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生活当中离不开的一个重要名词“斤”,在中国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之久,人们只知道斤的大小,但对斤的历史却无从了解。
众所周知,现如今的斤已经与古时代的含义与重量有着明显的区别了,历史在改变着中国,同样也在改变着斤的重量。
近代中国讲求与西方文化接轨,斤同样如此,可令人疑惑的是,中国的斤刚与国际社会接轨时恰好就是500克,正为一公斤的一半。
这种巧合让人不禁产生了联想,难不成中国古人的思维早已经与西方世界相连通,有意的将斤的重量固定在500克吗?
还是说西方世界的度量单位与重量标准早就偷学中国的标准,才有了两者的相似?
答案或许只能通过中国度量单位发展的历史一探究竟,这段历史的源头要回顾到夏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前的历史
关于斤的起源,历史已经无法考证具体的时间,但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时代是夏朝。
在那个缺少文字记载的年代,斤作为重量的衡量单位,是以一把斧子的重量为标准。
夏朝之时国家有了具体的形态,这种重量上的衡量单位才逐步扩展开来,被普通百姓所接受。
等到了商周时期,基本的重量单位才具体化、体系化、规范化,以市斤为一个基本的单位,下设两、钱、分等细化单位。
度量体系的存在进一步增加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发展之余人们也赋予了这些重。单位一个形象化的名字:司马斤、司马两。
之所以取这样的名字,原因就在于古时司马掌握军事管理职能,而保障军事战斗胜利的一个基本要素便是粮草充足。
如何保证粮草充足,就涉及到计量单位的精准化,因此在司马手中重量要求十分精准,由此人们便以司马暗指高精度的重量。
至于司马斤与司马两之间的转化,以1:16为标准,且这个标准基本贯穿了封建社会的始终,构成了中国古时度量衡制度的基础。
由此便产生了另一个问题,一两到底有多重,一斤又是多少?
秦始皇及后世的司马斤改革
到了秦始皇时代,他不仅对国土进行了统一,更是对中国计量单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一统。
在秦始皇的操作之下,斤正式有了统一、规范的重量,以258.24克上下为标准,这在中国度量衡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具体化规范。
258.24克你现在的标准来看,只相当于0.516斤,差距还是挺大的。
但这种差距,在当时的社会没有任何负面影响,反而因秦始皇的统一使得经济与税收得到了双重保障。
至于为何是以258.24克上下为标准,那就要说到古代度量衡工具的制作流程了。
受限于当时的生产技术与现实条件,每一个铜权的制定都会有偏差存在,这也就导致258.24克的标准存在着浮动。
但这些对经济的影响同样微乎其微,标准诞生的意义远大于标准有多标准。
当然有一点也需要着重说明的便是,258.24克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有所起伏。
隋唐至明清时期,彼时的一斤重量要大于当下的一斤。
隋朝时大约是668.19克,唐朝则到了640克,至于明清时期基本稳定在600克左右。
清末民国时期的重量改革
时间到了清朝末期之后,涌入进中国的不仅有帝国主义的鸦片,还有国际社会关于度量单位的标准。
在对外贸易过程当中,清政府的度量单位斤这一标准又一次发生了变化。
毕竟与国外进行贸易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不然经济的发展就要受限,甚至存在吃亏情况。
但1908年光绪的改革还是没有做到与国际社会完全接轨,他只是把斤的重量固定在了596.82克,依然高于500克。
到了1915年,民国政府对外贸易更加繁荣,但标准的不统一带来的弊端越加明显,为了打破这种僵局,民国政府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最为重要度量衡改革。
因为这一次改革正式将中国的一斤确定为500克,完全与国际社会进行了接轨。
有了民国时期打下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也对这一标准予以继承,并精细化。
同时,改革的还有斤两的兑换比,打破了1:16的传统,转变为一斤等于10两。
正是基于传统与改革,才使中国的一斤等于国际上的500克。
这不是什么巧合,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智慧的体现。
至于有的人提出不与国际接轨,不崇洋媚外的说法则有失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