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的一天,延安的儿童团里发生了一场小小的争执。一个名叫向轩的十岁男孩声称自己参加过长征,走过雪山,睡过草地。其他孩子都不相信,纷纷指责他在说谎。就在争执最激烈的时候,毛主席恰巧路过,他走到向轩面前,和蔼地问道:"小家伙,他们说你吹牛,那你走过长征的事,有人能证明吗?"小男孩眼睛一亮,毫不犹豫地回答:"贺龙能证明!"此话一出,在场所有人都惊住了。一个十岁的孩童,为何能让贺龙元帅为他作证?他与贺龙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这背后,又有着怎样令人唏嘘的往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d6f8ae614b90795790c7bda7c220f1d.jpg)
一、血脉相连
1918年,湖南桑植县,一个叫向轩的男孩呱呱坠地。他的母亲贺满姑,是当地赫赫有名的革命者,也是贺龙的亲妹妹。
那时的湖南,军阀混战不断,贺满姑带着游击队在大山深处与敌人周旋。向轩出生的那天,游击队在一个山洞里临时搭起了产房,几个女游击队员轮流守着,外面的战士们则警惕地巡逻。
贺满姑生下向轩后仅休息了三天,便又重返战场。这个刚出生的婴儿,被送到了一户农家暂时抚养。谁知这一别,竟成了永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a4d5e45e7174d607b8712616881c98f.jpg)
1919年深秋的一个夜晚,敌人突然包围了游击队驻地。贺满姑带领战士们奋力突围,却不幸中弹牺牲。临终前,她对身边的战友说:"照顾好我的孩子..."
消息传到贺龙耳中时,这位威名赫赫的将领在房间里坐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一早,他派人将向轩接到了自己身边。从此,贺龙便成了这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最亲的亲人。
1920年,贺龙的姐姐贺英得知侄儿的遭遇,主动请缨要照顾这个孩子。那时的贺英已是一名独当一面的游击队长,带着队伍在湘西一带活动。贺龙考虑再三,同意了姐姐的请求。
在贺英的照料下,向轩渐渐长大。这位姨妈虽然身经百战,但对待向轩却格外细心。她常常一边擦拭枪支,一边给向轩讲述母亲贺满姑的故事。
"你妈妈是我见过最勇敢的革命者,"贺英常这样说,"她为了革命事业,连你这个亲生骨肉都顾不上看一眼。"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50e204244e3f116cb348abb64f06027.jpg)
1922年春天,贺龙来看望向轩。看着这个四岁的外甥,他从怀里掏出一把小手枪:"这是你妈妈生前用过的,现在给你留着。"
这把手枪成了向轩最珍贵的纪念,他常常偷偷拿出来擦拭,渐渐地竟学会了拆卸和组装。贺龙看到后又惊又喜,对周围的战士说:"这孩子,骨子里流的是咱贺家的血啊!"
然而,敌人始终没有放弃对贺家的追杀。1923年,他们得知贺满姑的儿子还活着,便将目标对准了这个年幼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围剿,让向轩不得不跟着贺英在湘西的大山里辗转。
这样颠沛流离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25年,那一年,向轩七岁。一个暴雨的夜晚,敌人突然包围了他们藏身的山寨。贺英带着向轩和几个战士,在漫天的枪林弹雨中突围。
就在这次突围中,贺英身负重伤。她用最后的力气将向轩推向安全的方向,自己则用手中的步枪断后。这一幕,成为向轩心中永远的伤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3eb0c50e3c8b5a5c296acbb3a3bf691.jpg)
从此,这个失去母亲、又失去姨妈的孩子,正式开始了他在红军队伍中的生活。贺龙将他编入了通讯连,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二、逃亡岁月
失去贺英后的向轩并没有立即找到贺龙的部队。他在湘西的山林间辗转了整整七天,靠着野果充饥,用贺英教给他的方法辨认方向。
这七天里,向轩走过了数不清的山路,躲过了三次敌人的搜索。他把贺英留给他的手枪藏在衣服里,每当听到脚步声就躲进灌木丛中。有一次,敌人就站在离他三步远的地方,他却一动不动地蹲在草丛里,直到天黑。
1925年的深秋,一支红军巡逻队在距离驻地十里的山沟里发现了这个满身泥泞的孩子。那时的向轩已经发着高烧,身上的衣服早已破烂不堪。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64d69a1aedcfc899c15b99b78e19136.jpg)
巡逻队的战士们将他抬回了驻地。当贺龙看到外甥时,这位铁血将领罕见地红了眼眶。他摸了摸向轩的脑袋,说:"从今天起,你就跟着部队走。"
向轩很快就适应了部队的生活。他个子虽小,却总是抢着干活。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帮炊事班挑水,白天跟着通讯员学习发报,晚上还要跟着战士们操练。
1926年春天,一次意外的遭遇战中,向轩第一次立了功。那天,他正在河边洗衣服,突然发现对岸有敌人的侦察兵。他没有惊慌,而是悄悄后退,绕了一大圈跑回营地报信。
这个发现让红军及时转移,避免了一场可能的伏击。贺龙得知后,特意在连队大会上表扬了他:"这孩子,有他妈妈的样子了。"
但向轩并非总是这么让人省心。有一次,他趁人不注意,偷偷跟着侦察队出去执行任务。等战士们发现时,已经走出了十几里地。贺龙知道后,罚他抄写《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直到深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cb6a4a4fb22deb239b5f7ed0fad73bc.jpg)
1927年,形势越发严峻。敌人对红军的围剿越来越紧,向轩跟着部队转战于湘西各地。有时一天要转移三四次,有时连续几天吃不上一顿热饭。
但这样的生活反而让向轩成长得很快。他学会了用罗盘指引方向,能在几分钟内收拾好行装,甚至掌握了简单的电报收发。队伍里的战士都说:"这孩子,比成年人还沉稳。"
1928年冬天,一场大雪封住了山路。敌人趁机对红军驻地发起了突然袭击。向轩正在通讯室值班,听到枪声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抱起电台就往后山跑。
一路上,子弹在他身边呼啸而过,但他始终没有放下怀中的电台。最后,他成功将这部重要的通讯设备转移到了安全地带。这一仗打下来,向轩的衣服被划破了好几道口子,但他却像个没事人一样,继续坚持值班。
从那以后,贺龙更加重视这个外甥的培养。他不仅让向轩继续担任通讯员的工作,还安排老战士教他识字、认地图。每当部队休整时,贺龙都会抽时间亲自教他练习射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436518e2c6ebad9f7e95435a10ee109.jpg)
就这样,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向轩渐渐褪去了稚气,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他的成长,是用血与火铸就的,是用牺牲与坚持换来的,更是用贺家人的血性浇灌出来的。
三、小小通讯员
1929年春,向轩正式成为红二军团通讯连最年轻的通讯员。那时的他刚满11岁,个子还不及电台的高度,却已经能熟练地操作这些复杂的设备。
通讯连的老班长说:"这孩子天生就是干这行的料,手指头碰到电键,就跟长在上面似的。"
在通讯连里,向轩不仅负责日常的电报收发,还要参与电台的维修工作。有一次,一场暴雨打湿了电台的零件,其他通讯员都束手无策,向轩却想出了用篝火慢慢烤干的办法,成功让电台重新工作起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13e6a314d36e52926521fa3a5425576.jpg)
1930年夏天,一个特殊的任务落到了向轩头上。当时,中央红军正在策划一次重要会议,需要一名身手灵活的通讯员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将一份重要电文送到指定地点。
贺龙专门找来向轩,说:"这次任务危险,但只有你能完成。"
向轩接过那份装在竹筒里的电文,装进了特制的草鞋夹层里。他换上一身农家孩童的衣服,背着一捆柴,趁着夜色出发了。
路上,他遇到了三次敌人的盘查。每次他都装作采柴的孩子,用当地方言跟敌人东拉西扯,最后都安全通过了。这份电文,最终成功送到了周恩来同志手中。
周恩来看到这个小通讯员时十分惊讶,特意把他叫到跟前,问:"你叫什么名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e878ec2f2f84ac748e9455b97681202.jpg)
"报告首长,我叫向轩,是贺龙部队的通讯员。"
周恩来笑着说:"好样的!贺龙同志从哪找来这么个小战士?"
向轩立正回答:"我是他外甥!"
这次见面,让向轩在革命队伍中有了新的称号——"小周通讯员",因为周恩来特意给他起了这个外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30aed3a5e8482d2c6bedc5db18dd8ce.jpg)
1931年,毛主席到红二军团视察工作。一天傍晚,他在院子里看到一个小小的身影正在捣鼓电台,便走过去问:"小同志,你在做什么呢?"
向轩认出了毛主席,赶紧立正敬礼:"报告主席,我在清理电台的接收器,这样信号会更清楚。"
毛主席闻言很感兴趣,蹲下来仔细看他操作。看完后,毛主席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好干!咱们革命队伍需要这样的好同志。"
这次偶遇后,毛主席特意向贺龙询问了向轩的情况。得知这个小通讯员的身世后,毛主席当即决定:让向轩去电讯训练班学习新技术。
在训练班里,向轩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各种通讯知识。很快,他就掌握了摩尔斯电码、天线调试等专业技能,成为了训练班里的标兵。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5c152f9d3c2b5e4a6e260884f405481.jpg)
1932年底,向轩重返部队时,已经是一名能独当一面的通讯技术员。贺龙见到他第一句话就说:"你小子长本事了!"
然而,更艰巨的挑战还在等着这个年轻的通讯员。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红军即将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长征。这场万里征程,将让向轩有机会用自己的本领,为革命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长征路上的成长
1935年初,向轩和红二军团的战士们一起踏上了长征的征程。那时他还不满十岁,背着一个比他身体还大的电台,却坚持要跟随队伍前进。
出发前,贺龙找到他说:"这一路上有雪山,有草地,还要穿过敌人的封锁,你能受得了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04b94d7b1e019f9f44c5a659b1ff45e.jpg)
向轩把挂在胸前的手枪往上提了提:"舅舅,我是贺家的后人,我能行!"
长征开始的第一个月,队伍遭遇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向轩不但要背着沉重的电台行军,还要随时准备架设设备发报。有时甚至要在枪林弹雨中传递电文。
一次过河时,向轩脚下一滑,整个人栽进了湍急的河水中。战士们吓坏了,纷纷跳下水去救他。等把他拉上岸时,发现他紧紧抱着电台,嘴里还不住地说:"设备不能湿,设备不能湿..."
这件事传到贺龙耳中,他当即下令:给向轩配备两名战士专门保护。但向轩却坚持自己背电台,只让两名战士帮忙背一些零件和备用电池。
翻越北云岭时,向轩遇到了最大的考验。陡峭的山路上布满了积雪,每走一步都要耗费极大的体力。两个帮他的战士好几次要替他背电台,都被他拒绝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ff8b3665c4b26920e98ec63aed77efa.jpg)
"我不累,"他一边喘气一边说,"这是我的岗位,我得自己来。"
到了草地,更大的困难等着他们。白天烈日当头,夜晚寒风刺骨。队伍里的很多战士都病倒了,但向轩却坚持每天按时发报。有时候,他的手冻得已经失去知觉,还在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击着电键。
有一天晚上,向轩突然发起了高烧。值班的卫生员要给他打针,他却说:"等我把今天的电报发完。"就这样,他顶着40度的高烧,坚持完成了当天的通讯任务。
转战金沙江时,向轩遇到了生平最惊险的一幕。队伍刚过江不久,敌人的炮弹就落了下来。一发炮弹在离他不远的地方爆炸,把他震倒在地。
等他爬起来时,发现电台的天线断了一截。他二话不说,扯下自己的皮带,把断掉的天线固定住,然后继续发报。这个临时修补的办法,让通讯一直保持到队伍安全转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6f447eff63c9cc9f4ec1db3539de48e.jpg)
长征中有一段时间,红二军团要和贺龙的部队分头行动。临别时,贺龙拉着向轩的手说:"记住,你不光是我外甥,更是红军的一员。"
向轩点点头,跟着通讯连的战士们继续北上。一路上,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贺龙的话。每到一处,他都主动架设电台,为分散行动的部队之间传递信息。
穿越大草原时,向轩遇到了一件新鲜事。当地的藏族牧民从没见过这么小的红军,纷纷送给他酥油茶和牦牛肉。但他都婉言谢绝了,只接受了一块用来擦拭电台的羊毛毡。
这个九岁的通讯员,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完了漫长的长征路。当红军胜利到达陕北时,向轩已经能熟练地用当地方言和群众交谈了。
五、革命血脉的传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19be664026a90ba463436def0119d71.jpg)
到达延安后,组织决定让向轩在部队后方休整。但这个倔强的小战士却多次向贺龙请求,要求重返前线。1936年春天的一个早晨,他第八次递交申请时,贺龙终于松口了。
"去吧,"贺龙说,"但记住,你不只是为了你自己在战斗。"
重返战场的向轩被分配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小组。这个小组专门负责敌后侦察和情报传递。第一次执行任务时,向轩凭借自己的机智,成功打入敌人的后勤部,获取了重要的军事情报。
1937年的一天,向轩带领小分队执行任务时遭遇敌人伏击。在撤退时,他发现一个受伤的战友还躺在战场上。他二话不说,转身冲了回去。
就在他拖着战友后撤的时候,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右眼。同时,一块弹片也击穿了他的右腿。但他仍然咬着牙,用仅剩的力气将战友拖到了安全地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8c8a5c25cc0499d0935175d83919f19.jpg)
贺龙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医院。看着躺在床上的外甥,这位铁血将领罕见地掉下了眼泪。但向轩却说:"舅舅,我没给贺家丢脸。"
伤愈后的向轩虽然失去了右眼,右腿也落下了残疾,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他主动申请到后方的军工厂工作,开始研究武器改进。
1938年,向轩提出了一个改进手榴弹的方案。他根据战场经验,设计出了一种新型引信装置,大大提高了手榴弹的可靠性。这个改进方案很快在部队中推广开来。
1939年冬天,一批由向轩改进的手榴弹在一次战斗中立下大功。战后,贺龙专门到军工厂看望他,说:"你用另一种方式继续战斗,这也是革命者的担当。"
1940年,组织上考虑到向轩的特殊贡献,破格提拔他为军工厂的技术组长。这一年,他才刚满十四岁,却已经在军工生产线上站稳了脚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07b1a91c6250ee36e474fd40ca2b261.jpg)
有一次,军工厂接到紧急任务,需要在三天内完成一批武器的检修。向轩带着工人们连续奋战了72小时,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
1941年春,贺龙再次来到军工厂。这次他带来了一个特殊的礼物——向轩母亲贺满姑生前用过的一块怀表。贺龙说:"你妈妈和姨妈都用生命捍卫了革命,你也没有辜负她们的期望。"
后来,向轩将这块怀表一直带在身边。每当遇到困难时,他就会摸一摸这块表,仿佛能从中汲取力量。这个年轻的革命者,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贺家的革命精神。
1942年,向轩被调入延安的军事技术学校任教。在这里,他将自己在战场和军工厂积累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革命战士。一个曾经的小通讯员,就这样成长为革命事业的又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