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悼念文天祥,这首七律用典灵活,且浑然一体

品诗赏词 2021-04-11 08:12:04

每次读到历史上很多英雄事迹,都会感怀很多。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受尽屈辱,但每当关键时刻,都会有人奋不顾身地站出来,或振臂一呼,或慷慨陈词,令人备受鼓舞。

元代有一位才子从小就志向远大,更景仰历史上那些高风亮节的豪杰,并写了很多诗歌,赞美他们的杰出贡献。下面分享的是才子悼念文天祥,这首七律用典灵活,且浑然一体。

挽文丞相

元代:虞集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虞集,字伯生,号道园,元代诗人,南宋左丞相虞允文的五世孙。他自小饱读诗书,又素负文名,为元儒四家之一。晚年曾几次以眼疾告病还乡,都未被允许,直到新主即位,才终于回到故园临川。

文丞相,即文天祥,宋末宝祐四年状元。元兵南下时,他率义军抗战,拜右丞相,封信国公。此后战败被俘,被囚达三年之久,却誓死不屈,至元十九年就义于柴市。

宋室将亡,仿佛西坠的夕阳,只是散发出苍凉的余晖。文天样在此危难之际,慷慨受命,恢复中原,以期延长宋朝国祚。作者非常景仰文天祥的不屈精神,也对他的不幸遭遇表示极大的同情。

开篇表达哀婉之情,“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作者认为文天祥虽有神天斗志,却独木难支,无法挽救南宋王朝倾覆的国运,也为全诗打下哀痛的基础。次句接着便写文天祥被俘,“无奈”二字,既是事实,同时也注满了感情。

诗人思绪万千,又想到到了古代的英雄豪杰,颔联连用张良及诸葛亮的典故,“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秦朝末年的张良,志在复韩,曾请刺客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却误中副车,可惜壮志未酬。诸葛亮立志兴汉,并帮助刘备建立蜀国,力图恢复汉室,可是蜀国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

文天祥以国家利益为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鞠期尽瘁,视死如归。作者用“本为、宁知”两个虚词,既抒写了古人的惨痛经历,也非常切合抒写对象的事迹,更突出了文天样只尽人力、不管天意,兢兢业业的忠君爱国思想。

颈联转而表达悼挽之意,并呼应题目,“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诗人感慨时光飞逝,不仅赵宋王朝灭亡了、宋帝赵昺已死多年,而且文天祥被斩首柴市,英魂不见归来。

诗人感怀国土沦陷,帝王、英雄也均化尘土,更流露出对南宋王朝及文天祥的伤痛之情。鼎湖,化用黄帝铸鼎于荆山的典故;龙去远,此处是隐喻宋帝赵昺之死。

尾联由古及今,倾注了作者的感受,“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作者化用晋室南渡时、大家在新亭对泣的典故,但毕竟还维持着半壁江山。而南宋末年,却连一点残山剩水都没有了,整个天下都已是异族的一统之地。

虞集虽然出生在元朝,但是他饱读诗书,熟悉儒家经典和各朝各代的历史人物,更目睹了许多贫苦百姓的艰难苦困,诗人怀念大宋王朝,更景仰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这两句也是发自肺腑,甚至感情不能自已。

虞集这首诗用典上灵活,点化无痕,颇有唐代诗人杜甫和李商隐的风格。作者通过对宋末慷慨就义的文天祥的哀悼,表示浓重的故国之思。首两联切合文天祥一生中突出的事迹,肯定他力挽颓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民族气节;后两联写英雄身死,国破家亡,寄托哀思。

全诗工稳整饬,且浑然一体,曲折自然地写出了文天祥的行事心意,并通过“徒把、无奈、宁知、不须”等虚词,构成全篇凄凉哀惋的意境。当时著名学者赵孟频就非常欣赏这首诗,还曾深情地说,读此诗而不泣下者几希!

6 阅读:1294
评论列表
  • 2021-07-07 22:14

    英雄报国不畏死,徒使后人泪沾巾!

  • 2021-05-18 18:01

    高[点赞]

  • 2021-06-20 15:32

    据说湖南湘潭文七妹是文天祥的后人

  • 2021-04-30 10:50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