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长在竹子上,山里人叫它“竹参”,作用神奇,却少有人知

奇遇说剧 2020-10-13 22:15:26

导读:此物长在竹子上,山里人叫它“竹参”,作用神奇,却少有人知

竹子,我们都非常熟悉,在农村地区睁眼可见的植物,我国竹类资源丰富,应用历史悠久,自古以来,百姓生活就与竹子息息相关,竹伴随我们的衣食住行,融入了我们的思想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百姓食竹笋,编竹器,也可修筑成竹楼,做成竹床、竹椅、乐器,加工可成凉席、竹筷,织菜篮等,而枯落的竹叶,晒干了可用来做柴火,竹根可做成美观雅致的竹雕,如龙头拐杖或者精美的笔筒等,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结下不解之缘。

古人爱竹,文人墨客为之挥毫吟咏,绘画抒怀,也形成了独有的竹文化。古籍《记岭南行》中讲到:“岭南人,当有愧于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王丹桂的《秦楼月·咏竹》:“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对竹的喜爱已然赋予了竹的灵魂,升华到了高尚品德,竹子代表正直,谦虚,高风亮节之意,生命力顽强,成了为人处世的准则,正因此引入了无数文人墨客为其作画作赋。

竹子之于百姓,还能治病疗疾,能产生多种中药,如:竹茹、竹沥、竹黄、仙人杖等,我们来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神奇。

竹茹,来源于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秆干燥中间层,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以丝细均匀、干燥、色绿、质柔软,有弹性者为佳。

竹茹是临床常用中药,处方中写竹茹常指生竹茹。为原药材去杂质晒干入药者。长于清肺化痰,尤其适合痰热病症,痰热在肺出现咳喘、高热;痰热在心出现烦躁不安、失眠,严重的出现昏迷或癫痫发作;痰热在胃出现恶心呕吐。以上症状均可使用竹茹。

竹沥,是将竹竿劈开,经火炙,收集两端滴出的竹汁。《本草纲目》记载:“竹沥气味甘、大寒、无毒。主治: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在民间一般取水竹,按节切割,每一段留一个节子,放火上烤,用一个盘子接火烤后流出的竹油,无异味,清热退烧效果佳,化痰通窍作用强,若小孩发烧,属于热证的,用新鲜竹子,在火上烤,取竹沥水,因为没有异味也不苦,小孩愿意接受,喝下2勺,能很快退烧。

竹黄,此物长在竹子上,别名竹三七、竹参等,为肉座菌科真菌竹黄的子座及孢子。子座呈不规则瘤状,早期白色,后变成粉红色,初期表面平滑,后期有龟裂,肉质,渐变为木栓质,简单来讲竹黄就是寄生于衰老竹子上的菌类。

功能清热去痰,凉心定惊,化痰止咳,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治热病神昏谵妄,中风痰迷不语,四肢麻木,小儿百日咳,小儿惊风抽搐,癫痫,白带过多等症,民间常用来治疗虚寒胃痛,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

在南方的竹林里,常见有许多竹子的茎叶间长有一种粉红颜色的像瘤子似的疙瘩,这就是竹黄,山里人叫它“竹参”,主要的寄主是短穗竹、箭竹、毛环短穗竹,一般长在即将枯萎或正在枯萎的竹子上,竹黄的形成原因,是竹子被黄蜂或其它昆虫叮咬,受到菌类侵染后,竹子流出的汁液风干后形成的瘤状物。

仙人杖,又称退秧竹、瘪竹,它是当年长出的竹笋快长成竹子了,但是因故死了,变成枯、干、灰黑、瘪的死幼株,对腹水、关节积液、下肢水肿有神奇疗效,可是药房一般都没有这个药,很多医生也不了解这个好药材,到竹林中可以采收很多,价格低廉,作用神奇。

0 阅读: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