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感到不顺,要主动扔掉这3样东西,这不是迷信

不上课的无名 2024-11-29 16:20:33

《道德经》说:

“少则多,多则惑”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时常背负着形形色色的“垃圾”。

这些无形的负担如同沉重的包袱,不仅拖慢了前行的步伐,更在不经意间侵蚀了心灵的纯净。

转运意味着外在境遇的改善,而要实现这一转变,最快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勇敢地扔掉身边的垃圾:

那些阻碍我们成长、影响我们心态的负面因素。

以下三点,正是我们踏上这条轻装上阵之旅的起点:

戒掉膨胀,减少冲突

战国的商鞅,在秦国当丞相这十年,因为手段强硬,得罪了不少人。

有一天,赵良去见商鞅,商鞅觉得自己很厉害,为秦国做了很多贡献,就想跟以前秦穆公时期的贤相百里奚比一比。

他问赵良:

“你觉得我和百里奚比起来怎么样?”

赵良认为:

百里奚,他原来是个放牛的,但是秦穆公很看重他,把他提拔到很高的位置,全国人民都尊敬他。

他当丞相的时候,帮秦国打了胜仗,还三次帮晋国选了新国君,还救过楚国的难。

但是他出门从不坐车,太阳大了也不打伞,走在街上也没有很多人跟着,更没有士兵保护。

他去世的时候,全国的老百姓都很难过,小孩子都不唱歌了,连一起干活的人也不唱歌了,都在为他默哀。

但转而看商鞅则是靠国君身边的红人推荐才当上丞相的,这个起点就不太高。

商鞅上台后,对贵族很严厉,对老百姓也不好。

公子虔被商鞅处罚了,八年都不敢出门。商鞅还杀了祝懽,给公孙贾脸上刺字,让他毁容。

商鞅做的这些事,没有一件是得到人民支持。

商鞅每次出门,都要很多车马和士兵跟着,少了这些就不敢出门。

商鞅的做法一点都不道德。

所以,赵良最后说商鞅的的地位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太阳一出来就没了。

但商鞅还不醒悟,还贪图商於那块地方,一个人掌控秦国的权力,让老百姓都很怨恨商鞅。

万一秦王去世了,想对付商鞅的人,恐怕就会有很多。

商鞅听了这些话,并没有放在心上。

五个月之后,秦王去世,太子继位,商鞅被五马分尸示众。

商鞅膨胀的心态使他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行为,也让他听不进逆耳忠言。

《孝经·诸侯章》道:

“满而不溢,高而不危。”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德行高尚而不自满,则能地位尊贵而不危险。

所以在取得成就和地位后,应保持谦逊和警惕,避免膨胀,才能避免冲突,获得福报。

舍弃贪婪,稳定繁荣

战国时期,齐宣王问孟轲是否应该吞并燕国。

因为燕国是大国,兵力雄厚,但齐国竟然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了燕国,齐王觉得这是天意。

孟轲回答说:

这关键要看燕国的民意。

如果民愿归附,就好像历史上的武王伐纣一样,就可吞并他们。

如果民心未附,就像周文王不伐商,即使他已经拥有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也不可强为。

燕民箪食壶浆迎我军,因苦其旧主,盼解救。然若我军暴虐更甚,民必反。

齐国在攻打燕国时,燕国的老百姓都端着饭和水壶来欢迎齐国,是因为他们在原来的统治者那里过得太苦了,盼望得到解救。

但是,如果齐国去了之后,比原来的统治者还要坏,那老百姓肯定会反过来对付齐国的。

后来,齐国真的吞并了燕国,其他诸侯国愤怒,他们开始商量怎么救燕攻齐。

齐王又慌了,他再次问孟轲:

“现在诸侯们都要来打我了,我该怎么办?”

孟轲说:

仁政就能得天下,如果齐国实施暴虐的政策就会招惹祸端。

燕国的老百姓觉得齐国能带给他们好日子,所以他们才欢迎齐国。

但是,如果齐国现在做了错事,比如杀了他们的亲人,抓了他们的孩子,毁了他们的家,抢了他们的宝贝,那你就会失去民心,诸侯们也会趁机来攻打齐国的。

所以,齐国现在应该赶紧放了燕国的老百姓,把抢来的东西还给他们,然后帮他们找个新君主,齐国自己就撤军回去。

这样,齐王才能避免灾祸。

但是齐王舍不得已经到手的好处,没有听孟轲的话。没过多久,燕国就反抗齐国了。

孟子有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一个国家,如果因为贪婪而失去民心则会众叛亲离,难以长久。

一个人,如果因为贪心,则会陷入一个无底洞,永远都不会满足。

知足的人,才能有更多的好运。

放下形式,获得尊重

战国时期,赵国的平原君是赵王的弟弟。

他喜欢养很多门客,有很多有才能的人。

其中有个叫公孙龙的,特别会辩论,以诡辩白马不是马而闻名,平原君觉得他很厉害,很尊重他。

有一天,孔子的后代孔穿从鲁国来到赵国,和公孙龙辩论起来。

公孙龙说了一个很奇怪的论点,说奴婢有三只耳朵,他辩论得很厉害,孔穿都找不到话来反驳他。

但是孔穿心里知道这是不对的。

第二天,孔穿见到平原君,平原君笑着问孔穿:

“公孙龙是不是很会辩论啊?”

孔穿说:

他的确很会辩论,连奴婢都被他说成有三只耳朵了。

但是,这其实是假的,不是真的。

辩论不是为了说些奇怪的话让人听不懂,而是为了说清楚真相。

孔穿问平原君是要听那些奇怪但不真实的话呢,还是要听简单又真实的话?

平原君听了,想了想,觉得孔穿说得有道理。

后来,齐国有个大学者邹衍来到赵国,平原君想让公孙龙和邹衍再辩论一次。

但是邹衍说:

“我不和他辩论。辩论是为了让人明白道理,不是为了争输赢。

如果辩论只是为了让对方说不出话来,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样的辩论,我不参加。”

邹衍的话让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平原君也同意了。

公孙龙也因为这样,慢慢不再像以前那么受平原君的宠爱了。

当孔穿带着儒家求真务实的精神来到赵国,与公孙龙就“奴婢三耳”的荒谬论点展开辩论时,真相与形式的冲突显现无遗。

《论语·学而》道: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致力于根本之道,即追求真实与本质,而非浮于表面。

在纷扰复杂的世界中,唯有放下形式,追求真实性,方能获得长久的尊重和认可。

佛教中说:“放下执念,方能自在。”

当一个人能够学会放下执念时,就能从内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自在和安宁。

戒掉膨胀,则能学会了谦逊与自知,减少了不必要的冲突与摩擦,让关系更加和谐,道路更加宽广;

舍弃贪婪,得以拥抱真正的稳定与繁荣,这种繁荣不是建立在外物的堆砌上,而是源自内心的富足与平和;

放下形式,就能敢于展现真实的自我,不再被世俗的眼光所束缚,从而赢得了更为深刻和真诚的尊重。

让你我以更加轻盈的步伐,踏上这段充满希望的旅程,迎接生命中每一个灿烂的明天。

作者 | 幕灯·圆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