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太守张羡是汉末群雄之一,影响力遍及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等荆南四郡,在荆州是仅次于荆州牧刘表的存在。他在官渡之战时支持把持朝廷的曹操,反抗刘表统治,使得曹操避免了刘表与袁绍的南北夹击。那张羡是医圣张仲景吗,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出身名门
张羡,南阳人。先作零陵、桂阳守,甚得江湘闲心。然性屈强不顺,表薄其为人,不甚礼也。羡因是怀恨,遂畔表。(英雄记)
张羡是荆州南阳郡人,家世不详,不过从他后来担任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太守来看,应当出身当地大族。而南阳是光武帝刘秀的故乡,世家大族众多,所以张羡的家世是很不错的,少时受过良好教育,对大汉朝廷忠心耿耿,成为他以后人生抉择的重要原因。
二,长沙郡守
张羡成年后出仕为官,一路晋升到零陵太守。而他在太守任内实行仁政,善待百姓,所以很得当地民心。此后张羡又担任邻近的桂阳、长沙二郡太守,继续施行他在零陵的仁政,所以也很受桂阳和长沙百姓的爱戴。
初平元年(190年),刘表出任荆州刺史,靠着南郡的蔡家与蒯家等南郡大族的支持才得以坐稳刺史之位并掌控荆州。而张羡本就是荆州大族出身,又很得零陵、桂阳、长沙等三郡民心,所以性格高傲,对刘表这位上司没那么恭敬。
这可激怒了刘表,使他认为张羡是故意不给他面子,仗着良好的家世以下犯上,所以刘表对张羡怀恨在心,故意对这位下属不以礼相待,还表示出很轻视的样子。而张羡对此十分愤怒,认为刘表是故意羞辱自己,便更加轻视这位上司。
三,反抗刘表
初平三年(192年),刘表成为荆州牧、镇南将军并都督交州、扬州、益州。此时整个汉朝南部都在名义上成为刘表的辖区,所以刘表也积极图谋交州、扬州、益州等三州,将它们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然后刘表就向朝廷举报益州牧刘焉私造天子才能乘坐的马车,图谋不轨。随后刘焉病死,其子刘璋接任益州牧。刘表趁着刘璋站立不稳而煽动益州内乱。后来刘璋纵容东州兵欺压益州世族,引发益州人的叛乱,刘表也派人支援益州人的反抗。不过刘璋屡次在内乱中获胜,坐稳了益州牧之外,导致刘表势力没能进入益州。
另外刘表也曾向扬州与交州渗透,不过荆州的蔡蒯两大世族希望保境安民而不愿对外扩张地盘,所以刘表对外的开拓力量有限,一直未能实际控制两州。而刘表自己也有称帝的野心,曾私自祭天,这是皇帝才有的权力。
建安三年(198年),张羡在幕僚桓阶的劝说下起兵反叛,以尊奉朝廷的名义对抗刘表。而零陵、桂阳两郡也素来感念张羡恩德,于是跟着他一起反叛刘表。武陵郡可能也参加了此次叛乱,支持张羡。
荆州总共只有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等七郡之地,这一下三郡造反,刘表就失去了将近一半的地盘,于是立即派兵攻打张羡。而张羡选择死守长沙,据城对抗刘表。
刘表屡攻长沙不下,只得进行长期的围困。后来张羡病死,他的旧部于是推举其子张怿为主,继续抗衡刘表。而刘表知道长沙被困已久,城内粮草将尽,人心不稳,于是一举发动猛攻,夺取了长沙。而零陵、桂阳也在随后被刘表攻克,这时刘表才实控整个荆州。
四,医圣疑团
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名医录)
由于张羡与医圣张机张仲景的时代相近,籍贯相同,都当过长沙太守,而“羡”与“仲景”都有羡慕与景仰之意,“机”与“仲景”名字不符,所以部分史学家认为“机”为“羡”字之误,张羡就是张仲景。
船长认为张羡与张仲景不太可能是同一人,首先张羡与张仲景的历史记载都很少,在《后汉书》与《三国志》都没有传记,而张羡在正史中只有只言片语记载,而张仲景则是提都没提到,所以我们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张羡就是张仲景。
其次东汉时长沙郡有多任太守,而史书记载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所以张仲景很可能是史书漏记的其中一个,而张仲景的生卒年不详,所以很难推断他在什么时候担任长沙太守。而史书对张羡的记载中没有提到任何他擅长医术的记载,而东汉时推崇儒学,医学并非显学,所以张羡身为世家子弟不太可能去学医。
最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书约在建安中期的建安十五年(210年)左右,而张羡在建安五年(200年)时就已病逝,所以张羡不可能是张仲景。
可能性很小,华佗在三国志和后汉书的都有单独的传记,于吉、张鲁这种神神叨叨施符水救人的史书也有提及。三国志提及张羡只有叛表投曹,如果有很强的医术水平不至于不提及。而且建安三神医的另一个董奉也是完全不见于正史,据说董奉医活了士燮,而且活到了280年,这时候吴国都被西晋灭了,陈寿连华佗治了陈登都写进了三国志,没道理不记载董奉治士燮,说明张、董的事迹要么不存在要么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