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设施内温湿度调控,智能温室管理与环境优化,提升种植效益**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中,草莓种植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对于中老年种植者来说,在草莓设施内实现理想的温湿度调控、进行有效的智能温室管理以及环境优化并非易事。这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也有着不少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
**一、提出问题**
(一)传统种植的困境
在过去,很多中老年种植者采用露天或者简易大棚种植草莓。露天种植受天气影响极大,比如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可能会让草莓幼苗遭受水涝灾害,根部缺氧腐烂。据不完全统计,在一些雨水较多的地区,露天种植草莓因水涝导致的死亡率可达30%左右。而简易大棚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风雨,但对于温湿度的调控能力却非常有限。在冬季,夜间温度常常会骤降到零下,致使草莓生长缓慢甚至遭受冻害;到了夏季,若没有有效的降温措施,高温会让草莓落花落果严重,产量大幅下降。
(二)温湿度调控的难题
温湿度是影响草莓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草莓在开花结果期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极为苛刻。花期适宜的温度白天为20 - 25℃,夜间为8 - 10℃。湿度保持在70% - 80%为宜。但实际种植中,很多种植者难以精准把握这个度。有的大棚内湿度长期偏高,容易引发病虫害,像白粉病在湿度高于85%的环境下极易滋生。据调查,因温湿度控制不当导致病虫害发生从而减产的情况,在一些传统种植区域占比可达20% - 30%。
(三)智能温室管理的不足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温室逐渐被引入草莓种植领域。但不少中老年种植者对智能温室的管理存在误区。一方面,他们可能对智能设备的操作不够熟练。一些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功能复杂,包含温度自动调节、光照控制、灌溉自动化等多个模块。很多中老年种植者由于缺乏相关培训,只能使用最基本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智能温室的优势。对于智能温室环境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不足。智能温室每天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如不同时间段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但这些数据往往被闲置,没有用来指导种植决策。
**二、分析问题**
(一)技术与知识的欠缺
中老年种植者大多凭借多年的种植经验,对于传统的种植方式比较熟悉。现代草莓种植中的温湿度调控和智能温室管理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他们可能不了解热交换原理在温室保温中的应用,也不知道不同类型的湿度传感器的工作机制。这就导致他们在面对复杂的温湿度调控问题时,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成本与效益的权衡
引进智能温室设备和进行环境优化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对于一些中老年种植者来说,他们可能担心投入的成本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回报。比如,一套中等规模的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可能需要数万元的投资,加上后期的维护费用,这对于一些家庭农场或者个体种植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他们可能不确定通过提高草莓产量和品质所带来的收益是否能够弥补这些成本。
(三)观念的转变困难
习惯了传统种植方式的中老年种植者,在观念上难以快速接受新的种植理念和技术。他们往往认为过去的种植方法虽然没有那么“高科技”,但也能够维持生计。对于智能温室管理和环境优化这种看似“高大上”的东西,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有些种植者觉得自然环境下生长的草莓才是最纯正的,不愿意采用人工调控温湿度的方式来种植。
**三、解决问题**
(一)加强培训与技术指导
针对中老年种植者技术和知识欠缺的问题,应该加强培训工作。可以由当地的农业部门或者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专门的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温湿度调控的基本原理、智能温室设备的操作使用、环境数据的分析与应用等。可以邀请专家进行现场讲解和演示,像如何根据草莓不同生长阶段调整温度和湿度,如何读取和解读智能温室控制系统中的数据报表等。还可以建立线上咨询平台,方便种植者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技术指导。
(二)成本效益分析与补贴政策
为了帮助中老年种植者权衡成本与效益,相关部门可以进行详细的成本效益分析,并向种植者宣传。以一个中等规模的草莓种植园为例,如果采用智能温室管理和环境优化措施,在投入成本后的第一年,虽然可能看不到明显的盈利,但从第二年开始,由于草莓产量提高(可增产20% - 30%)、品质提升(优质果率可从原来的60%提高到80%以上),其市场售价也会相应提高。这样算下来,扣除成本后收益将大大增加。政府可以出台补贴政策,对于引进智能温室设备和进行环境优化的种植者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三)观念转变与示范带动
要改变中老年种植者的观念,需要通过示范带动的方式。可以在当地建立一些成功的草莓设施种植示范基地,邀请中老年种植者去参观学习。在示范基地里,展示智能温室管理下草莓的优良生长状态,以及通过精准温湿度调控所获得的高产优质草莓。让他们亲眼看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可以组织种植者之间的交流活动,让那些已经采用新技术的种植者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收益,从而激发其他种植者的积极性。
在草莓设施内温湿度调控、智能温室管理与环境优化方面,虽然目前中老年种植者面临着诸多问题,但只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就能够提升草莓的种植效益。这不僅有助于中老年种植者增加收入,也有利于推动整个草莓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就像曾经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一样,只要勇于探索、积极应对,就一定能够实现新的突破。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深入思考如何从更宏观的层面来促进这一转变。在农业教育方面,是否可以在早期的农业知识普及中就加入现代种植技术的理念,让新一代的农民从小就接受这种科技农业的熏陶。对于中老年种植者,除了技术和观念的转变,还可以从产业合作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四)产业合作与资源共享
鼓励中老年种植者成立合作社或者加入农业产业联盟。在合作社或者联盟内部,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比如,共同购买智能温室设备,这样可以分摊成本。可以集中进行技术培训和管理经验的交流。以某个草莓种植合作社为例,他们通过联合起来,共同引进了一套大型的智能温室环境控制系统。这个系统不僅可以控制整个合作社的草莓大棚温湿度,还能够根据不同区域的草莓生长情况进行精准调控。由于是共同投资和使用,每个种植户分摊下来的设备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在合作社内部,年轻一些、对新技术接受较快的种植者可以帮助中老年种植者进行设备操作和环境数据管理,形成了老带新、新帮老的良好氛围。
(五)市场导向与品种优化
在关注温湿度调控和智能温室管理的也要结合市场需求和品种优化来提升种植效益。随着消费者对草莓品质和口感要求的不断提高,种植者需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市场需求的草莓品种。一些早熟品种可以在春节前后上市,价格相对较高。通过智能温室的环境调控,可以让这些早熟品种在最佳的环境下生长。根据市场对不同果型、色泽草莓的需求,调整种植策略。这就要求种植者在关注温湿度的还要了解市场动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草莓设施内温湿度调控、智能温室管理与环境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种植者的观念、技术、成本、市场等多个方面。只有全面考虑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真正提升中老年种植者的草莓种植效益,让草莓产业在现代农业的浪潮中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