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南宁西乡塘石埠街,寂静的钟毓村藏着怎么样的人文景像?

淑幺评旅游 2024-07-21 14:44:36

在南宁多年,也经常到城西的西乡塘片区行走。对于临江而建的石埠小镇(现改街道办),也常是擦边而过,尽管石埠牌牛奶及“美丽南方”乡村游的名声远扬了多年。

近日,慕名而来得而一探“芳容”。据了解:离市区十多公里的石埠,其发展无疑也由村屯到乡镇,2004由南宁永新区改属西乡塘区后,2005年撤镇改设石埠街道办。 户籍约6万人,辖有11个行政村, 91个村屯,多年以农业为主而显落寂,一直并不被市民关注,但近些年随着首府城建扩张及地铁开通,寂静的石埠变得热闹而繁荣,许多市民甚至组团坐地铁去“赶圩”。近日慕名而来,到位于石埠三街的钟毓村溜达。此村处江堤之下显得地势较低,以黄姓为主,据说先祖也是随宋朝时狄青南征,而屯兵繁衍,耕耘一方,是个有着上千人口的典型“村街合一”村屯。政府征地不少,村民多建有新宅楼。一条翠竹掩映的石埠河,绕街蜿蜒而过与邕江相连,平添了小镇的灵气。

在十字街头,建有一个南宁乡镇级最大规模的农资市场,表明了石埠此地的农产业,那是相当的发达和兴旺。“C位”上有一家黄家粉店,其老牌的“老友粉”系列,酸辣够味,吸引了众多粉友纷纷打卡,而生意繁忙,值得推荐。街道办的院子不小,对面除了一个年代感十足的危房老院子外(估计是老政府办),还有一片颇为神秘、奇特的水泥砖“毛坯楼”。楼房连体而建,四、五层的高度和密度,颇具规模与气势,但并无住人迹象。原来这是早几年因为传说政府征收地块,村里抢“种”的楼房。谁知世事难料,竟成了南宁市最具另类的建筑景观。歪斜的窗户,阴暗、矮小的内廊,令人怯步而止。而相邻的有几间民国老宅院,保护较好。青砖灰瓦,为邕江流域传统民居风格,虽工艺一般,但也彰显出先祖曾经的富足。绕过隔墙,还有几栋二层一般高的老与旧建筑,整齐排列围成了一个院子。随门而入,虽见人迹很少,但打理整洁干净,并不显得破落。果然,庭院深处有“乾坤”,转个弯进个小门,一个清新雅致,鸟语花香,果实累累的庭院展现于眼前。面相随和的房主老黄,并不介意我的冒昧打扰。他介绍说:他家几兄弟多在外发展做事,他是经常回来陪护父母,他们都习惯并愿意住守于老祖屋。特别是小弟爱好园艺,故院子显得与别家的不同。至于为什么房子都一般高?是有弦学说法:后建新屋是不能超过厅堂祖屋高的...当然时代发展现在也不讲究了。

在村南大榕树旁,还建有一个“很广西”的黄氏祠堂,其座东向西,为一院两厅设计。在大门偶遇农忙休息中的黄老哥,相谈颇为投缘。他说先祖源自山东是有族谱记载的,祠堂是往前移,为集资新扩建。虽村民一直以种地为主,但总体人均耕地不多,且临江常有水患。现在土地基本被征完,村民多外出务工或做点小生意为主,村里没有什么分红,日子也就一般吧...一个古老粗拙的石香炉端座门前,在香火缭绕中,寄托着多少代村民的美好心愿。在此也祝黄老哥劳有所获,心想事成。

夏日农忙的周末,老街散发出一种寂静悠闲的气息。街尾处却传来人杂及鞭炮声响,以为是街坊人家的红、白事。近看,原来是民间慕名到此求卦的事由,一脸赤诚的数十人,拿着香礼袋排着长队。他们说有的人临晨4点就来了。有一个小屋还挂众多的锦旗。可见,低调的石埠小街,亦是“藏龙卧虎”之地,不可小看哦。

0 阅读:0