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苏联用300枚核弹威胁我国,毛主席用换家战术,打破核威胁

继涵自说 2024-07-05 13:22:10

1969年苏联想用300枚核弹摧毁中国?毛主席巧用换家战术,打破核威胁。

苏联一直都是中国的老大哥?究竟为什么用核弹威胁我国?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史。

苏联与中国的关系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即友好同盟、意识形态分歧和军事对抗。这三个阶段在中国毛主席时代的领导下,塑造了中苏关系的历史格局。

首先是友好同盟时期(1949-1958),这个时期被描述为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它始于1949年,当时苏联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正式建立。

1950年,毛主席访问莫斯科,与苏联领袖斯大林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条约正式巩固了中苏的同盟关系。

在这个时期,两国展开了广泛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合作。苏联支持中国参与朝鲜战争,并提供了军事援助。

此外,苏联还同意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技术,并派遣专家和设备。中苏两国还召开了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对帝国主义和保卫世界和平的共同纲领。

其次就是意识形态分歧时期(1959-1968),这一时期标志着中苏关系的重大转折。

尽管在蜜月期内取得了一些合作成果,但两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核心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争论。

1958年,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原子弹技术协议,并召回了在中国的专家和设备。

1959年,苏联总理赫鲁晓夫访问中国,与毛主席就核战争和和平共处等问题产生了激烈争执。

在随后的几年中,两国之间的分歧进一步加剧,中共中央公开批评苏联领导集团的修正主义倾向。

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中苏之间的关系恶化,中国指责苏联在古巴问题上背叛了共产主义原则。中国还开始自行研发核武器,表明其不再依赖苏联。

最后发展成军事对抗时期(1969-1976),这一时期是中苏关系的危机期,两国之间在边界问题、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维护战略平衡等方面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军事对抗。

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辽东半岛和新疆等地爆发武装冲突,双方互有伤亡。

苏联曾向中国发出核威胁,并试图争取美国的支持。中国则支持巴基斯坦对抗印度和苏联的干涉,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

1972年,中国与美国签署《上海公报》,对苏联的霸权主义和扩张主义提出了批评。此外,中国还在1974年的西沙海战中捍卫了自己的领土主权。

这些阶段反映了两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合作与分歧,对世界格局和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历史为中苏关系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塑造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立地位和外交政策。

苏联想用300枚核弹摧毁中国,发生在军事对抗时期,我国最终如何应对?

中国和苏联在军事对抗时期的军事活动主要发生在1960年代末,当时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边界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导致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1969年3月,中苏之间的边界问题可谓“热辣辣”,特别是在东部边界的珍宝岛上。

苏联似乎把这场争端当作一次真正的边界舞会,不仅动用了坦克、装甲车、飞机和火箭炮等重型武器,还试图把中国边防部队和渔民“请”出岛。

中国的反击则像是轻盈的舞步,使用了反坦克炮、无后座力炮、火箭筒等轻武器,加上岸上的热情炮火,成功将苏联的“助兴”行动拒之门外。虽然这场舞蹈双方都有点“摔跤”,但最终中国掌控了全岛。

1969年6月,西部边界也没有平静。在塔斯提河畔,一位名叫孙龙珍的中国女牧民竟然成了事件的“明星”。

苏联边防部队开枪打死了她,引起了中国边防部队的不满。结果,双方爆发了激烈的火拼,6名苏联士兵不幸丧命。这场事件也被戏称为“境外表演”,但是孙龙珍成了不幸的“主角”。

1969年7月,东部边界的八岔岛上发生了一场“口角大战”,起因是苏联河流铁道工人与中国知识青年之间的口角。

苏联方面竟然动用了武力,但中国边防部队并没有回嘴,而是开火示警。当然,这也没什么用,最终双方爆发了火拼,一艘苏联巡逻艇也在混战中沉没。

这场“口角大战”似乎不是因为争论问题,而是因为无法和平解决口角。

1969年8月,在西部边界的铁列克提地区,又发生了一场冲突,苏联动用了直升机和坦克装甲部队。

这场“直升机游园会”成了一场悲剧,其中一支中国边防巡逻分队28人全部丧生,包括3名随军记者。

在发生这些军事对抗中,苏联曾多次利用核弹威胁中国,试图迫使中国屈服或妥协。

1969年8月,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向基辛格透露了苏联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意图,并婉转的问美国是否愿意保持中立,不要加入这场冲突。

1969年9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找了一个借口,趁着去越南吊唁胡志明的机会,向中国提出了要在回国途中途经北京同中国周总理会谈的要求,好像他在玩一个“意外的惊喜”游戏。

毛主席不情愿的同意了。会谈虽然进行了,但中苏关系仍然像一颗快速跳动的心脏一样,充满了紧张。

1969年9月16日,伦敦《星期六邮报》刊登了一篇由苏联自由撰稿记者、实际上是克格勃新闻代言人的维克多·路易斯所写的文章,称“苏联可能会对中国新疆罗布泊基地进行空中袭击”,好像他们是在播报一场即将上演的电影中的情节。

这又是苏联对中国的一次核威胁,仿佛他们正在为一场恐怖片的热映造势。

这些故事让人不禁联想到当时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令人费解的外交手法,有时候历史的背后也充满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情节。

苏联曾想用300核弹威胁我国,毛主席临危不惧,用换家战术化解一切。

面对苏联所发出的一系列核威胁活动,中国并没有胆怯,而是全国拧成一股绳,共同应对苏联的核威胁。

1969年,中国不仅要在核武器方面展示实力,还要做好“挖洞狂魔”的准备。在这一年的9月23日和29日,中国分别进行了地下原子弹裂变爆炸和轰炸机空投的当量约300万吨的氢弹热核爆炸。

这些核试验可不是为了给世界上其他国家做烟火秀,而是向全球展示了中国的核实力和决心。

不仅如此,中国还开始加强自己的防空和反导系统,以提高核防御能力。

1969年10月1日,中国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式,其中展示了新型的地空导弹、防空炮和雷达等装备。

这些装备可不是用来迎接外星人的,而是为了拦截和摧毁来袭的敌方飞机和导弹。看来我国在这方面也是“全副武装”。

然后,中国开展了全国性的战备运动,以提高核生存能力。

1969年10月,毛主席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方针,于是全国开始了“挖洞狂魔”的时代。

各地开始大兴土木,不是在建豪宅,而是在挖避难洞。工厂也不再只生产文具和零食,而是转向军工生产,大规模制造防空设备。

国民经济也摆脱了平时的“休闲模式”,开始进入了临战状态。

许多工厂转向交通闭塞的山区,实行“山、散、洞”配置,大城市如北京等地也开挖地下工事。看来,中国要确保自己不仅有核实力,还有足够的“挖洞狂魔”精神来度过难关。

最后,最重要的就是毛主席提出了“换家”战术。

“换家”战术是毛主席在1969年面对苏联的核威胁时提出的一种军事思想,其核心是如果苏联对中国进行核打击,中国就要放弃被核污染的土地,带领全国人民进入苏联境内,进行游击战争,直到消灭苏联为止。

毛主席认为,苏联对中国发射核武器后,中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给中华民族找到一块休养生息的土地,保留中华民族的传承。

无处不在的核辐射是无法解决的,我们必须要找一块新的土地。

毛主席指出,苏联可以动用核武器炸中国任何一块土地,但绝对不敢炸自己的土地。

因此,他提出,如果核战爆发,那么中国所有的野战军,要立即快速冲入苏联境内,全线进攻苏联。后方的民众,源源不断的武装起来,全部进入苏联,把整个中国搬到苏联过日子。

毛主席还要求越境打击推进不要停下来,快速推进、全面与苏军直接开战,全面破坏苏军的军事设施和机场设施。

他说:“我们要把他们打得七零八落,打得他们没有办法再用核武器了”。

毛主席还提出了一个更为惊人的想法。他说,中国手里的核武器,全部发射到中国附近的美军基地里,那里有23.7万美军,免得美国人在后面捡便宜。

到时候,即便美国对中国核报复也无所谓,因为中国已经被核打击了。

如果美国到时候对位于苏联的中国军队进行核攻击,中国还是无所谓,到时候我们可以再次搬家到欧洲,甚至美国。

换家战术是毛主席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而制定的一种极端而又大胆的应对措施。它体现了毛主席用兵无常、不按套路出牌、敢于与强敌斗争到底的军事风格和政治智慧。

换家战术虽然没有真正实施过,但它却起到了震慑和警告苏联和美国不要轻举妄动的作用。

最终,在美国的强烈反对和中国的积极备战下,苏联放弃了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想法,并于1969年10月20日开始与中国进行边界谈判,由珍宝岛事件引发的紧张对峙局面开始缓和。

1969年中国面临的核危机也随之消散,苏联也在此次军事对抗中输得一塌糊涂。

2 阅读:152
评论列表
  • 2024-07-18 01:03

    当年苏联缺粮,每年都向美国买粮,中国的军队和民众冲入苏联吃什么?那里可不是江南水乡,也不是东北黑土地,而是荒漠。

继涵自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