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每到冬春交替,流感总会如约而至,成为让人谈之色变的“熟客”。今年也不例外,数据显示,流感的发病率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升,医院的发热门诊人满为患,药店的感冒药柜台也被抢购一空。
而流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它只是发烧、咳嗽那么轻描淡写。尤其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它可能成为一场真正的健康危机。问题来了:既然流感难以避免,那我们能否未雨绸缪,提前用药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你得弄清楚自己是否属于“高危人群”。
流感不是“普通感冒”,别低估它的杀伤力在很多人眼里,流感和普通感冒似乎没什么区别:发烧、咳嗽、流鼻涕,顶多多休息几天就好了。但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症状更重,传播速度更快,且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肺炎、心肌炎,甚至多器官衰竭。而普通感冒,通常是由鼻病毒等引起,症状较轻,几乎不会危及生命。
流感病毒还特别“狡猾”,它每年都在变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年年都需要接种流感疫苗。即便如此,疫苗的保护作用也不是百分之百,提前用药成为高危人群防控流感的重要策略之一。
提前用药?这不是“矫枉过正”,而是必要的预防可能有人会问:“我还没生病呢,为什么要提前吃药?这不是小题大做吗?”其实不然,对于某些高危人群来说,流感的风险远大于药物的副作用。
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俗称“达菲”)可以用于治疗流感,也可以用于预防。尤其是在流感高发季节,针对老人、孕妇、儿童和慢性病患者等易感人群,提前用药能够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医学概念:暴露后预防。简单来说,就是在可能接触到病毒后及时用药,以阻断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以奥司他韦为例,研究表明,暴露后48小时内使用奥司他韦,预防流感的效果可高达92%。对于经常接触流感患者的医护人员、老人院的护理人员等,这种预防策略尤为重要。
哪些人群需要特别警惕?说到高危人群,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老人和孩子。没错,免疫力较弱的群体更容易受到流感的“青睐”,但以下这些人群也在“高危名单”上:
孕妇,怀孕期间,女性的免疫系统会变得更加脆弱。一项研究表明,孕妇感染流感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是普通女性的4倍。更严重的是,流感还可能对胎儿造成影响,增加早产或流产的风险。孕妇需要接种流感疫苗,还可以在必要时使用医生推荐的抗病毒药物。
慢性病患者,无论是糖尿病、高血压,还是慢性阻塞性肺病,这些慢性病都会削弱人体对抗感染的能力。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流感可能导致血糖失控,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提前用药对这类人群来说可能是自我保护的重要一步。
65岁以上的老人,老年人是流感最“偏爱”的群体之一。据统计,65岁以上的流感患者中,约有90%可能因流感并发症而住院甚至死亡。原因很简单:免疫力下降,身体对病毒的抵抗力不足。
小于5岁的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加之流感病毒对呼吸道的攻击性较强,儿童感染流感后更容易出现重症病例。值得注意的是,2岁以下的幼儿即使接种了流感疫苗,仍可能因为免疫反应不足而需要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是“万能钥匙”吗?既然药物预防听起来这么有效,那么是不是人人都能随便用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药物预防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像奥司他韦这样的抗病毒药物。虽然它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但仍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甚至在极少数情况下引发神经系统副作用,比如幻觉。
不同人群的用药剂量和时长也有所不同。儿童的用药量需要根据体重精确计算,而孕妇的用药则需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自行用药并不可取,尤其是对非高危人群来说,仅靠日常的防护措施和疫苗接种即可有效预防流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提前用药?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我算不算高危人群?医生没说让我吃药,我能不能自己买点奥司他韦防身?”这涉及到流感预防的一个重要原则:靶向预防。
简单来说,提前用药不是广撒网,而是精准打击。医生会根据你的年龄、健康状况、接触史以及流感的流行情况综合判断是否需要用药。
如果你属于高危人群,或者刚刚接触过确诊的流感患者,那么提前用药可能是明智之举。但如果你身体健康、没有密切接触史,那么过度用药反而可能弊大于利。
除了用药,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药物预防只是流感防控的一个方面,日常的防护措施同样不能忽视。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多喝水、规律作息,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却是最有效的“免疫武器”。不要忘了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即便它的保护率不是百分之百,但仍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和重症率。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是:避免“带病坚持”。很多人感染流感后不以为意,仍然带病上班或上学,结果加重了自己的病情,还将病毒传播给了更多人。流感患者在退烧后至少24小时内应避免外出,以免继续传染他人。
流感的背后,是我们对健康的态度每年的流感季都像一场“健康大考”,它考验我们的免疫力,更考验我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是等到身体发出“警报”才慌忙应对,还是提前做好防护,掌握主动权?答案显而易见。
流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轻视。无论你是否属于高危人群,了解流感的知识、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都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一种责任。愿每个人都能在这个流感季平安健康,远离病痛。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流感诊疗方案》(2023年修订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防控手册》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流感防治专家共识》
借人的焦虑卖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