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幕降临,安顺市镇宁自治县城南街社区镇坝路群众就会看到民辅警走出警务室,开启夜间巡逻模式,365天,刮风下雨、飞雪凝冻,从不间断,一年又一年,年年如此。
正在与商户交谈的民警叫吴洪义,他身形挺直,目光炯炯有神,除了面容多了几分沧桑感,还真看不出他已是干了31年公安工作的人。
自1993年成为镇宁自治县公安局一名民警后,吴洪义先后在县城多个社区工作过,但在南街社区警务室工作时间已经超过了15年。他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群众和同事都看在眼里,大家都会亲切地喊他“吴哥”。这一声“吴哥”不仅是大家对他的尊重,更是信任。
因工作扎实、成绩突出,吴洪义曾连续三年被省公安厅评为“全省优秀社区民警”,2024年1月被省公安厅记“个人二等功”。
打击防范 严治才安
南街社区常住人口18000余人,加上流动人口,超过20000人,辖区内有学校、医院、宾馆、加油站、寄递业等企事业单位50余家,对社区警务室来说,可谓“家大业大”,治安治理难度可想而知。
吴洪义来到南街社区工作的第一天,他就给自己定下“目标”,争取一个月内使治安发生根本变化。他每天和辅助警务人员除了正常巡逻外,还“化装”成买菜群众不停转悠,一个月下来,抓了3个盗窃嫌疑人之后,偷盗现象逐渐绝迹,群众普遍认为辖区“清净”多了。
社区群众蒋大娘说,她与吴哥的认识源于一次在菜市场遭遇小偷的事情。蒋大娘说,那是2011年的时候,一天早上她去买菜,自己的钱包被小偷偷了,钱虽然不多,但心里很“梗”。到警务室反映后,吴洪义立即带领两个同事赶往菜市场进行布控,仅一个小时就将外县区流窜至镇宁作案的小偷抓获了。
在镇坝路从事日用百货零售近20年的程先生对这一带的治安变化感触颇深,他说刚来开店的时候,一到晚上,醉酒闹事的、打群架的、小偷小摸的时常出现,一条街的店铺没有哪家开到十点半,生怕惹了“不该惹的人”,自从吴大哥来了之后,天天晚上带队巡逻,风雨无阻,治安状况一天比一天好,如今自家的车停放在门口的停车道上,只要自己不动,谁也不会去动。
“在卸油的时候,必须严格控制人员通行,一旦产生静电,后果无法想象。”在加油站内,吴洪义向工作人员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他认为,加油站员工流动性大,很多安全“细节”的知识需要加强普及,也就是经常要把“嘴角挂在耳边”,大家的安全意识才会得到提升。
“要管理好这个‘大家庭’,得时时绷紧安全防范这根弦,马虎不得,疏忽不得,做足功课,打防同行。”吴洪义这样总结道。
夯实基础 步履不停
社区工作可以用“千头万绪”来形容,他一直视社区为家,把群众当亲人。31年的社区工作,谁家娶亲嫁女、孩子出生、老人去世都在他的“明白书”里记录着。
辖区内房屋出租、暂住人口多,人员结构复杂。针对这一现状,他积极对接社区居委会,定期对辖区内的出租房屋、暂住人口进行地毯式摸排,对人户分离人员及时登记,真正做到“以房找人,以人找房”。
同时,他带领同事对出租房屋、小旅馆、流动人口等管理薄弱的地方开展常态化清查,及时扫除治安盲区、盲点,有效遏制了各类案事件发生。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还有针对性地对群众进行一些法治和安全防范方面的宣传教育,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也增进了警民之间的感情。”吴洪义说。
矛盾纠纷 及时化解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纠纷,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是最让人头痛的事。曾有人这样比喻:“宁可捋乱网,不愿解心结。”
每次调解矛盾纠纷,吴洪义必会到场。他说,作为社区民警,就要做个“既落罗网又解心结”的人。
菜场小区有一对夫妻因债务问题发生纠纷,妻子担心被丈夫家暴而外出躲避,丈夫扬言一旦找到妻子,必须让她付出沉重代价。心惊胆战的妻子将电话打到警务站,请求民警及时出面帮助调解。吴洪义和同事及时赶到小区找到报警人的丈夫,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劝说”,其丈夫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现场表示再不和妻子为债务“扯皮”。
今年3月初,有外来群众因维修祖坟与当地群众发生纠纷。接到报警后,吴洪义与同事立即赶往8公里外的事发地,当时双方剑拔弩张。吴洪义让双方就地坐下协商,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他从民间风俗习惯讲到法律知识。一番话下来,双方都表示各让一步,促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南街社区平均一天要调解3至5起矛盾纠纷,很少有‘转’到派出所来的,这全得吴哥有个‘锦囊’,里面装的全是化解矛盾的妙计。”城区中心派出所所长彭元龙说。
服务群众 办事“板扎”
前来社区警务室开证明的群众王大叔说,他认识吴哥好多年了,人虽话不多,但为群众办起事来很“板扎”。“板扎”是方言,意即:踏实、实在。
玉京路有一独居老人不慎摔伤了腿,加上老人的身份证在摔伤前几天丢失,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后,没有身份证的老人办不了农合报销手续。吴洪义在走访时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联系派出所户籍民警,并带上设备赶到老人家里,为老人补办了身份证。
一天深夜,吴洪义与同事在交通街沙子坡段巡逻时,看到一群众家大门虚掩着,屋里却黑黢黢的,他的第一个念头会不会是这家人遭遇小偷了?他让同事站在门口做好抓捕小偷的准备后,就上前敲门。群众朱大哥起来开门看到是吴洪义后,告诉他大门是被自己的三轮车撞坏的,因时间太晚加上又累,打算第二天再进行修复。吴洪义直截了当地说不行,万一有人钻进去怎么办?然后对同事说,赶紧去把我办公室箱子里的锤和钉子取来,今晚必须帮他修好。
事后,朱大哥同邻居聊起民警帮他修门的事,无不感慨地说,吴警官的热心肠真让人感动。
辅警宋寒与吴洪义共事已经3年,他说:“吴哥为群众办事从不拖沓,可以用雷厉风行来形容,这几年来,帮大家做的事数不胜数,他还经常叮嘱我们,一定要将群众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来做,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头顶警徽。”
31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一个人来说,已是从风华正茂到两鬓风霜的漫长时光 。而吴洪义说:“在社区工作这些年,我只是尽力把本职工作干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