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袁绍,很多人不免想起“四世三公”这个称谓。
也就是说他老袁家有四代人都位居在“三公”的位置上。
而袁绍的崛起,在很多人的眼里,都是因为祖上的恩荫而获得。
特别是《三国演义》里曹操与刘备类似于“月旦评”的青梅煮酒中,对袁绍的描述是:“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怎么看,袁绍都不像一个有本事的人。
本期台台君就从《三国演义》和正史的角度来说说艺术形象里的袁绍和历史上真正的袁绍。
《三国演义》里的袁绍应当在各位看客老爷的眼里非常生动了,志大无才,特别是在十八路诸侯讨董中。
看起来威风凌凌,但他却内心紧张害怕。
从鲍忠擅自进兵汜水关结果被华雄斩了之后,袁绍就在盟主大帐内一直抱怨,其余诸侯怎么办呢?
就听你抱怨呗。
从没想着解决问题。
打下洛阳后,更是一副要拿下所有好处的嘴脸,几乎与曹操评价的“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几乎一模一样。
所以在《三国演义》里袁绍败给曹操一点都不冤枉。
然而《三国志》里的袁绍可不这样的一个人。
袁绍其实是一个有胆略的英雄,至少他怒怼董卓确实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后来走出洛阳,董卓迫于无奈还给了袁绍渤海太守的官职。
他的胆略还表现在战场之上,当时他与幽州的公孙瓒两千骑兵相遇,连袁绍的谋士都以为此次肯定无所幸免,便想让袁绍去旁边的矮墙里躲一下,结果袁绍反倒很气愤的说躲什么躲,大丈夫不该战死沙场吗?
至少“干大事而惜命”是不对应的。
甚至就连公孙瓒都说过:“袁氏之攻似若神鬼。”
而袁绍其实也并不是一个眼前只有小利的人,他一举占领河北之后,在河北广施德政,几乎在汉末乱世给那些孤苦无依的百姓一个重新安定的环境。
甚至袁绍后来平叛失败后,河北百姓都悲痛万分。
这还是那个艺术形象里的袁绍吗?
台台君说:其实每个人都具有多面性,人从来都不是能从单一方面便能下定义的,所以如果想真正了解一个人,不妨从多个角度去看。
您觉得是这样吗?
关注台台君,下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