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乌冲突爆发至今的三年间,构成了美国试图对中国实施战略遏制的最后宝贵时机,然而遗憾地……
在发展进程中,中国几乎把握住了所有战略性契机,而美国则屡次失策,未能利用任何有效遏制中国的时机。美国最有利的限制中国策略时期为公元2000年前,其关键在于阻止中国融入世界贸易体系;第二个战略机遇期发生在约2010年,此时正值美国从2008年金融危机中恢复之际;最后一个关键时机大约在2020年前后,若美国决定与中国对抗,尚有实现有限胜利的机会,但这一时机因美国对乌克兰冲突的支持而丧失。截至当前,中国之常规军事力量已超越美国,美国在直接对抗情境下难以战胜中国。因此,美国人着手探索创新策略。
近期,美俄两国领导人进行了通话,鉴于当前国际局势及俄罗斯以往的行动轨迹,存在可能促使两国协同应对中国挑战的可能性。面对此种潜在风险,中国应构思创新的地缘战略回应策略。而让美、若俄罗斯深陷于冲突的困境中,难以抽身,这将构成最有利的战略态势。
首当其冲,积极援助乌克兰,使俄罗斯深陷于乌克兰冲突的漩涡,这无疑是极具战略洞察力的行动。
在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冲突背景下,鉴于需应对共同挑战,中国的外交立场体现为一种微妙的中立倾向,实际上稍显接近于支持俄罗斯。面对美国的强大态势,俄罗斯与中方向来寻求合作以应对共同挑战,然而,尽管表现出团结的姿态,二者间的关系却犹如刺猬般难以真正靠近,这种合作更多体现为权宜之策而非长久依附。鉴于中国与俄罗斯间复杂的历史纠葛,两国间的互信根基薄弱。过去几年,俄罗斯出于战略考量,选择向西方靠拢,不惜损害中国的利益,这一行为清晰地揭示了这一现实。中、俄罗斯与另一大国均自视为全球重镇,且彼此间存有复杂而深远的历史纷争,这构成了两国难以缔结联盟的根本缘由。
在大国的竞争中,行动皆以各自国家的利益为核心。假使中国持续增强至显著程度(情况正朝此发展),美国与俄罗斯则极有可能联手对中国采取抗衡措施。当前,美国与俄罗斯展现出微妙的外交信号,急切寻求途径以期迅速终结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冲突,预示着局势可能正酝酿着微妙的变化。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已然具备足够的实力,这种实力使得全球任何事务若欲顺利推进,无一例外地需得到中国的认可与支持。实现迅速终结俄乌冲突,未经中国的同意,实际上难以达成。中国是否会同意,全然基于中国的国家利益考量。为抵御美俄可能构成的潜在威胁,中国最为有效的策略应是促使美、俄陷入持久冲突,确保二者无暇顾及对中国可能采取的行动。若要使俄罗斯陷入持久战困境,策略上应汲取西欧国家相互制约的历史教训,实施旨在俄、乌两方势力间的均衡政策。当乌方势力增强时,我们应适度向俄方倾斜;预见俄、美可能合作之际,支持乌克兰则成为关键举措。在特定情形下,我们亦能兼顾支持乌克兰与俄罗斯双方,其意图在于促使冲突持续,确保俄罗斯难以脱身。
其次,需使美国长期陷入中东的军事冲突之中。过去,伊朗曾作为中东地区国家的领头羊,与美国和以色列相对抗,然而,近期其软弱的表现显著削弱了在地区的影响力。因此,这亦令中国深感沮丧,继而对其采取了“冷遇”策略。当前,以色列在中东地区几乎能够为所欲为。然而,阿拉伯民众普遍强烈反对以色列的行为。当前挑战在于,中东的阿拉伯国家在伊朗失去主导地位后陷入了分裂状态。为了在中国周边地区构建一个对抗美国与以色列的战略支点,应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支持,确保对该地区产生显著影响,迫使美国重视这一区域,并可能直接介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分散美国的全球资源与注意力。作为对策,需在东部地区加深与朝鲜的军事协作,增强军事援助,以此对韩国和日本施加巨大压力,进而消耗美国的军事力量。
同时,应充分利用欧洲对美俄对话存有的疑虑情绪。欧洲国家心存忧虑,害怕美国与俄罗斯通过非欧洲渠道缔结协定,特别是涉及乌克兰安全的提议,如由欧洲驻军确保乌克兰安全。在此背景下,中国能够通过中欧峰会、亚欧会议等国际平台,助力欧洲提升其在乌克兰事务中的发言权,并强调构建“多边和平架构”的重要性,旨在团结法国、德国等关键国家,共同维护地区的稳定与和平。此外,通过加大对欧洲的投资与技术合作(涵盖新能源与数字经济领域),利用欧洲追求战略独立的需求,以减少其跟随美国政策的趋势。
中美俄三方互动中,存在着美国与俄罗斯联手制衡中国的潜在可能性,对此,中国应秉持“底线思维”,提前做好应对策略。让美、俄罗斯深陷冲突困境,无疑为中国应对这一地缘政治挑战提供了最适宜的战略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