李含并不交好,因此皇甫商对李含非常不满,而恰好李含被征召为卫翊军校尉,皇甫商是司马冏的参军。司马冏的右司马赵骧和李含曾有过节,李含如果去上任,那就是九死一生!

李含意识到危险,于是先发制人,跑到司马颙那里,谎称接到密诏,命令司马颙讨伐司马冏,并给出了一系列建议:命令长沙王司马乂讨伐齐王司马冏,这样司马冏和司马乂就会自相残杀,而司马颙趁机拥戴深得民心的成都王司马颖。

司马颙果然听从了李含的建议,同时通知成都王司马颖,司马颖也起兵响应。王戎劝谏司马冏下野避祸,却惹怒了司马冏,最终装疯卖傻才逃过一劫,朝中再无人敢多言。

长沙王司马乂接到讨伐檄文后,立即调令禁军攻打司马冏的齐王府,而司马冏的部将董艾则在皇宫西侧纵火焚烧了神武门。同时,司马冏命令黄门令王湖偷来骝虞幡,声称司马乂是在伪造诏书。

两方立即展开激烈的相互指责,司马乂声称司马冏意欲谋反,并宣称要消灭其全族。整个洛阳城内因此陷入火光冲天,箭如雨下的混乱状态。

经过连续三天的激烈战斗,原本占据巨大优势的司马乂居然被司马冏打败了。在局势已经不利的情况下,司马冏的大司马长史赵渊竟然直接背叛,杀死了中领军何勖,并将司马冏俘虏献给了司马乂。

最终,司马冏在阊阖门外被司马乂斩首,其首级被传遍六军,其同党也被处以族诛,另有两千余人被杀。

老达子说

一个普通的禁军将领,竟然可以不经任何手续和凭证,就擅自前往关中军区司令官处假传圣旨。这显示了当时西晋国家体制的腐败程度!但其实也不能完全怪罪于他人,因为上位者不正,下属自然也会歪。司马家立国后所做之事,又岂无违背正道之举?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几人会遵守道德规范和法纪?

当所有人只顾自身利益时,一切皆有可能发生。李含与司马冏之间并非密切,一方面是因为他无法获得核心利益,另一方面也担心可能遭受迫害。在人人自危的情况下,谁还会关心他人的生死存亡呢?

同样的逻辑,河间王司马颙因身世原因感到前途堪忧,于是选择观望、投机,结果招惹了司马冏的恼怒,从而无法抵制李含的挑唆。他或许不奢求登基为皇帝,但支持司马颖成为执政官应该不成问题。至于牺牲司马乂是否冤枉,那已不值一提,成功大事哪有不付出代价的?如果需要,以后再为司马乂多烧几张纸吧。

总的来说,这些人都是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主义者,是一群野心家、阴谋家。他们聚在一起,又有什么不可预料的祸事会发生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